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干扰素-γ(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gamma,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布地奈德,观察组采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93.94 %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 %(P<0.05);观察组患儿的哮鸣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喘憋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NO和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TGF-β1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血清NO和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GF-β1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IgM、IgA和IgG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IgM、IgA和IgG水平明显更低(P<0.05)。结论: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联合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IFN-γ,IL-4,TGF-β1,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化脓性牙髓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分化抗原-14 (CD14)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0例化脓性牙髓炎患者为研究组,其中急性化脓性牙髓炎患者59例(急性组),慢性化脓性牙髓炎患者51例(慢性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对照组体检时、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IL-6、TNF-α及CD14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化脓性牙髓炎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TNF-α与CD14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TNF-α、CD1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体检时各项指标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IL-6、TNF-α、CD14水平均高于慢性组患者(P<0.05);急性组、慢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IL-6、TNF-α、CD1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化脓性牙髓炎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TNF-α与CD14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化脓性牙髓炎患者血清CRP、IL-6、TNF-α及CD14均呈现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化脓性牙髓炎的发生、发展过程,经牙髓根管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降低,且CD14与血清CRP、IL-6、TNF-?琢呈正相关,可能作为评估化脓性牙髓炎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中白介素-17(interleukin,IL-17)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检测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和西安市第一医院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观察组,其中的18例缓解期患儿为缓解期组,42例急性发作期患儿为急性发作期组,且选择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血清IL-17和Eotaxin水平;比较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at 1st,FEV1)以及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生活质量评分;分析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与Eotaxin的相关性;并分析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Eotaxin水平与PEF、FEV1和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和Eotax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和Eotaxin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P<0.05);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PEF、FEV1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与Eotaxin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缓解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Eotaxin水平与PEF、FEV1和生活质量评分均呈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急性发作期组患儿的血清IL-17、Eotaxin水平与PEF、FEV1和生活质量评分均呈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17和Eotaxin在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参与患儿生理病理改变过程,血清IL-17和Eotaxin可作为评估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超快通道麻醉对胸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胸腔镜手术患者6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n=31),患者均行胸腔镜手术,对照组给予传统静脉复合麻醉,实验组给予超快通道麻醉,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与血清IFN-γ变化。结果:两组T0、T1、T2与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值对比无差异(P>0.05),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无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7 d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5 % vs 25.8 %,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IFN-γ值高于术前1 d,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快通道麻醉在胸腔镜手术患者的应用并不会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手术进程,有利于抑制血清IFN-γ的释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五虎汤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水平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n=48)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孟鲁司特钠组与五虎汤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d)灌胃,孟鲁司特钠组给予孟鲁司特钠10 mg/(kg?d)灌胃,五虎汤组给予五虎汤药液50 g/(kg?d)灌胃,1次/d,持续4周。结果:孟鲁司特钠组与五虎汤组治疗第2周、第4周的1min内桡鼻、打喷嚏次数少于模型组(P<0.05),五虎汤少于孟鲁司特钠组(P<0.05)。孟鲁司特钠组与五虎汤组治疗第4周、第8周的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少于模型组,五虎汤少于孟鲁司特钠组(P<0.05)。孟鲁司特钠组与五虎汤组治疗第4周、第8周的血清IL-33、TSLP含量少于模型组(P<0.05),五虎汤少于孟鲁司特钠组(P<0.05)。孟鲁司特钠组与五虎汤组治疗第4周、第8周的肺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五虎汤组高于孟鲁司特钠组(P<0.05)。