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栋能 《四川医学》2001,22(3):260-260
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中心肌细胞由于缺血导致细胞损伤 ,其早期监测十分重要。心肌标志物是心肌细胞损伤时的主要诊断指标 ,本文对 30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转流前 ,术后 2、2 4小时血清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T( c Tn T)作动态观察 ,以探讨心肌细胞损伤时的最佳监测指标。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对象 :30例来自我院行二尖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 ,其中男 14例 ,女 16例 ,年龄 2 5~ 60岁 ,平均 39岁 ,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 97 ± 2 5 ,阻断主动脉时间为 73 ± 2 0 ,分别于体外循环转流前 ,术后 2小时和 2 4小时抽取静脉血 3ml,离心后留取…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下非心脏外科手术的麻醉体会@陈世彪$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西南昌330006 @邓伟武$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西南昌330006 @赵为禄$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西南昌330006  相似文献   

3.
4.
何海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1998,4(4):181-181,185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病人血钾浓度极不稳定,而高血钾或低血钾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术后血钾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本文就心内直视手术后血钾管理的问题进行总结。1临床资料自1991年6月至1997年11月,我院共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42...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628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护理经验和体会。作者认为在术中保持三通畅,观察手术中每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各项具体护理操作准确、及时,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手术中的完善护理为术后病人的顺利恢复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技术用于非心脏外科手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 (CPB)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技术特点及体会 ,探讨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 39例患者 ,其中布加氏综合征行根治术 2 9例 ;颅内巨大基底动脉瘤行夹闭术 4例 ;右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行右肾及瘤栓清除术 2例 ;气管癌气管梗阻行激光造孔气管内记忆合金成形术 2例 ;气管淀粉样变气管镜下行梗阻疏通术 1例 ;肝脏巨大平滑肌脂肪瘤切除余肝原位移植术 1例。CPB技术分别采用深低温停循环 (DHCA) 2 6例 ,其中包括股动 -静脉转流 (FA -V)未开胸 4例 ;深低温低流量灌注 (DHLF) 9例 ;常温静脉 -静脉 (NHV -V)转流 1例 ;NHV -V体外膜肺氧和 (ECMO)呼吸支持 2例 ;常温股动 -静脉 (NHFA -V)无泵ECMO 1例。结果 CPB转流时间 2 72 31 (1 4 6 .0 0± 4 1 .6 2 )min ;心脏阻断时间 2 81 1 3(5 6 .95± 2 3.0 2 )min ;DHCA时间 1 4 6 3(2 9.4 2± 1 1 .36 )min。低温组最低鼻咽温 1 2 .4 2 0 .7(1 6 .78± 1 .96 )℃ ,最低肛温 1 7.82 5 .0 (2 1 .5 7± 1 .96 )℃。 35例低温停跳者自动复苏 1 9例(5 4 .2 8%)。手术均获得成功 ,术后早期死亡 2例 ,1例肾癌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另 1例布加氏综合征术后 2周因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结论 尽管CPB存在着一定的创伤性、技术性和费用问题 ,但对某些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我院微创心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初步经验。方法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96例患者进行了右前小切口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均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年龄12~73岁,体重40~95 kg,男性38例(39.6%),女性58例(60.4%),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55例(57.3%),先天性心脏病行根治术40例(41.7%),瓣膜病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36~260(111.5±104)min;心脏阻断时间20~204(71.7±74.5)min;ICU停留时间4~38(18.4±5.6)h;术后住院时间3~24(6.9±2.2)d;1例术中因颈内静脉引流不畅,改经胸上腔静脉插管,1例因术中主动脉根部出血无法控制,改为胸骨正中切口。无股动脉插管相关并发症。术后无输血65例(67.7%)。结论患者近期手术疗效满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和术中VAVD的合理应用,为术中体循环灌注充分提供了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8.
