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面积勘探方法,观测系统形式很多,常用的线束型三维观测系统,由于其排列片狭长,存在方位角分布不均匀的弊端。宽方位观测系统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采集技术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均匀、合理。将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上海庙矿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煤矿安全》2019,(12):118-122
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对煤田小断层和隐蔽性地质体探测具有较高的精度,为煤田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可靠地的地质保障。为了将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煤田地质勘探,从影响地震原始数据品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煤田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以淮北矿区的勘探实践为基础,详细论证了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面元大小、偏移距,接收线距、炮检距等主要参数的选择依据和基本原则,从而建立了针对勘探目标体的观测系统。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观测系统进行评价,分析了覆盖次数、偏移距、方位角等面元属性对地震数据质量的影响,为煤田高密度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面元属性分析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观测系统设计在勘探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探讨三维设计过程中,选择不同的道间距和炮线距进行不同CMP面元、不同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的对比分析,进行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宽方位角的10线8炮观测系统较其它常规的观测系统在保证覆盖次数的前提下,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分布上更加均匀,更加有利于压制采集过程中的采集脚印。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开展煤田转换波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工作,提出了纵横波联合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思路,基于双聚焦理论,计算出分辨率函数、角度与射线参数函数(AVP)、优度和采集痕迹等。结合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地质条件和地质任务要求,设计了转换波观测系统,采用基于双聚焦理论的定量分析法和常规面元属性分析法对所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分辨率函数具有窄而高的主瓣和小的旁瓣,主瓣强度分布均匀;AVP函数在期望的空间带宽内保持平坦,且全区分布均匀;优度值高,采集脚印迹弱,覆盖次数、偏移距和方位角分布均匀,说明所设计的转换波观测系统对研究区开展煤层地质构造和进行岩性解释有利。利用所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了实际数据采集,所获得的地震单炮记录信噪比高,反射波组特征清楚,主要目的煤层有明显显示,表明所设计的观测系统适用于研究区转换波勘探,能满足构造勘探和岩性勘探的地质要求。  相似文献   

5.
《煤炭技术》2019,(10):58-60
为了解决越来越复杂的煤矿采区地质构造等问题,常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局部地区已不能满足煤矿开采勘探精度的要求,而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安微淮南、淮北,山西晋城,内蒙中部和陕北等地的矿区已逐步开始应用。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采用数字检波器,采用宽方位角、小面元、高覆盖次数的三维观测系统,加上针对性的处理与解释流程从而全方位提高三维地震勘探的精度,尤其在解决复杂构造和小构造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通过电脑软件模拟,进行详细的设计方案对比,对方位角、炮检距及覆盖次数等重要参数进行比较,最终优选了较好的观测系统。通过高密度资料和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对比,发现方法可靠,资料改善明显,为矿区的进一步开发提供较好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宁武地区某矿实际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该区采集的资料进行退化处理,得到不同覆盖次数的数据体,分析了不同覆盖次数对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影响,得出在覆盖次数满足时,更高的覆盖次数对资料影响不大;在覆盖次数不足时,资料受影响较大。指出设计观测系统时既要满足覆盖次数,还要考虑经济成本的投入。  相似文献   

8.
P波各向异性检测在采空区导水裂隙带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在陕北某煤矿进行了宽方位角、小面元、高覆盖的三维地震勘探。受地震勘探精度限制,传统方法很难对裂隙发育情况进行描述。引入P波各向异性检测技术对导水裂隙带进行研究。首先,将不同方位角地震数据进行叠加、偏移处理;之后在不同方位角偏移数据上进行蚂蚁追踪,利用蚂蚁追踪数据进行各向异性检测。经各向异性检测认为裂隙发育强度与距煤层顶板距离成反比,裂隙最大发育高度为118 m。通过各向异性数据与地震振幅数据结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导水裂隙尚未发育到风化基岩面,未导通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应用实践表明,P波方位各向异性裂隙检测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导水裂隙带的裂隙分布特征及发育高度。  相似文献   