结论:五虎汤在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的应用可能通过上调ZO-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抑制血清IL-33和TSLP水平的表达,能促进缓解症状,降低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解毒祛疣汤联合干扰素局部封闭对多发性跖疣患者血清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 β,TGF-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81例多发性跖疣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干扰素局部封闭治疗,观察组采用解毒祛疣汤联合干扰素局部封闭治疗。检测两组的血清IFN-γ、TGF-β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值,且记录多发性跖疣患者疲劳、发热、恶心、头痛和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多发性跖疣患者的有效率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70.32 %,P<0.05);治疗后,两组多发性跖疣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TGF-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IFN-γ和TGF-β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多发性跖疣患者的CD3+、CD4+以及CD4+/C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P<0.05);两组多发性跖疣患者的疲劳、发热、恶心、头痛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解毒祛疣汤联合干扰素局部封闭能明显降低多发性跖疣患者血清IFN-γ和TGF-β水平,提高疗效,改善免疫功能,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究布地奈德通过干预线粒体钙单转运蛋白影响哮喘大鼠气道上皮细胞自噬和屏障功能的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实验目的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生理盐水干预,n=10),哮喘组(通过OVA诱导大鼠哮喘模型,n=10),布地奈德组(气雾剂布地奈德用于治疗过敏性哮喘的大鼠,n=10)。通过钙测定试剂盒和蛋白印迹分析大鼠气道上皮细胞中Ca2+的吸收和MCU蛋白表达;TEER和TRITC 荧光分析检测大鼠气道上皮中的屏障功能;免疫组化分析分气道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相关因子ZO-1、E-cadherin的蛋白表达;ELISAF分析BALF上清液中炎性因子IL-4、IL-5和IL-13的水平;二氢乙锭衍生物和蛋白印迹分析BALF中ROS含量和caspase-3活性。结果:哮喘组较对照组Ca2+浓度降低,MCU蛋白表达升高(P<0.05),布地奈德组较哮喘组Ca2+浓度升高,MCU蛋白表达降低(P<0.05)。哮喘组较对照组TEER降低,TRITC升高(P<0.05),布地奈德组较哮喘组TEER升高,TRITC降低(P<0.05)。哮喘组较对照组ZO-1、E-cadherin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布地奈德组较哮喘组ZO-1、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哮喘组较对照组IL-4、IL-5和IL-13的水平升高(P<0.05),布地奈德组较哮喘组IL-4、IL-5和IL-13的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组支气管和肺泡结构未见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大鼠表现出肺泡间隔增厚,可见的肺毛细血管水肿,以及肺毛细血管和肺泡间隙中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0.05),与哮喘组相比,布地奈德组显著减轻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P<0.05)。哮喘组较对照组LC3B II/I、ATG5、Beclin-1 和LC3II 的表达升高(P<0.05),布地奈德组较哮喘组LC3B II/I、ATG5、Beclin-1 和LC3II 的表达降低(P<0.05)。哮喘组较对照组ROS含量和caspase-3活性升高(P<0.05),布地奈德组较哮喘组ROS含量和caspase-3活性降低(P<0.05)。结论:布地奈德通过调节MCU表达介导气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完整性和自噬水平,缓解哮喘气道炎症,改善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8.
哮喘豚鼠IFN-γ/IL-4失衡与IgE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LISA法、放免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观察哮喘豚鼠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IFN-γ,IL-4,IgE的含量变化,以及IFN-γ/IL-4与IgE的相关性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关系和作用。结果表明:哮喘组血清及肺组织一浆中IL-4,Ig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P<0.01;肺组织 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FN-γ,IL-4和IFN-γ/IL-4与IgE呈显著相关性,其中IFN-γ/IL-4与IgE呈显著负相关(血清中 P<0.05;肺组织匀浆中 P<0.01),提示IFN-γ/IL-4的失衡及IgE水平升高在哮喘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干扰素-γ(IFN-γ)、血沉(ESR)以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20年10月在本院血液科诊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2例作为ALL组,同期选择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小儿6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小儿的血清IFN-?酌、ESR、sIL-2R水平,判定ALL组患儿的免疫表型、染色体分析,随访患儿的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LL组的CD34+阳性、CD117+阳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占比分别为77.4 %、58.1 %、54.8 %,高于对照组的27.4 %、17.7 %、14.5 %(P<0.05)。ALL组的血清ESR、sIL-2R含量高于对照组,IFN-γ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在ALL组小儿中,随访到2021年12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29.14±4.28个月,总生存时间为18.29±1.22个月,无事件生存时间为10.48±0.33个月;死亡22例,生存40例,死亡率为35.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FN-γ、ESR、sIL-2R含量与CD34+阳性、CD117+阳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总生存时间、无事件生存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FN-γ、ESR、sIL-2R为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死亡的重要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显示IFN-γ、ESR、sIL-2R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35、0.796。