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水稻穗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RSRD)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复合性病害,近年来上升成为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一种重要穗部病害。对安徽省穗腐病危害分布进行调查,采集病样分离病原物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水稻穗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4种,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es)、新月弯孢菌(Cartularies lunatics)、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和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其致死温度分别为60、59、59和60℃(10 min);菌丝生长温度均为10~35℃(最适20~30℃),pH值为5~9(最适7);孢子萌发温度均为5~45℃(最适25~35℃),pH值为4~8(最适7);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尿素和脯氨酸。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水稻种植区,主要病原菌种类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中国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稻作区水稻穗腐病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菌,为水稻穗腐病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在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的13个水稻主要生产区采集水稻穗腐病样品,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法,共分离纯化到568个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及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13个水稻主要生产区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分析其优势菌株及致病特征。【结果】黑龙江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链格孢属和镰孢菌属3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1.10%、83.43%和15.47%,链格孢属为该省份的优势菌种。海南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镰孢菌属、黑孢霉属、毛色二孢属及蠕孢菌属5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1.62%、89.47%、0.81%、1.62%和6.48%,镰孢菌属为该省份的优势菌种。四川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链格孢属、镰孢菌属、黑孢霉属、蠕孢菌属5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23.57%、13.47%、22.86%、16.43%和23.57%,无优势菌种。根据分生孢子及菌落形态差异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3个菌株,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及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了水稻穗腐病...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近年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简称RSRD)对黑龙江省水稻产区的产量与质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本研究旨在对黑龙江省水稻穗腐病致病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菌株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水稻穗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黑龙江省病害发生区采集病穗样本,分离获得病原菌纯培养,利用分生孢子及菌落形态做形态鉴定,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简称ITS)进行分子鉴定,菌丝生长速率法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再采用水解圈法测定3种外分泌酶的产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Alternaria spp.,占总病原数量的83.43%;根据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态把Alternaria spp.分成8种类型,ITS分子鉴定结果可将Alternaria spp.分为3类,分别为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Ⅰ类菌),占Alternaria spp.总数的48.65%;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Ⅱ类菌),占48.6...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在宁夏主要麦区均有发生,当前推广品种中黑胚率在2.0%~40.5%.引起宁夏川区小麦黑胚病的病原主要为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发生率为60%.其次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wil.)和小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x Sorok),其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  相似文献   

5.
【目的】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有称颖枯病、谷枯病、黑穗病、穗褐变病、褐变穗等,是由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为主的多种真菌引起的穗期病害。在新疆水稻四大主产区时有发生,发病率在5%~20%。研究新疆水稻穗腐病发生规律、为害特点等,为有针对性的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抗病品种、调整抽穗期、药剂防控等措施,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为害。【结果】经鉴定该病的侵染源主要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次要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结论】防治该病的最佳方案是种植抗病品种,防治上在水稻始穗前5~7 d,采用50%米鲜.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和25%米酰胺乳油(1 600倍液)等药剂叶面喷雾防治,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以期更好地防治此病害。[方法]使用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8,最适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尖孢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9,尖孢镰刀菌在果糖和蔗糖中生长速度最快,葡萄糖最不利于其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结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共同侵染石竹引起石竹茎腐病。这2种病原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宁夏小麦黑胚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在宁夏主要麦区均有发生,当前推广品种中黑胚率在2.0-40.5%,引起宁夏川区小麦黑胚病的病原主要为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发生率为60%,其次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wil.)和小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ex Sorok),其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防治苹果果实主要病害的苹果霉心病和心腐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选择3%多抗霉素、1.5%噻霉酮、4%农抗120和25%氰烯菊酯4种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引起苹果果实霉心病和心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120μg/mL 3%多抗霉素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细极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均达到90%以上,而对复合侵染致病的细极枝孢、层出镰刀菌和团聚茎点霉的抑制效果不佳。300μg/mL 1.5%噻霉酮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效果较明显,抑制率均可达90%以上,而对细极链格孢、细极枝孢、层出镰刀菌和团聚茎点霉的抑制效果不佳。400μg/mL 4%农抗120仅对粉红聚端孢表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94.2%。多抗霉素在推荐使用质量浓度30μg/mL时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细极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率可达80%以上,对层出镰刀菌几乎无抑制效果。在推荐使用质量浓度37.5μg/mL时,噻霉酮对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70%以上。在田间推荐使用质量浓度200μg/mL时,农抗120仅对粉红聚端孢表现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为88.2%。氰烯菊酯对木贼镰刀菌、层出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三线镰刀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前3种病原菌的EC50均小于0.1μg/mL,对三线镰刀菌的EC50为0.227 7μg/mL。【结论】多抗霉素、农抗120、噻霉酮及氰烯菊酯对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分别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可通过混合或间隔施用对该类病害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9.
