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无线电》2015,(2):74-76
如今,无线通信市场得到了最为快速的增长,但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无线电频谱资源日益紧缺,各类无线电干扰日益增多。行之有效的无线电频谱管理是确保各种无线电业务共存而不互相干扰的关键因素。罗德与施瓦茨结合了世界各地管理部门及其业务和工作流程的广泛知识与经验,为用户提供了一套集成的移动监测系统(MMS)解决方案。1概览罗德与施瓦茨将多种设备及模块集成于车辆中,实现了高度的模块化。●20MHz到3GHz频率范围的测向;  相似文献   

2.
二、无线电测向机的性能指标与评价 1 频率覆盖范围 满足测向机性能指标和正常工作的频率区间。即:除非特殊声明,应是技术说明中规定的所有技术指标都必须达到的频率范围。它是选择测向体制和测向设备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无线电》2007,(11):F0003-F0003
745系统是TCI 700系列频谱监测系统的最新产品,频率范围是20-3000MHz,可扩展频率范围为9KHz-50GHz。系统符合ITU所建议的占用带宽、调制、频率、场强以及测向系统的测量要求。745系统特有的双模式带宽(20/2MHz)、多信道结构,提高了在繁忙复杂的信号环境下测量的速度及精度,该系统可与嵘兴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5.1结合,使系统的内容表现形式更加专业化、更具针对性、软件操作界面更为人性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无线电》2004,(6):J001-J001
随着无线电事业的飞速发展,依靠传统仪器设备组成的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已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对各种新型、密集的无线电信号监测和测向的要求,多信道监测和测向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潮流,而VX1总线结构的模块化设备是现阶段实现高性能多信道监测和测向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R&S公司的移动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是基于R&S公司的成功经验,并为满足客户特定要求而设计的专业系统。R&S公司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可实现无线电监测测向的所有任务:无线电监测、频谱管理、信号分析、测向和定位。  相似文献   

6.
对无线电干扰种类和特征做了一些介绍和分析,并对德国R/S公司的EB100/HE100无线电测向系统的特征及其在无线电测向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7.
CX-805双极化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是一种采用先进的数字式相关干涉仪体制,兼有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监测测向功能的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该系统可作为固定站、移动站,或可搬移站进行使用,完成无线电监测测向、监听录音、录像等功能.垂直极化波的监测与测向,主要是针对无线寻呼、通信信号、导航信号等垂直极化的无线电信号进行监测测向、交绘定位和干扰查处等;水平极化波的监测与测向,主要是针对广播、电视信号进行监测、测向、监听及电视图像的录像,能满足对广播、电视信号指标测试和对非法台站的侦察、定位等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信号越来越复杂,种类也越来越多,信号带宽也越来越宽,随着这些通信系统的应用,新增台站数量也越来越大,客户的投诉也越来越多,这为我们日常进行无线电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旧的无线电管理系统已不再适应通信技术发展。为了积极地迎接挑战,加强无线电管理手段,我们引入了嵘兴公司的TCI715宽带监测测向系统和TC1725宽带监测测向系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前,固定无线电监测站数量的日渐增多,导致需要测试的测向设施数量倍增。但现有的测试方案存在诸多问题,如测试设备便携性差、测试过程需要多人协调、自动化程度较低、在不同测试场景下的适应性差等,大大降低了测试工作效率。本文利用自研的具有高频率精度和高测向精度的便携式信号源,搭建了一套自动化测试系统,该系统为无线电监测测向设施验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49最高可用频率(MUF) 天波传播时,电离层的特性限制了实际使用的频率范围.最高可用频率(MUF)是指当通信距离、地点(纬度)、时间确定后,两点问可用的最高通信频率。当参考频率高于最高可用频率(MUF)时.电波穿透电离层进入太空,不再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11.
