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乳腺良性叶状肿瘤伴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分析乳腺良性叶状肿瘤伴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并进行临床资料、大体、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患者女,60岁,发现左乳肿物8年,自觉消退后复发,渐增大,大体见结节状肿物12 cm×10 cm×5 cm,有包膜,实性,切面见两个结节,均灰白色,其一均质,另一呈分叶状;镜下见均质结节为梭形细胞肿瘤,瘤细胞CD34(+)、Bcl-2(+),诊断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分叶状肿物镜下诊断为良性叶状肿瘤。结论乳腺良性叶状肿瘤伴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十分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体具有显著特征,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确诊有重要意义,两肿瘤并存可能提示其有共同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春期女性乳腺叶状肿瘤与其他纤维上皮性肿瘤和青春期女性乳腺肥大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3例11~20岁女性乳腺叶状肿瘤的病史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乳腺叶状肿瘤的肿瘤组织均表现异质性,即上皮间质比例差异及间质过度生长、腺体不规则扩张、上皮增生和分布异常,其为上皮和间质共同增生的结果。结论组织学异质性是叶状肿瘤的特点,临床有必要与细胞性纤维腺瘤、错构瘤及青春期女性乳腺肥大鉴别,因为这些乳腺病变的预后和临床处理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3.
乳腺叶状肿瘤(PTB)是乳腺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组成的一类肿瘤,少见,占女性乳腺肿瘤的0.3%-0.9%和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3%。对于PTB的诊断标准和分类存有分歧,2003年WHO将其命名为叶状肿瘤。作收集此类肿瘤1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P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9-01-2016-05间8例乳腺恶性PT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光镜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将常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与随访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患者年龄15~51岁,肿瘤大小平均5.5 cm(1~8 cm)。组织学上间叶性肿瘤细胞增生明显,多数病例呈梭形细胞肉瘤样分化并可见叶状结构,3例可见异源性成分。间叶性肿瘤细胞Ki-67阳性指数平均值为28.6%。CD34、p16在间叶性肿瘤细胞中的阳性比例分别为1/8、7/8,ER、PR、Her-2均为(-)。随访时间为4~40个月。局部复发4/8例,远处转移2/8例,1例死亡。结论恶性PT较少见,预后较好。有异源性成分出现时预后较差。免疫组化可作为诊断恶性PT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PT)是乳腺的一种双相分化肿瘤,由乳腺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组成,临床较为少见,1838年由Muller首先报道,称为叶状囊肉瘤,后来学者发现有部分病例发生局部复发,部分发生转移,因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伴肿瘤内癌的巨大叶状肿瘤,通过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汇总文献报道的130个病例,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叶状肿瘤内癌几乎包括了乳腺癌的所有类型,多数为原位癌,低级别多见,浸润癌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恶性叶状肿瘤出现肿瘤内癌的比例更高。预后与叶状肿瘤类型有关,与手术方式及是否追加治疗无关。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内的癌的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与非叶状肿瘤内的癌一致;叶状肿瘤间质细胞可能促进了肿瘤内癌的发生,恶性者更容易癌变。  相似文献   

7.
