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Act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ctin的表达,分析Actin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分子分型的关系。结果①Act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主要在间质细胞中,仅4例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NBC)同时存在癌细胞和间质细胞表达;而Actin在正常乳腺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肌上皮细胞均有表达,乳腺导管上皮及间质细胞则无表达。②Act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细胞中的高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 05),与年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P0. 05)。③Act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Luminal B型(Her2-)、Her2受体(+)和三阴性(TNBC)型的间质细胞中阳性率分别为28. 6%、22. 4%、42. 9%、59. 1%和81. 3%,Actin在TNBC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Luminal B型(Her2-)的表达水平(P0.05),Her2受体阳性中Actin的表达水平高于Luminal B型(Her2+)的表达水平(P0.05),其他亚型间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Actin不仅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并且与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Act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有助于为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鉴别诊断及个体化靶向治疗(特别是TNBC型)提供新的研究方向。Actin在乳腺癌与正常乳腺及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有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表达情况。结果 :6 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阳性表达在乳腺癌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ER、PR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简称HER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ER2表达与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5例正常乳腺组织和60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ER2基因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HER2表达总阳性率为67%,有淋巴结转移者其阳性率(65.2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5.14%)(P<0.05);uPAR阳性的癌组织中HER2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84.21±36.36)%,P<0.05],uPAR与HER2之间的表达高度相关。结论:HER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度表达,且其过度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VEGF、MVD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8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MVD值以及C-erbB-2表达情况。结果 88例标本中VEGF阳性62例,阳性率为70.45%;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5);相对中晚期组(Ⅱb-Ⅲ)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相对早期组(Ⅰ-Ⅱa)(P〈0.05);C-erbB-2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VEGF表达水平也有逐渐升高趋势(P〈0,05)。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MVD值也呈现出逐渐增高趋势(P〈0.01);MVD值随着VEGF表达水平增高而增高(P〈0.01)。结论 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和MVD值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以VEGF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治疗C-erbB-2阳性患者的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乳腺浸润性大汗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大汗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乳腺浸润性大汗腺癌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乳腺大汗腺癌诊断应结合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钼靶X线及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改良根治术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结论:乳腺大汗腺癌治疗多采用改良根治术,术后辅以化、放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优于或相似于浸润性导管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大汗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乳腺浸润性大汗腺癌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乳腺大汗腺癌诊断应结合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钼靶X线及超声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改良根治术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结论:乳腺大汗腺癌治疗多采用改良根治术,术后辅以化、放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优于或相似于浸润性导管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ICNST)组织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2, SOX-2)的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表达,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乳腺癌分子分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0例及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诊治的179 例ICNST患者的病理标本及完整临床病理资料,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ICNST组织中SOX-2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类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Ki-67蛋白表达情况, 分析包括年龄、临床分期、月经状态、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复发、死亡情况及ER、PR、Her-2、Ki-67表达结果与SOX-2表达间的关系。结果:SOX-2在乳腺ICNST癌组织中的表达率(34.6%, 62/179)比正常乳腺中明显升高(P<0.05), 且SOX-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是否复发、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 而与组织学分级、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Her-2、Ki-67、ER、PR及乳腺癌分子分型无关;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 SOX-2阳性组较阴性组的无病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缩短(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 SOX-2表达水平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SOX-2的表达与ICNST的发生、进展、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 可能成为评价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并为乳腺癌的研究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9.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2003年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1].IMPC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生物学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2003年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IMPC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生物学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CD117在多种疾病及肿瘤中存在表达,如癌、肉瘤、白血病/淋巴瘤及寄生虫感染等,本文结合文献及工作体会讨论了CD117在这些疾病中的表达特点,目的是希望病理医师可以利用好这些特点为一些病变或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华  孙荣超  陈瑛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2):99-101,i0005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2例乳腺IM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光镜下组织学特征为: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微乳头或管泡状细胞簇在纤细的网状或胶原纤维性间质分隔形成的透明间隙中浸润,不伴有促纤维增生。免疫组化示癌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呈特征性线样EMA(+),雌激素受体及CK7(+)。结论 IMC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乳腺癌类型,具有高度的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可以正确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miRNA-21(miR-21)和其靶基因程序性细胞死亡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iR-21及PDCD4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miR-21与PDCD4的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s=0.727(P<0.01);在远处转移组中miR-21的表达高于非远处转移组(P< 0.001),PDCD4的表达则低于非远处转移组(P<0.001);两者表达均与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而与激素受体以及绝经状况不相关(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iR-21高表达与PDCD4低表达相关,其或许均能提示该病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HBME-1、CK19和CD1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腺瘤和桥本甲状腺炎组织学标本的表达,探讨3种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该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85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标本,进行HBME-1、CK19和CD1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不同病变的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ME-1、CK19和CD11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3%、98.2%和7.3%,三者阳性表达率在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值分别为0.582、0.551和0.874。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CD117检测优于HBME-1和CK19,实际工作中适于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谢晖  周茜  钱宁  陆澄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6):8826-8828
目的:检测乳腺癌中survivin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ER、PR、p53及Her2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分别为72.1%、9.8%,但其表达与survivin、ER、PR、P53、Her2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明显相关。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但作为预后指标需要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1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新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F在11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IF表达水平与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雌、孕激素受体以及Her-2表达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MI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4.5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4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F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雌、孕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情况无关(P>0.05)。结论 MIF作为一种重要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与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WHO于2003年对乳腺肿瘤进行了新的分类,在上皮性肿瘤项目下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1]。本研究对本院2007—2013年共计44例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7—2013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病理诊断含有IMPC的乳腺癌患者共44例,同时选取2010年227例浸润性导管癌(IDC)作  相似文献   

18.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是一种淋巴管侵袭力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不良的特殊类型的浸润型乳腺癌。因此,引起了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现通过对12例IMP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408-2409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ER、PR、C-erbB-2表达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分析63例术后、术中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ER、PR、C-erbB-2表达.结果 6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R、P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2.5%、67.1%、44.2%,ER、PR共同阳性率为64.2%; C-erbB-2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ER、PR与C-erbB-2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ER、PR、C-erbB-2联合检测可作为乳腺癌预后指标,同时有助于制定患者术后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CC)是一种少见的浸润性乳腺癌,其发生率约占全部乳腺癌的0.8%-3.5%[1-2].ICC的形态与乳腺腺样囊性癌有重叠,容易误诊.本文报道2例乳腺ICC,现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 1临床资料 例1:女性,46岁.因左乳肿块逐渐增大5个月就诊.专科检查:左乳内下象限可扪及一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