9.
王菁  董君鹏 《西部探矿工程》2012,24(11):125-126,131
在地震勘探原理一书中介绍了二维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计算公式以及综合平面图示法,但对三维观测系统中覆盖次数的计算没有系统的介绍。以中间放炮10线8炮束状观测系统为例,结合MESA和CAD软件对三维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柳塔矿区黄沙覆盖、地形起伏大、煤层埋深浅、煤层多、小断层发育等不利于地震勘探的特点,采用小线距、小偏移距技术解决了地形起伏大、煤层埋深浅的问题;采用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宽频带接收、叠前三维地表一致性补偿、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提高了成像精度;解释过程中采用波阻抗反演与地震综合属性分析技术确定了煤层的范围,利用相干体分析技术搞清了断层特别是小断层的发育情况,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地震勘探的广泛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的普及和勘探装备与采集技术的进步,在城镇及工矿区、村庄密集区等复杂地区开展地震勘探已成为可能。经过近10年的攻关与实践,对城镇及工矿区、村庄密集区的地震勘探主要是在观测系统设计上下功夫,也就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一步优化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该文以七五生建煤矿的地震攻关试验资料为基础,在村庄群下复杂观测系统设计的优化方面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地震勘探的综合属性分析是解决煤层厚度预测的有效手段,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通过小面元、宽方位角、高覆盖次数和数字检波器全频接受等优势,能够采集到质量全面提高的原始资料,针对性处理后得到“高分辨率、高信噪比、高保真度”的三维数据体。结合淮北某矿区实例介绍了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中地震属性预测煤层厚度的应用。经过地震属性的提取、标准化、优化以及地质转化后,得到了包括振幅类属性、频率类属性、相位类属性、谱统计类属性等在内的6种地震属性,6种属性经过多元回归计算得到区内煤厚变化。预测煤厚与钻孔煤厚的交汇情况显示,煤厚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山西原平盘道煤矿勘探区地形条件复杂、煤层埋深浅、部分地区黄土覆盖、部分地区基岩出露等三维地震勘探不利因素多的特点,采用了小炮距、小道距、高覆盖次数宽频带接收的三维观测系统,数据处理时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初至折射静校正等手段最大限度提高资料分辨率。通过本次勘探进一步查明了测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的赋存形态和深度,共解释断层31条,未发现地质异常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克服单一物探方法解释的局限性,此次地热资源勘查过程中采用了重力测量、广域电磁测深、大地电磁测深与地震测量4种物探方法,以便提高物探成果的可靠性和解释精度,进而达到解释成果的准确性。根据重力测量、广域电磁测深反演、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和地震反演处理结果,基本查明了勘查区地层发育状况以及断裂结构特征和热储层埋藏条件、分布特征等。通过对多种物探方法的联合综合地质解译,获得勘查区断裂、地层的热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研究为圈定地热富水有利区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马扎拉金锑矿元素组合异常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成实  丁俊  李应栩  董磊  代作文 《金属矿山》2014,43(12):134-137
岩屑地球化学测量作为一种初期勘探方法应用极为广泛,由于矿床次生晕异常分布范围广,如何缩小靶区范围,降低非矿致异常带来的干扰,减少异常查证的工作量,以便进一步准确定位矿体,成为化探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利用西藏措美县马扎拉矿区1∶1万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划分出Au-Sb-As、Pb、Hg、Zn、Ag等5类元素组合,并绘制了因子得分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Au的找矿方向,缩小了预测靶区。结合矿区实际地质情况认为:区内Au、Sb、As和其余元素间有着明显不同的物质来源;矿区东南角及西北角为两处成矿潜力较好的区域;下一步除继续在矿区东南角构造交汇位置重点开展找矿工作外,还可对矿区南侧以及西北部进行相应的工程验证。  相似文献   

16.
沈阳  田庆水  夏媛媛  董耀  张慧利 《中州煤炭》2016,(11):132-135,141
河南省经过10年的找矿工作,浅表层的矿已找完,找矿工作走向寻找盲矿和深部隐伏矿方向。因此,在硬岩地区开展地震勘探工作成为深部找矿的一个重要手段。探讨了硬岩地区数据处理流程参数试验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该区的金属矿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流程,使得处理后较真实地反映了深部构造特征。通过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处理效果,并总结了一套硬岩地区金属矿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思路,对类似地区数据处理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山东博兴某工程为例 ,简介在地热勘查中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激发方式 ,野外观测系统 ,数据采集、处理参数设置及资料分析解释等方面的方法技术 ,勘查结果表明 ,应用该技术进行地热资源勘查不仅可能而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黄璇  许彩琦 《中州煤炭》2016,(10):122-127
宁夏南部在地貌上属黄土丘陵区,黄土覆盖厚度在40~300 m,地震工作条件极为困难。从近年来地震勘探工作着手,在收集并分析后期钻探对地震成果验证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地震勘探技术难点,依据不同勘探阶段和地表条件,通过实例对比,提出各类型的工作方法和采集参数,总结了弯线、宽线,弯宽线等不同观测系统的应用前提、应用条件和应用效果,为在类似条件下开展地震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孟银生  张瑞忠 《金属矿山》2016,45(9):137-143
招平金矿带是我国胶东金矿集区的重要金成矿带。在该金矿带长百余千米的断裂带内及其旁侧已探明金资源储量达千余吨,金矿带中南段覆盖区深部是下一步找矿的核心区域,但覆盖层下的矿化信息难以获取,实现找矿突破难度较大。为此,分析了招平金矿带内不同级别的控矿因素,分别从控矿断裂构造、赋矿蚀变花岗岩、矿化体等3个方面分析了控矿因素的物性特征,厘清了控矿因素的综合地球物理异常表征,明确了矿化体、控矿因素与地球物理异常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了覆盖区深部矿体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模型。通过多元地质特征和多层次地球物理技术方法组合分析,定位预测了一处深部成矿靶区,并进行了钻探验证。研究表明:根据区内已知金矿体的物性特征和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标志构建的覆盖区深部蚀变岩型金矿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模型,有助于解决该金矿带覆盖区深部找矿难题,可有效提高覆盖区深部找矿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