<正>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PT),原名乳腺叶状囊肉瘤,1838年由Mailer首次描述并命名,但由于该名称常引起误解,自1982年起WHO开始使用中性名称"叶状肿瘤"。该肿瘤最典型的特征是形成叶状结构,突向囊腔内,由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组成,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叶状肿瘤可以侵犯邻近乳腺组织,还可以复发、转移和恶变。目前WHO按照组织学特征将PT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PT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误诊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03年8月—2011年3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PTs 3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术前确诊7例;误诊25例,误诊为纤维腺瘤18例,乳腺癌7例;未能明确诊断6例。本组皆行手术治疗,采用肿块单纯切除术21例,乳腺区段切除术11例,乳腺单纯切除术4例,改良根治术2例。术后均送组织病理检查,根据病理诊断标准,良性乳腺PTs 26例,交界性乳腺PTs 7例,恶性乳腺PTs 5例。38例随访29例,平均随访时间41个月。6例出现局部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20 d~4年;良性、交界性、恶性乳腺PTs各2例。除1例恶性乳腺PTs伴骨肉瘤分化出现肺转移,放弃治疗1年后死亡;余28例随访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结论乳腺PTs发病率及术前确诊率较低。临床上遇及疑似乳腺PTs患者需综合临床表现及医技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协助诊断,以避免误诊误治,但其最终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PTB)术前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11例PTB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4岁,平均瘤体直径4 cm。其中4例为良性PTB行肿块切除术,4例为交界性PTB中2例行肿块切除术,另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3例为恶性PTB均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恶性PTB行辅助化疗。随访11例,平均随访期为24.36个月,2例局部复发(1例为行肿块切除术的交界性PTB,1例为恶性),1例(恶性)远处转移并死亡。结论虽然PTB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与乳腺纤维腺瘤相似,但术前仍有一些征象可以用于鉴别诊断,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PTB的预后主要与病理分级有关,但与手术方式亦有密切关系。PTB行肿块切除术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较高,建议至少行局部广泛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腺瘤与叶状肿瘤的病理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纤维腺瘤复发后病例进行临床病史和组织学复习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首次活检时均诊断为纤维腺瘤,其中1例复发后诊断为叶状肿瘤,1例复发后诊断为纤维腺瘤伴早期叶状肿瘤改变,1例第1次复发后仍诊断纤维腺瘤,但第2次复发后诊断为叶状肿瘤。结论纤维腺瘤与叶状肿瘤的鉴别要紧密结合临床和影像学,并掌握早期叶状肿瘤的几个组织学特点。叶状肿瘤的发病年龄不仅仅局限于中老年女性,年轻女性也有叶状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乳腺叶状囊肉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上较罕见 ,肿瘤生长快 ,但境界较清 ,无明显浸润生长现象 ,临床上颇易当作纤维腺瘤处理而导致肿瘤复发。为此笔者收集了 1 8例乳腺叶状囊肉瘤进行临床与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1 对象和方法1 8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标本来自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 1 985~ 1 995年手术切除标本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病例。全部标本经 1 0 %甲醛固定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HE染色。复习全部切片和病例 ,结合组织学观察并随访。2 结果2 .1 临床资料 本组 1 8例乳腺叶状囊肉瘤 ,均为女性 ,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 45岁 ,中位年龄 35岁。病期…  相似文献   

13.
乳腺叶状肿瘤超声表现及其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8例 ( 12个病灶 )乳腺叶状肿瘤病患者 ,观察其二维及血流显像图表现 ,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乳腺叶状肿瘤具有体积大小范围变化大、分叶或角状、内部中低不均匀回声而后方回声衰减、有包膜但边界不清、内部血供丰富为主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本组血流信号检出率为 10 0 % ,平均收缩期最大流速 ( 13 .8± 4.0 )cm s ,平均RI 0 .77± 0 .0 8;主要为大量间质异形细胞成分并膨胀性生长、变性坏死及包膜侵犯等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基础与上述特征相对应。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的确诊目前主要靠病理诊断 ,超声误诊率虽较高 ,但其具有一定的较典型图像特征 ,结合彩色多普勒有助于早期发现本病并与其他类型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乳腺叶状肿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少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0.5%,叶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较难预测,其组织学分类也是一个难题,现对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化型外阴上皮内肿瘤形成(d VIN)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方法对5例d VIN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5例d VIN均发生于55岁女性,平均年龄66.8岁,基底层细胞具非典型增生,核增大深染,核仁明显,可见异常核分裂象,胞质嗜酸性,表皮脚延伸,可见角化不全和单个细胞的角化过度,病变大部分存在硬化性苔藓的背景。