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多伴随有血清IFN-γ的高表达与血清ESR、sIL-2R的低表达,三者都与患儿的免疫表型与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也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NFα2b)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雾化rh-INFα2b治疗,疗程均为一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咳嗽、喘息、哮鸣音、三凹征症状评分、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布、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咳嗽、喘息、哮鸣音、三凹征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测定值、血清IL-4、IFN-γ、IL-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d后,观察组的痊愈率53.73%、显效率32.84%、有效率11.94%、无效率1.49%,对照组的痊愈率37.31%、显效率38.81%、有效率19.40%、无效率4.48%,观察组的痊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rh-INFα2b可显著提高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增强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L12水平与炎症因子和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共106例,其中急性发作期67例(急性发作组)、慢性持续期39例(慢性持续组),另选择50例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CXCL12检测,分析CXCL12与炎症因子、肺功能、嗜酸性粒细胞(EOS)、免疫球蛋白E(IgE)、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期组血清CXCL12、白介素-4(IL-4)、白介素-17A(IL-17A)、白介素-13(IL-13)、EOS、IgE、FeNO水平高于慢性持续期组和对照组(P<0.05),慢性持续期组血清CXCL12、IL-4、IL-17A、IL-13、EOS、IgE、Fe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发作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数(FEV1 %pred)低于慢性持续期组和对照组(P<0.05),慢性持续期组FEV FEV1、FEV FEV1/FVC、FEV FEV1%pred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XCL12与支气管哮喘患者FEV FEV1、FEV FEV1/FVC呈负相关(P<0.05),与EOS、IgE、IL-4、IL-17A、IL-13呈正相关(P<0.05)。结论:CXCL12在支气管哮喘进程中可能发挥促炎作用,血清CXCL12水平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炎症因子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检测所有入选者的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与氧合指数(OI)、肺部超声B线数目的关系;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8 d后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使用ROC曲线分析血清炎症因子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血清IL-6、IFN-γ表达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在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差异显著,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IL-6、IFN-γ表达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均与OI呈负相关,与B线数目呈正相关(P<0.05);死亡组血清IL-6、IFN-γ表达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均高于存活组,Th17/Treg比值大于存活组,差异显著(P<0.05);经ROC曲线分析,IL-6、IFN-γ联合Th17/Treg比值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的AUC为0.93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IL-6、IFN-γ联合Th17/Treg比值预测预后不良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保护素DX(PDX)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及其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弗氏完全佐剂诱导RA大鼠模型,建模后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2):正常SD大鼠;RA组(n=12):RA模型大鼠;低剂量PDX处理组(n=12,L-PDX组):接受10 μg/kg/d PDX治疗的RA模型大鼠;高剂量PDX处理组(n=12,H-PDX):接受20 μg/kg/d PDX治疗的RA模型大鼠。各组大鼠治疗4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A、IgG、IgM、TNF-α、IFN-γ、IL-4和IL-10的水平。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价大鼠踝关节病变。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或Western blot检测滑膜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Bcl-2、Bax、LC3-I、LC3-II和Becline-1的表达。结果:与RA组相比,L-PDX组和H-PDX组的关节炎指数(A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炎性细胞浸润、软骨破坏程度及滑膜上皮细胞增生减轻。与RA组相比,L-PDX组和H-PDX组的血清IgA、IgG和IgM含量均降低(P<0.05)。与RA组相比,L-PDX组和H-PDX组的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均降低,IL-4和IL-10水平均升高(P<0.05)。与RA组相比,L-PDX组和H-PDX组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的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和Bcl-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而Bax、LC3-II/LC3-I和Becline-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PDX可有效减轻RA大鼠症状,其机制与调节B淋巴细胞活化和体液免疫、纠正Th1/Th2失衡、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微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比值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再流现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0只SD大鼠构建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再灌注后有无再流分为2组,分别为无再流组(n=42)和有再流组(n=28)。分析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微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比值以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微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比值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再流现象的相关性。结果:有再流组大鼠HR和LVEDP值、纤维蛋白原水平、VCAM-1值显著高于无再流组,而SBP、DBP和LVSP值、微血栓形成数量、ApoB值和ApoB/ApoA1值、P-selectin、ICAM-1、IL-6和IL-10值则显著低于无再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栓形成(r=0.654,P=0.005)和载脂蛋白比值(r=0.582,P=0.004)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再流现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纤维蛋白原(r=-0.552,P=0.002)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再流现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微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比值与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再流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三者可作为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再流现象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老年肺癌患者T细胞亚群、血清炎性因子和疼痛介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200例我院收治的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100)、对照组(n=100)。