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北京市昌平区百合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研究了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当地百合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在分离数量上占优势,腐皮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强。尖孢镰刀菌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5,产孢的最适pH值为7。12∶12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高。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乳糖和硝酸钠,产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甘氨酸。  相似文献   

10.
从豌豆病株和健株的毛根、根、茎、枝、豆荚主脉、果实中分别分离获得的根腐病病原菌有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链格孢菌。3种病原菌在豌豆病株和健株上均有分布,病株的病原菌分布明显高于健株,且镰刀菌为优势种群,占样品总数的55.6%,是导致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豌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布集中于根茎部,在病株的茎分枝、豆荚主脉及果实等部位则主要分布着链格孢菌,表明镰刀菌根腐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11.
采用稀释法从杨树根际土壤分离到若干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杨树烂皮病病原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dida Nit)的拮抗菌株X4,其抑菌率达83.96%。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的鉴定结果表明:生防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生防菌株X4还对松球壳孢(Sphaeropsis sapine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希金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杨灰星叶点霉(Phyllosticta populea)等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抑菌谱比较广。贝莱斯芽孢杆菌X4具有一定的林木病害防治应用潜力,可为研发杨树烂皮病生物防治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疆红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产生的主要毒素种类,以及栆果黑斑病病果中的毒素种类和含量,为红枣加工和食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10株链格孢菌产生的毒素种类及含量,并对枣果黑斑病不同严重度发病枣果和人工接种果实中毒素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0株交链格孢供试菌株可产生4种毒素,分别为链格孢酚(alternariol,AOH)、交链格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AME)、交链孢烯(altenuene,ALT)和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TeA、ALT、AME和AOH在不同病级发病枣果和人工培养条件下均有检出,其中TeA检出含量最高,范围为3.1×103~5.5×103mg/kg;AME、AOH和ALT的含量范围分别为7.2×102~6.4×102mg/kg,1.2~3.8×102mg/kg和0.09~5.08 mg/kg。人工接种链格孢菌后,无伤、有伤枣果内均检测到大量TeA。不止在发病枣果中检测到了毒素,无伤接种未发病枣果亦发现大量毒素,且未接种健康枣果中亦有少量链格孢霉毒素。【结论】新疆红枣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病原菌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均可产生链格孢霉毒素,且产毒量高,危害严重,影响了新疆红枣的产量及商品价值,患病枣果无法安全食用。在红枣鲜食加工和风险评估中应引起关注和重视,并在红枣种植和贮存期间减少病原菌侵染,以避免更多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白菜型冬油菜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尖孢镰刀菌(F.oxysprorum)、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和青霉菌(Penicilliumsp.)5种真菌,其中半裸镰刀菌和链格孢为主要致病菌,其分离频率分别为47.1%和30.9%,半裸镰刀菌和链格孢有伤接种发病率分别为90%和80%,无伤接种发病率分别为76.7%和70.0%.采用室内平皿生长速率法,研究7种杀菌剂对冬油菜根腐病的病原半裸镰刀菌和链格孢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噁霉灵、代森锌、福美双、多福和丙.噁.甲霜灵7种药剂对2种病原菌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半裸镰刀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17.66、16.89、0.13、1 435.20、50.84、59.03和0.53μg/mL,对链格孢菌的EC50分别为36.06、41.54、0.29、59.30、34.06、109.27和0.81μg/mL.以噁霉灵的抑菌作用最为突出,对半裸镰刀菌和链格孢菌的EC50均在0.3μg/mL以下,丙.噁.甲霜灵次之,代森锌最差.7种药剂的毒力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药剂质量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文山三七根腐病病原真菌的鉴定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文山三七药材基地感染根腐病的三七组织获得分离物,并对其进行培养和纯化,并运用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进行病原菌回接感染,得3株致病明显的菌株,后对此菌株进行生物学和18S-rDNA全序列分析鉴定及室内药效防治。