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例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房颤患者的循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1例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房颤患者的循证治疗体会。方法按PICO原则,针对患者的临床问题,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4期)、SUMsearch(1980.1~2006.12)、PubMed(1980.1~2006.12)中有关抗凝剂预防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纤颤,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的循证临床指南、RCT、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评价其质量,判断研究结论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获取最佳证据用于临床治疗。结果共检索到4篇指南,3篇系统评价和6篇RCT。分析结果表明:低剂量抗凝治疗对患者安全有效,卒中急性期血压不宜快速降低,根据检索到的证据及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意愿,该患者抗凝治疗使用小剂量的华法林口服,INR调整为2.0左右,待患者进入恢复期屙再口服福辛普利加吲达帕胺控制血压。经2周低剂量抗凝及辅助康复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随访,证实所选方案适合患者。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仍是一线选择,且华法林疗效优于其他药物,针对老年患者应个体化调整INR比值,必要时维持较小值亦可获得最大效益同时减少出血风险,在不能耐受抗凝治疗时可选用阿司匹林治疗。卒中急性期的血压控制不宜太过积极,恢复期可选用ACE抑制剂加小剂量利尿剂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伴持续房颤患者的抗炎作用,探讨缬沙坦作为房颤上游治疗药物的机制。方法将65例高血压并持续房颤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组,2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水平变化,并比较2组窦性心律维持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缬沙坦组房颤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均高于对照组,hs-CRP,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低(P均<0.05),2组窦性心律维持者比较缬沙坦组血清炎症因子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缬沙坦对高血压并持续性房颤患者有独立于降压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并有利于药物复律及窦性心律维持,对高血压并持续性房颤者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CEI/ARB治疗对高血压伴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hs-CR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高血压并AF的85例患者为房颤组,高血压、窦性心律的54例患者为窦律组,按是否接受ACEI/ARB治疗分成窦律非治疗组26例、窦律治疗组28例、房颤非治疗组42例和房颤治疗组43例,比较各组血清hsCRP。结果 :房颤非治疗组血清hs-CRP显著高于窦律非治疗组(P0.05);窦律组内血清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治疗组血清hs-CRP明显低于房颤非治疗组(P0.05)。结论:高血压伴房颤患者血清hsCRP升高,ACEI/ARB治疗可降低其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高血压伴心房颤动(Af)中的治疗价值。方法临床诊断高血压病伴Af患者16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栓素B2的变化。结果两组后hsCRP、IL-6及TXB2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有抗炎及降低血小板活化状态,减少血栓的形成作用,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疗效。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预警因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房颤(AF)发作的预警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116例高血压患者,男68例,女48例,年龄(66.6±4.6)岁,分为AF组和窦性心律(SR)组.应用非侵入性的24h动态血压测量技术(AMBP)、心电图(ECG)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技术分析其AF发作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平均随访24±5个月.结果29例(25%)高血压患者出现AF,8例(27.6%)出现脑血管事件.与SR组患者比较,AF组患者年龄增大;24hMSBP、MDSBP、MNSBP、P-MAX、Pd、LVMI、LAD、LAV、LAT、LAP及E/A增大,A峰降低(P<0.01),而24hMDBP、MDDBP、MNDBP及E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增大、24h动态血压测定的白天及夜间收缩压的升高是AF发作的重要因素,而P波持续时间和离散度的增大、左室肥厚、左房容量和压力负荷的增加及A峰的降低则是AF发作的独立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发的房颤和孤立性房颤患者左室质量等重塑状况异同及其意义。方法:房颤和(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对心脏有影响的其他疾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无房颤组(EH组)、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组(EHAF组)和孤立性房颤组(LAF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横径、左房前后径、左房长径、左房面积、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计算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EH组入选446 例,EHAF组78例,LAF组38例。EHAF组IVST和PWT均明显大于EH组和LAF组(p<0.05和p<0.01),EH组IVST和PWT也大于LAF组(p<0.01和p<0.05)。EHAF组左房各内径和面积均明显大于LAF组和LH组(p<0.01),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EHAF组LVMI明显大于LAF组和LH组(p<0.01和p<0.05),LAF组和LH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发房颤者左室肥厚程度明显重于不伴房颤者。左房扩大、左室肥厚性重塑与孤立性房颤的关系不如与高血压房颤密切,孤立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子不同于高血压房颤。  相似文献   