覃军军  陆炳德 《右江医学》1991,19(4):169-170
<正> 当今体外循环的开展,给麻醉学科提出更高的要求。麻醉前的准备和估价,体外循环之前的镇痛、镇静,体外循环期间的管理及配合等都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我院于1987~1990年共开展19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本文就麻醉方法及体会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选择40例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术中应用保持鼻咽温在34℃左右的高流量灌注:小儿2.8~3.0 L/(m2*kg);成人2.4~2.8 L/(m2*kg),术中头部降低15°~20°,保持心脏在空腔状态下手术;另选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结果与心脏直视停跳手术相比,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短,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早,无1例发生血气栓,血液生化变化小.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避免心肌的再灌注损伤,同时减少了体外循环时间,较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对93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中预补钾用了3种方法,1,34例按<1mmol/kg预补钾量,一次性加入预充液,心脏复跳时,血K^ >4.1mmol/L7例,2,25例按1-1.5mmol/kg预补钾量,分次加入预充液,心脏复跳时血K^ >4.1mmol/L14例,3,34例胺1.6-2.0或>2.0mmol/kg预补钾量,将其2/3-4/5的量加入预充液,余量加入5%小苏打液内,转流30min后,持续氧合器内滴入,心脏复跳时,血K^ >4.1mmol/L30例,作认为使用第3种方法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中周围体外循环(peripher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PECC)的建立方法与灌注管理策略.方法 本院2007年1月-2014年1月使用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da Vinci.S)在PECC下完成心脏直视手术37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169例,室间隔缺损修补22例,二尖瓣成形96例,二尖瓣置换38例,左心房黏液瘤切除44例,右心房黏液瘤切除6例.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经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分别插管建立,手术通过右侧胸壁3个0.8 cm器械臂孔和一个2 cm工作孔完成.ECC转流中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cuum-assist venous drainage,VAVD),连续血气监测(CDITM 500)及超滤.除心脏不停跳术式外,其余手术均采用经胸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停搏液灌注针顺行灌注含血冷停搏液或康斯特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结果 无手术死亡及术式转化.ECC时间24 ~ 219(94.9±38.8)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8~166(66.7±29.0) min,转流中尿量30~2 100(593.1±459.4) ml,超滤液量800~6 700(3 005.6±1 245.2) ml.299例患者ECC液体出入量为负平衡(80%),负平衡量50 ~3 100(856.7±563.8) ml.255例手术在心脏停跳下完成,术后心脏自动复苏率81%(207/255).呼吸机辅助时间4~ 12(6.3±1.6)h,24 h胸腔引流量10 ~ 350(111.5±59.5) ml.术后发生股静脉栓塞3例,股动脉栓塞2例,经华法林钠或导管取栓后治愈.结论 PECC技术是保证机器人心脏手术开展的前提条件.使用VAVD和连续血气监测、选择合理的心肌保护方法是ECC管理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 4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 全组 42例 ,男性 2 4例 ,女性 18例 ;年龄 1~ 61岁 ,体重 9.5~ 84kg。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 ,房缺修补 9例 ,室缺修补 2 1例 ,法乐四联症 1例 ,瓣膜替换11例。 3例合并其他畸形 ,予以同期矫治。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在 43~ 15 0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4~ 97min ;术后 3 0日内死亡 3例 (7.1% ) ,并发症发生率 11.9%。 3 9例随访 1月~ 6年均恢复较好。结论 开展心脏直视手术 ,起初选择病例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 ;加强体外循环管理 ,重视心肌保护 ,正确矫正心脏畸形 ,强调术后处理 ,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方法:80例心脏病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风心病二尖瓣替换术1例;复杂先心病及二次心脏手术7例,余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结果:本组病例术中经过较顺利,未出现室颤及空气栓塞,个别病例出现短时间房颤或心电囹S-T段抬高。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于术后1~2周痊愈出院。结论:由于该方法不阻断升主动脉,保持冠状动脉持续血液供应,避免了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做好预防气桂的措施后,该方法是安全可行的。但由于心胜跳动和心内回血较多,对于复杂的心内手术操作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1例急诊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军  杨学权  杨桦 《重庆医学》2007,36(15):1501-1502
目的 总结11例急诊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对循环稳定的成人患者选择应用地塞米松10~20mg、利多卡因30~50mg、咪唑安定0.05mg/kg、异丙酚1mg/kg、芬太尼5~10μg/kg和维库溴胺0.1mg/kg诱导,对心功能差、有心源性休克者选用地塞米松5~10mg、利多卡因30~50mg、小剂量咪唑安定1~2mg、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3~6μg/kg和维库溴胺0.1mg/kg,小儿则采用地塞米松2.5~5mg、小剂量咪唑安定0.5~1mg、氯胺酮1~2mg/kg 、芬太尼0.05mg和维库溴胺0.1mg/kg缓慢静脉注射麻醉诱导.术中采用4∶1冷氧合血停跳液,加入磷酸肌酸钠2g做心肌保护.结果 心脏自动复跳4例、经除颤复跳5例,术后低心排1例,1例肾功能不全,1例呼吸功能不全,3例死亡(2例因无法停机而放弃、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而死亡),其余康复出院.结论 急诊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关键在于麻醉前心血管功能的维护、平稳的麻醉诱导以及术中心肌和重要脏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技术和管理。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51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27例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方法。结果全组27例中22例顺利脱机,2例延长辅助时间后顺利脱机,3例停机困难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死亡2例。结论迅速建立体外循环,改良体外循环技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等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保证体外循环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野灌注CO2气体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患者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2012年6月~2013年3月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患者97例,随机分为CO2灌注组(Ⅰ组,50例)和对照组(Ⅱ组,47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5 min(T0)以及主动脉开放后5 min(T1)?1 h(T2)?4 h(T3)和24 h(T4)检测血浆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及术后第7天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认知功能?