常学光 《中国无线电》2006,(9):47-48,68
无线电测向系统作为加强无线电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整个无线电监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无线电测向在国防、公安、科研及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有着十分现实的重要价值。在军事领域,无线电测向可以准确地侦察出敌方电台或通信枢纽的位置,赢得战场主动权。罪犯在作案过程中,以手机、单边带电台等现代通信媒体作为犯罪联络的工具,而无线电测向凭借其居高临下的技术优势在侦破工作中屡建奇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无线电》2005,(9):55-55
概述 为从事民航无线电管理的部门和人员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研制实用的监测系统,能对民航调度频率进行全面监测、监听、录音、保存,能进行音频频谱分析,及时发现干扰并报警,使无线电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民航频率使用情况,并掌握干扰的资料和证据,对保障民航飞机飞行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无线电》2012,(8):74-75
1概况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考虑维护一个有效率的通信基础设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无线通信服务的日益普及,对无线电频段的扩容需求不断增长。然而频谱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因此,确保对这些无线频谱资源的恰当管理就是国家实现频谱资源收益最大化的至关重要的保证。为此,国家机构必须有效分配这些频率,以达到使民众满意的效果。事实上,无效率分配和使用频谱的做法会直接增加社会成本,浪费商业机会,降低创新的无线服务的实施概率,并最终造成对用户利益的损害。相反地,有效地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无线电》2007,(1):69-69,36
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奥运会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数千个新增的无线电台站以及骤增的突发性无线电干扰,对常规的无线电监测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如此重大的赛事,完备可靠的无线电监测系统是保障奥运会良好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频谱利用率大发展的今天,无线电频谱管理和无线电监测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切磋技术,交流体会,提高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法,讲究工作时效,既是现实的工作要求,也是许多同仁的共同追求。心得体会有了,还需要有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更有利于交流与沟通。这是编写"无线电监测测向名词术语"的初衷。这就像在电子电路图中,人所共知的那样,两条平行短粗线代表电容器,小矩形代表电阻,大三角形代表集成运放电路。一张电路图的信息胜过了千、万文字的叙述。同样,一条概念清晰明确的名词术语,可以省去许多文字赘述。无线电监测测向领域经过了长期发展,名词术语繁多,内容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新的名词术语还会不断出现。此次攥写的无线电监测测向名词术语,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同行的讨论,并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6.
46电波的跳跃衰落在天波传播过程中,在日出和日落时.由于电离层的形成尚未稳定.由此产生的接收信号的起伏变化。这种现象.在中波和短波每天都在发生。47临界频率(F0)在天波传播过程中.电波由地面垂直进入电离层时,能够被电离层反射回到地面的最高频率F0。也称为零公里最高反射频率。参考频率超过F0时,穿出电离层,不再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17.
1 建设短波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的必要性 短波通信作为无线通信的重要通信手段,短波电台在国家多个部门大量装备,广泛使用,而且在主要无线通信枢纽所在地均设置有专用的短波收发通信台站。同时短波通信抗毁性好。如果对信息传递的容量与稳定度没有苛刻要求,在中近程通信中采用短波通信方式,其建设速度快、费用低,通信距离可长可短、方便灵活。短波通信在军事训练、航空、航海、广播、水上遇险安全业务、抢险救灾等方面,在科研、工业企业、农林牧业的生产调度管理以及气象、地震预报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15示向度可信度在测向时,由设备给出的示向度可信程度的综合评估。通常按百分制打分。它与被测信号强度、示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无线电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和性能方面的要求.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抓住时机,正不断研制和推出新的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其目的不仅在于满足本国无线电监测和国防等领域的需求,还企图在技术上和市场上对其他国家形成长期的垄断之势并不断谋取高额利润.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不可能在这个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有较大利润空间的高科技领域长期受制于人,而应该与时俱进,从我国现有的电子工业基础和实际出发,走一条有中国自己特色的、跨越式的发展无线电监测产业的道路.本文从VXI总线结构下的多信道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的应用入手,希望对我国无线电监测产业如何与时俱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无线电》2007,(9):F0003-F0003
嵘兴无线电监测测向软件V5.1是5.0的升级版,新的系统充分吸取无线电管理机构用户的建议,通过我司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在坚持以无线电监测测向为中心的基础上,根据无线电监测测向领域的新需求,进一步贴近用户的业务需求,考虑用户在系统机密性、完整性及可扩展性方面的需要,采取了更加安全稳定的设计结构;完善了数据表现形式及操作界面等方面的功能,使新系统的数据内容表现形式更加专业化、更具有针对性、软件操作界面更为人性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