7.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为临床工作中较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日益得到临床医生,特别是神经内科、心内科、血管外科等科室医生的注意。一般人群中每100人就有1-2人患心房颤动。AF患者会出现多器官系统的严重临床结局,且其发生频率极高。预防这些事件是AF的主要治疗目标[1]。2004年我国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得出,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2.1%,远高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以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12月于我院心脏中心接受24 h动态血压检查的高血压患者226例,按年龄分为青年高血压组99例,中老年高血压组127例.入选的患者均在心脏中心进行规律就诊,随访至2010年12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心血管危险因素、24 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的变化以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提示,青年高血压组阳性家族史和不良个人习惯较多,体质指数较高(P<0.05),甘油三酯和血尿酸较高(P<0.05).舒张压高于中老年高血压组.基线及随访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和左室质量指数两组无差异(P>0.05).但中老年高血压组的左心房内径、舒张末期左室内径高于青年高血压组(P<0.05).青年高血压组72例患者随访至终点,随访率72.7%.中老年高血压组97例患者随访至终点,随访率76.4%,平均随访时间(37.8 ±4.9)个月;青年组降压达标率74.8%,中老年组降压达标率71.2%(P>0.05);两组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3.8%、21.6%(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较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长期随访靶器官损害较中老年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杨漫漫 《妇幼护理》2023,3(11):2769-2771
目的 探究将缬沙坦应用于高血压房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11 月至 2020 年 9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50 名高血压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日期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实验组采用缬沙坦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以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房颤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质量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参加ROOTS项目缺血性卒中患者5年间二级预防执行情况。方法电话随访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神经科门诊参加ROOTS项目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5年间一般信息、药物使用情况、病情变化、危险因素控制及终点事件等资料,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评估神经科门诊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情况。结果 (1)5年后的随访,死亡4例,被拒绝4例,联系方式更改5例,共失访13例,失访率为10.74%,最终收集108例;最终有9例患者复发缺血性卒中一次,1例发生心肌梗死,1例出现脑出血,不良预后者(m RS评分≥3分)有9例,占8.33%。(2)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分别为61.11%、21.30%,与横断面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5年前相比,患者因病情好转或认为无效而自行停药是此两类药物使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影响两种药物长期服用的因素,提示医疗付费方式、合并高血压病与文化程度分别影响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使用(P<0.05),年龄、性别对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无明显影响。(3)规律使用降糖药物者其血糖控制情况明显好于未使用药物组(P<0.05)。(4)吸烟人数较5年前明显减少,且BMI处于正常范围者增多(P<0.05)。结论神经科门诊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执行不理想,仍与指南要求有较大差距,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的新发房颤(af)的预防作用。方法 291例1级、2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替米沙坦组(口服替米沙坦40~80mg/d,18个月);贝那普利组(口服贝那普利10~40mg/d,18个月);非洛地平组(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10mg/d,18个月)。若三组病人经相应治疗血压仍不能达标者加用氢氯噻嗪25 mg~50 mg/d,直至达正常者(血压<140/90mm-Hg)。测量三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三组患者服药前、后左房内径(LA)、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结果 替米沙坦、贝那普利、非洛地平用于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其对血压的治疗三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三组间降压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替米沙坦、贝那普利治疗后LVEF有所减低(p<0.05),LVPWT、IVST、LVDd、LVMI明显减低(p<0.01),与非洛地平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替米沙坦治疗的af发生率为5.9%,经贝那普利治疗的af发生率为5.4%,经非洛地平治疗的af 发生率为18.43%。经替米沙坦和贝那普利治疗af 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它们与非洛地平对比af 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贝那普利、非洛地平均能有效的控制血压,并且能够逆转左室肥厚,且三者作用相似,但替米沙坦、贝那普利较非洛地平对于房颤的发生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 (atrialfibrillation ,AF)治疗上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一种是节律控制 ,即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另一种是室率控制 ,即仅控制心室率 ,不转复AF。既往一直认为 ,由于窦性心律是生理性心律 ,保持窦性心律能够更好地减轻症状 ,改善心脏功能 ,减少血栓栓塞危险 ,且不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对AF患者的治疗应首选节律控制策略 ;只有在复律失败或不能复律时才退而求其次 ,施行室率控制治疗。然而 ,历时长达 6a ,先后入选了 4 0 6 0例AF患者 ,被美国心脏学会(AHA)列为 2 0 0 2年 10项主要科研成果之一的房颤节律控制随访研究 (atrialfib…  相似文献   

13.