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诊断以术前测试值为对照,等于或超过1个标准差诊断为POCD?结果:Ⅰ组患者T1~T3时间点的S-100β和T1~T4时间点的NSE水平较T0明显升高(P < 0.05);Ⅱ组患者T1~T4时间点S-100β和NSE水平均较T0明显升高(P < 0.05)?与Ⅱ组比较,Ⅰ组S-100β水平在T1~T4时间点显著降低(P < 0.05),NSE水平在T2~T4时间点也明显降低(P < 0.05)?两组患者中各有2例因病情危重术后第7天无法行MMSE检测,其余患者术后MMSE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且Ⅱ组的评分较Ⅰ组降低更明显(P < 0.05)?Ⅰ组术后出现POCD 16例,Ⅱ组为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术野灌注CO2气体可降低心脏直视术患者术后S-100β和NSE升高的水平,并改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具有脑保护作用,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联合酚妥拉明控制体外循环期间高血压的效果。方法9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
酚妥拉明组(A组)、乌拉地尔组(B组)和乌拉地尔联合酚妥拉明组(C组)观察3组患者体外循环期间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用药前
后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以及两次用药间隔时间(t)并记录。观察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的时间(T)以及复跳情况;记录
前并行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后并行循环时间,心脏复跳后1~5 min(T1)、5~10 min(T2)、10~20 min(T3)、20~30 min(T4)和
30~60 min(T5)多巴胺使用情况;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1 min(t1)、体外循环(CPB)前1 min(t2)、CPB 30 min(t3)、CPB 60 min
(t4)、CPB结束(t5)、术后2 h(t6)、术后12 h(t7)和术后24 h(t8)各时点血浆TNF-α和IL-6浓度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体外循环
期间使用降压药物前后组间MAP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较A组患者使用降压药物间隔时间有所延长,C组
患者使用降压药物间隔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P<0.05)。3组患者心脏复跳情况、前并行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后并行
循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在心脏复跳后不同时间段平均每分钟多巴胺使用量均较A、C组高,C组患者在
心脏复跳后不同时间段平均每分钟多巴胺使用量均较A组高(P<0.05);各组患者心脏复跳后多巴胺的使用量随时间逐渐减
少。CPB时各组患者血浆TNF-α和IL-6浓度随时间逐渐升高,CPB结束时其浓度达最高;C组患者血浆TNF-α浓度在CPB结束
及术后各时间点均较A、B组低(P<0.05),CPB结束、术后2和12 h C组患者血浆IL-6浓度均较A、B组低(P<0.05)。结论乌拉
地尔联合酚妥拉明应用于成人体外循环期间进行降压,可以提供比较平稳的降压效果而不导致血压过低,同时还可以减少或延
缓单独用药产生的药物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体外循环(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MECC)心内直视二尖瓣手术的疗效?方法:90例二尖瓣病变需行二尖瓣置换(MVR)或二尖瓣成型(MVP)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MECC组(A组)45例,手术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经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MECC,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常规组(B组)45例,采用正中纵劈胸骨,经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观察并记录两组体外循环(CPB)时间(min),主动脉阻断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输血量(ml),尿量(ml),24 h胸腔引流量(ml),术后辅助呼吸时间(h),ICU停留时间(h),住院总费用(万元)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A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长于B组(P < 0.05);但A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P < 0.01);手术后24小时总引流量A组显著较B组少(P < 0.01);A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 < 0.01),A组住院期间的总费用也少于B组(P < 0.01)?结论:MECC辅助下的MVR虽然增加了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但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切口美观,费用低,安全可靠,可能是未来心脏手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等强效正性血管活性药物对体外循环术后循环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作用. 方法:体外循环术后循环功能衰竭患者19例,在床旁心电、呼吸、有创血压、CVP监护、呼吸机辅助通气及血流动力学严密监测下,应用肾上腺素(AD)等强效正性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其中NE 0.02~1.0 μg/(kg·min)或间羟胺0.5~5 μg/(kg·min), AD 0.02~1.0 μg/(kg·min),多巴胺( DA) 5 μg/(kg·min),多巴酚丁胺(DOB)各5μg/(kg·min). 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率(HR)、心排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 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肌酐(Cr)、尿素氮(Bun)变化以及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如 pH值, HC03-, BE,K 、血氧饱和度(SaO2),同期观察尿量(UV)变化. 结果:19例循环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临床状况明显改善,MAP, SVR显著增加(P<0.01),HR, CVP, CI, PVR, Cr, Bun, 酸碱平衡、电解质无明显改变,而UV显著增加(P<0.01). 康复17例,死亡2例. 结论:NE等强效正性血管活性药物对体外循环术后循环功能衰竭患者有良好的救治作用,应用恰当,对肾功能、酸碱平衡无明显影响,是安全有效的危重患者救治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装置和技术在大血管手术中自体血回输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体外循环装置回收术中自体血 ,再根据平均动脉压 (MAP)回输 ,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回收血及术毕 2 4h患者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液培养、尿量及尿颜色。结果 :平均出血量 (4916± 188.5 )ml;平均回收血量 (45 30± 135 .7)ml,回收率达 92 .1%。全组术中、术后 2 4h尿量 >5 0ml/h ,颜色清亮 ,无血红蛋白尿 ,回收血、术后 2 4h患者血液细菌培养阴性。结论 :利用体外循环装置和技术在大血管手术中作自体血回输 ,可达到节约用血、减少输血并发症、保护血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