结果表明,此3株菌分别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甲基硫菌灵、根康、多菌灵对茄孢镰孢菌、尖镰孢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对链格孢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该研究可为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链格孢菌引起的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蝴蝶兰叶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对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6℃,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是20、22℃;最适菌丝生长的pH值为6~7;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高湿度环境条件,在饱和湿度和水滴中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光暗交替有利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沧州枣的主要品种金丝小枣、冬枣、梨枣果实病害危害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金丝小枣主要病害为浆烂果病、黑疔病、褐皮病3种病害,病原菌包括梭壳孢菌、胶孢炭疽菌、细极链格孢和链格孢。5月中旬侵染枝条和叶片,5月下旬侵染枣花,7月上旬侵染枣果;冬枣主要病害为黑斑病、软腐病、溃疡病、苦痘病和缩果病5种病害,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和梭壳孢菌。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侵染枣花,7月侵染枣果;梨枣主要病害为铁皮病和缩果病,病原菌为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和橄榄色盾壳霉,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开始侵染枣花,7月中旬侵染枣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水稻穗腐病在天津地区发生较重,成为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本试验连续两年对天津地区水稻主产区穗腐病危害进行调查、病原菌分离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病原菌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引起天津地区水稻穗腐病的病原菌为稻黑孢霉(Nigrospora oryzae)。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95%咯菌腈和95.3%丙环唑对稻黑孢霉抑菌效果最好,2020年EC50值分别为0.2776、1.3102μg/mL,2021年EC50值分别为0.5171、2.0188μg/mL;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两年菌株的抑制效果差异较大,对2020年菌株EC50值为8.0151μg/mL,对2021年菌株的EC50值为24.6704μg/mL。75%三环唑对该病原菌无抑制作用,生产上不推荐使用。本研究明确了天津地区水稻穗腐病的致病菌株并筛选了高效抑菌药剂,为生产中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栾丰刚  羌松  段晓东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2):2223-2229
[目的]研究新疆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的侵染特性.[方法]对采集的新疆小麦样品进行病菌分离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通过田间回接试验,确定引致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菌;并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进行病原菌的接种,观察其侵染特性.[结果]确定引致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物是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 C.G.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两种主要病原物从小麦抽穗期至灌浆盛期均可侵染,以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分别为细链格孢和小麦根腐离蠕孢的最适侵染时期,适宜的侵染部位为颖壳和小穗轴.细链格孢全疆都有分布,但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致病力较小麦根腐离蠕孢弱.两种主要病原菌的萌发侵染方式不同,细链格孢孢子萌发产生附着孢,通过侵入钉侵染植物组织,而小麦根腐离蠕孢孢子则直接通过一端或两端萌发产生菌丝侵入植物组织.[结论]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有两种,细链格孢分布广泛,田间分离率高,而小麦根腐离蠕孢致病力强.两种病原菌的侵染方式及适宜的侵染时期均不同.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玉米穗腐病日趋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在10%~40%之间,重病年份1998年高达75%.分离鉴定出7个属的病原真菌,它们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ruiliforme)、木霉菌(Trichoderma sp.)、离蠕孢菌(Bipolaris sp.)、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青霉菌(Penicillum s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us)、黑曲霉(A.niger)和毛霉菌(Mucor sp.);其中串珠镰刀菌是优势病原菌,分离频率高达39.1%.分别采用牙签法、注射法和花丝喷雾法时玉米果穗人工接种串珠镰刀菌,结果以注射法的发病率适中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品种对镰刀菌穗腐的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新疆小麦黑胚籽粒分离鉴定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南北疆的31个县市119份小麦样品,初步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小麦黑胚病籽粒的分离物以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 C. G. 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为主,同时分离到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Kunze ex Pers.) Wiltshire]、芽枝霉[Cladosporum spp.]、匍枝霉[Stemphylium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球黑孢霉[Nigrospora sphaerica (Sacc.) Mason],但出现的几率不大.在吐鲁番地区小麦黑胚籽粒中分离到喙状突脐霉(拟)[Exserohilum rostratum (Drech) Leo.& Sug.],在和静的黑胚籽粒中,匍枝霉[Stemphylium spp.]分离率较多,同时分离出小麦生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cola Vasant Ra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