王心群  邓学军 《华西医学》2010,(9):1592-159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复发及对左心房内径(LAD)、血清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2月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测定LAD、HsCRP水平,并随访治疗后12个月时房颤复发次数。结果替米沙坦组房颤复发次数及LAD、HsCRP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抑制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房重构,降低HsCRP水平,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左房内径(LAD)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 将32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缺血性脑卒中史分为房颤伴脑卒中组(n =127)和房颤不伴脑卒中组(n=198),比较2组血糖、肌酐清除率、血脂、合并疾病、LAD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LAD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相关性,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于卒中患者抑郁焦虑压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出院时有明显情绪异常的134例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1例,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复诊,观察组在出院后每5天由护士进行电话随访。应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0天进行测量。结果:抑郁-焦虑-压力评分,两组患者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0天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话随访可改善卒中患者的抑郁焦虑压力情况,对于卒中患者的情绪改善和健康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HADS2和CHA2DS2-VASc两种不同卒中风险评分系统指导下房颤抗凝策略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CHADS2评分组(A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B组),每组各50例。两组分别采用CHADS2和CHA2DS2-VASc房颤卒中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决定抗凝治疗方案,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值按指南标准定为2.0~3.0。对所有HAS-BLED出血评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采用低强度抗凝,INR目标值2.0~2.5。所有患者临床观察期为1年,当出现终点事件时为观察终点,比较采用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系统指导下的房颤抗凝策略其出现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组出现终点事件2例,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0%;B组脱落3例,出现终点事件8例,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ADS2评分指导非瓣膜病房颤抗凝治疗较CHA2DS2-VASc评分其终点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预激综合征 (WPW综合征 )合并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 ,其发生率为 11 5 % 39 0 % [1] ,易误诊 ,如不及时治疗 ,可诱发心室纤颤 ,甚至猝死。我院 1992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收治WPW伴房颤 6 7例 ,其中 10例误诊 ,误诊率 14 9%。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  相似文献   

18.
我院从2006-01~2006—08对出院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患者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检验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发现了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中的不足,为今后健康教育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结束后效果的持续性。方法对辖区内离退休老干部中的87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综合干预,血压达标率显著提高。对其中的382例高血压患者2007年至2009年的生活方式、服药情况、血压控制达标率做进一步的随访分析。结果与综合干预结束时比较,3年后高血压患者的吸烟率、饮酒、BMI无明显变化(P>0.05),摄盐喜咸者显著减少(P<0.01);血压水平、血压控制达标率无明显变化(P>0.05);抗高血压药物的服用仍以钙离子拮抗剂为第一位,其次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各类药物的服用率无明显变化(P>0.05),但钙离子拮抗剂中的短效二氢吡啶心痛定服用率明显下降(P<0.01),苯磺酸氨氯地平服用率明显上升(P<0.01),ACEI或ARB中的卡托普利服用率明显下降(P<0.01),依那普利与氯沙坦钾的服用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综合干预结束后,老年高血压患者仍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与治疗依从性,综合干预效果延续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H型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卒中的情况。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14例,H型高血压患者628例,非H型高血压患者186例。依据其病史,辅助检查调查其合并卒中的情况。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为(15.41±8.4)μmol/L。H型高血压患者占高血压患者的比例约77.1%(628/814)。H型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年龄[(71.42±11.93)岁vs.(66.97±11.15)岁],男性比例(38.0%vs.16.0%),肌酐水平[(105.88±47.08)μmol/L vs.(88.60±35.92)μmol/L],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患者(P均<0.001)。据影像学检查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比例约为1.07%,缺血性脑卒中为12.66%,腔隙性脑梗死为54.08%,缺血灶为7.73%。H型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间仅缺血灶(4.8%vs.16.8%,P<0.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卒中的比例高,H型高血压患者合并缺血灶比例比非H型高血压患者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