对照组术后镇痛选用舒芬太尼,研究组术后镇痛选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清炎性因子和疼痛介质指标、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6 h、12 h、24 h、48 h的Ramsay镇静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后1 h下降(P<0.05),且研究组以上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升高,但研究组术后24 h血清IFN-γ、IL-6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外周血CD8+升高,CD3+、CD4+、CD4+/CD8+降低(P<0.05),但术后24 h研究组CD8+低于对照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血清β-内啡肽(β-EP)、P物质(SP)以及一氧化氮(NO)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镇痛,镇痛、镇静效果确切,同时可减轻免疫抑制及炎性反应,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索拉非尼(SOR)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16例晚期PLC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SOR进行分子靶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VEGF、TNF-α、IFN-γ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获益率与有效率分别为81.0%、39.7%,较对照组(63.8%、20.7%,P<0.05)均明显上升。两组血清VEGF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P<0.01),且观察组治疗1、3个月后的VEGF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血清TNF-α、IFN-γ水平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P<0.01);且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观察组治疗1、3个月后以上指标均显著更高(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3.1%,与对照组(62.1%)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显著,可能与其显著改善血清中VEGF、TNF-α、IFN-γ水平有关,同时其减毒效果较佳,可作为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清肺化痰汤灌胃治疗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相关肺损伤的作用。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 组-正常对照组(15只)、模型组(15只)、清肺化痰组(15只),模型组与清肺化痰组都建立了急性胰腺炎大鼠相关肺损伤模型,对照组仅开腹后轻翻胰腺组织后缝合。清肺化痰组在造模前2 h给予清肺化痰汤0.6 mL/100 g灌胃,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果:模型组与清肺化痰组建模后24 h、36 h、48 h的血清淀粉酶、IL-6、IL-8水平都高于对照组(P<0.05),清肺化痰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清肺化痰组建模后24 h、36 h、48 h的肺组织病理评分、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清肺化痰组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清肺化痰汤灌胃治疗急性胰腺炎大鼠相关肺损伤能调节肺脏细胞凋亡水平,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肺损伤,改善大鼠的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维吾尔药(维药)神香草对哮喘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若干组分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神香草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采用致敏和雾化的方法制备哮喘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皮质酮(CORT)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表达水平。结果:哮喘反复发作时,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紊乱,哮喘大鼠下丘脑CRH mRNA表达和血浆ACTH无明显变化,实验各组血清CORT水平升高(P<0.05),神香草高剂量组血清CORT含量高于低剂量组(P<0.05)。细胞因子IFN-γ无明显变化,IL-6、IL-4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哮喘反复发作的大鼠存在NEI网络的紊乱;神香草可以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功能,改善细胞因子的平衡。这些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对高危子宫内膜癌(EC)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辅助性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及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高危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放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对比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及癌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年肿瘤复发率及淋巴结转移率。结果:研究组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人附睾蛋白4(HE4)、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均下降,且研究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白介素-4(IL-4)下降,γ-干扰素(IFN-γ)、IFN-γ/IL-4升高,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erbB2、c-myc下降,P53、P16升高,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的3年肿瘤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联合放疗用于高危EC患者,可调节免疫平衡、癌基因表达,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对宫颈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RP)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行放疗的宫颈癌ARP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常规治疗,n=90)和B组(A组的基础上接受中药灌肠,n=90)。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放射损伤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IL-1β、IL-8、TNF-α水平变化情况,并对比不同放射性直肠炎分级患者的血清IL-1β、IL-8、TNF-α水平。结果:B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黏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稀便或便秘、肛门灼痛坠痛、口干口苦、尿赤等证候积分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的放射损伤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放射性直肠炎分级III级、Ⅱ级血清IL-1β、IL-8、TNF-α水平高于I级,且III级高于Ⅱ级(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8、TNF-α水平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宫颈癌ARP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可能与改善血清IL-1β、IL-8、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