免疫组化染色p53(+),p16(-),Ki-67仅局限于基底层细胞,HPV(-)。结论 d VIN是一种形态学难以识别的、与HPV感染无关的外阴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外阴鳞状细胞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 MESTK)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5例MESTK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为女性,年龄44~62岁,平均51.2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背部疼痛及血尿,影像学检查提示肾脏囊实性占位。病理大体表现为肾脏界线清楚的囊实性肿瘤,多位于肾中极;组织学特征:肿瘤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混合构成,上皮排列成小管、微囊、大囊、乳头等结构,间质由梭形细胞组成,疏密不一,可见卵巢样间质、间质水肿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及间质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上皮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_(pan))、CK7、PAX-8、P504S,间质细胞大多表达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D10,Ki-67增殖指数低。结论 MESTK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女性,影像学检查常误诊为囊性肾癌,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肿物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叶状肿瘤是WHO为原来名为"叶状囊肉瘤"的肿瘤所推荐的新名称,因其切面呈分叶状、有不规则裂隙、质细面得名,大多数完全是良性病变,部分为交界性,少数为恶性.恶性叶状肿瘤病理形态特征是间质细胞极为丰富,异型性明显.作者报道9例恶性叶状肿瘤,对其病理形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近10年手术切除的乳腺肿瘤2 374例,分析其组织学特点,为地区妇女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整理2003~2012年手术切除乳腺肿瘤的病理资料,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标准(2012)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果 2 374例乳腺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1 900例(80.0%),恶性肿瘤474例(20.0%),良、恶性之比4.01∶1,好发部位均以左侧多见,良性肿瘤可同时发生在双侧乳腺,而恶性肿瘤同时发生在双乳的情况在本组研究中未见。乳腺良性肿瘤中以乳腺纤维腺瘤(70.5%)多见,乳腺良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约为31.6岁;恶性肿瘤中以浸润性癌(非特殊型)为多见,占81.3%,乳腺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2.3岁。年轻妇女乳腺癌(35岁或35岁以下)占5.91%。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乳腺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好发于左侧乳腺,乳腺良性肿瘤以纤维腺瘤最为常见,恶性肿瘤以浸润性癌(非特殊型)最常见。乳腺良性肿瘤发病年龄高峰在21~30岁,乳腺恶性发病年龄高峰在41~50岁。年轻妇女(35岁及以下)乳腺恶性肿瘤患病率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5例乳腺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一抗选用CD20、CD79a、CD10、CD3、CD5、CD23、CD45RO、bcl-2、bcl-6、MYC、MUM-1、Ki-67和EBV,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并复习文献。结果 5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1.8岁,乳腺及同侧腋窝包块为最常见的症状。4例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1例为继发性乳腺淋巴瘤(SBL)。Ann Arbor分期:I EA期3例,ⅡEA期1例,ⅣA期1例。经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4例PBL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且均为非生发中心型,其中1例合并浸润性导管癌;1例SBL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SLL),合并浸润性导管癌。结论乳腺淋巴瘤罕见,乳腺淋巴瘤合并浸润性导管癌的碰撞瘤发生在乳腺部位更罕见,确诊及分型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左侧乳腺可见扩张的导管内肿瘤细胞呈实性、筛状增生,瘤细胞大小比较一致,低核级,未见明确坏死,局灶纤维性间质内可见呈梁状、条索状分布的异型细胞,最大径约2 mm;右侧乳腺可见双层上皮细胞排列呈裂隙状,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形成明显的叶状结构,肿物边缘界限不清,间质细胞具有中~重度异型性,核分裂象约12个/10HPF。免疫组化示左侧乳腺肿瘤细胞巢周围肌上皮p63和calponin(+),纤维性间质内肿瘤细胞p63和calponin(-);右侧乳腺肿物间质细胞SMA和CD34(+),Ki-67增殖指数50%。结果提示,左侧乳腺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伴局部非特殊性浸润性癌(最大径2 mm);右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结论乳腺叶状肿瘤与癌同时分别发生于双侧乳腺十分少见,而目前对其相关遗传学改变的研究很少,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