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的评估价值,分析其分级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以及血清甲壳质酶蛋白(YKL-40)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2例ACI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超声造影和血清YKL-40、Lp-PLA2检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随访至发病后4周统计预后。结果:易损斑块组颈动脉斑块造影分级、血清YKL-40、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不同病情程度组、不同预后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造影分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YKL-40、Lp-PLA2水平随着ACI病情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YKL-40、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造影分级与血清YKL-40、Lp-PLA2水平均呈正相关(rs=0.751、0.694,P0.05)。结论:ACI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高,其分级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以及血清YKL-40、Lp-PLA2水平均存在密切关系,颈动脉超声造影可为ACI病情危险分层、预后判断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梗死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200例,依据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标准将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依据斑块性质将所有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析不同梗死分型和斑块性质患者血UA水平差异。结果:TACI组与PACI组、POCI组与LACI组组间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ACI组和PACI组均高于POCI组和L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水平与OCSP分型存在相关性(r=0.237,P=0.001);无斑块组UA水平与稳定斑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水平与不同斑块性质分型存在相关性(r=0.356,P=0.000);ACI患者总体OCSP分型和斑块性质存在相关性(r=0.334,P=0.000)。结论:血UA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梗死分型存在相关性,应重视ACI患者UA水平的检测,以预防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类型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结果分为ACI组(n=70)和非急性脑梗死(NACI)组(n=30),对两组患者间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同时按照梗死类型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不同对ACI组进行分组,探究梗死类型与斑块性质与反应性充血指数(RHI)的相关性。结果:ACI组纤维蛋白原(Fbg)、低密度脂蛋白(LDL)、大内皮素-1(big 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高于NACI组,RHI水平低于N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CE)、小血管闭塞或腔隙性梗死型(SAA)、不明原因型(SU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测得RHI水平逐渐上升,hs-CRP水平和big ET-1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斑块性质发现无斑块组、硬斑块组、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VEGF水平逐渐升高,RHI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HI与斑块性质、hs-CRP以及big ET-1之间呈现负相关(r=-0.672,-0.402,-0.512,P0.05)。结论:血管内皮功能与急性脑梗死类型和颈动脉斑块性质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梗死类型和斑块性质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的回声图像特点将该院53例(59个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软斑组(24个)、混合斑组(18个)、硬斑组(17个),比较3组的造影增强率、造影增强程度分级,并对各类型斑块的时间-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59个斑块中有40个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为67.80%,其中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超声增强率分别为87.50%、72.22%、3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增强程度Ⅰ级和Ⅲ级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硬斑组造影增强程度Ⅰ级个数较软斑组和混合斑组多,软斑组造影增强程度Ⅲ级个数较混合斑组和硬斑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低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斑块峰值强度高于混合斑组和硬斑组,混合斑组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均低于硬斑组,斑块峰值强度高于硬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无创性地通过造影增强实时反映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情况,提供参数成像与定量分析,正确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技术评价不同时间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变化,并进一步判断斑块稳定性。方法:60只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高脂饲养组、球囊损伤组、球囊损伤联合高脂饲养组。分别于第8、14、20周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斑块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率。20周后抽血测定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处死动物,取腹主动脉,HE染色观察斑块形态及组成成分,并统计各组存活率。结果:高脂饲养组与高脂饲养联合球囊损伤组血脂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脂饲养联合球囊损伤斑块内新生血管明显多于单纯高脂饲养以及球囊损伤组(P<0.05)。HE染色提示高脂饲养联合球囊损伤组不稳定斑块明显多于单纯高脂饲养以及球囊损伤组。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进一步判断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表达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老年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超声下颈动脉斑块的分类标准,将颈动脉斑块呈高回声受检者纳入稳定斑块组(n=41),斑块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的受检者则纳入易损斑块组(n=52)。应用logisitc回归模型,分析ACI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MMPRIN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EMMPRIN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准确性。结果:易损斑块组高脂血症、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比例以及FPG、IL-6、IL-1β、MMP-9、MCP-1、TNF-α、LDL、EMMPRIN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易损斑块组HDL水平均低于稳定斑块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MMPRIN与IL-6、IL-1β、MMP-9、TNF-α均呈正相关(r=0.348,0.374,0.418,0.427,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IL-1β、MMP-9、EMMPRIN均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EMMPRIN的AUC优于MMP-9、IL-1β(P=0.016,0.039,均P0.05)。结论:外周血血小板表面EMMPRIN水平可能与老年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可作为辅助临床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预警指标,对于ACI的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观察组)176例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75例,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斑块形成组(113例)、内中膜增厚组(63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分为不稳定组(106例)、稳定组(70例),比较各组血清UA水平,根据UA水平不同分为高UA组(134例)和正常UA组(117例),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组(P0.05),而稳定组和对照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UA组和高UA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可以作为表征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此外,血清UA的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和不稳定者表达更高,但血清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MRI评估颈动脉血管及斑块稳定性,并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总面积、血管壁面积、血管腔面积及血管壁标准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糖尿病以及饮酒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RI能够有效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确定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血清白介素及多肽生长因子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结果分为无斑块组(20例),稳定斑块组(20例)和不稳定斑块组(20例),选取同期的60例门诊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MMP-9、MMP-12水平,血清白介素IL-6、IL-8、IL-18以及血清多肽生长因子VEGF和TGF-β1水平,对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检测结果以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MMP-9、MMP-12水平,血清白介素IL-6、IL-8、IL-18水平以及血清多肽生长因子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多肽生长因子TGF-β1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斑块组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BMI、TC及T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与无斑块组相比,甘油三酯水平也偏高(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MMP-9、MMP-12水平,血清白介素IL-6、IL-8、IL-18水平以及血清多肽生长因子VEGF和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除血清多肽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显著低于其它2组外,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MMP-9、MMP-12水平,血清白介素IL-6、IL-8、IL-18水平以及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其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血清白介素以及血清多肽生长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可能加重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并增加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颈动脉斑块特征的急性中风亚型鲜有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MRI确定的急性脑梗死病变特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颈内动脉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和非2型糖尿病组,分别行颈动脉和脑部MRI扫描,测定同侧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和特征,以及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狭窄。基于中风亚型和急性脑梗塞病变模式对患者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与非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型IV-VI病变的患病率更高,斑块负荷更大,以及富脂质坏死核(LRNC)更大。在有症状的颈动脉LRNC患者中,与非2型糖尿病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区出现较多的伴有大穿孔动脉梗塞形态和较大的急性脑梗塞。LRNC%>23.5%的颈动脉斑块是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塞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特征的量化,尤其是MRI诊断的富脂质坏死核对中风风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ACI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低频超声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低频超声检测MCA狭窄段峰值血流速度(Vs)、微栓子信号(MES)阳性率,比较治疗前、治疗7 d后、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更低(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MCA狭窄段Vs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 d后、14 d后观察组MES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14 d后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14 d后低于治疗7 d后(P0.05);而观察组治疗7 d后、14 d后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超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ACI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与炎症反应,减缓Vs,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胱抑素C(Cys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0医院收治的11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检测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随访1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3分及以上,3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UA、CysC、Lp-PLA2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脑白质病变、高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清UA、CysC、Lp-PLA2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高于单独预测。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清UA、CysC、Lp-PLA2水平增高且与预后不良有关,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内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0例ACI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n=173)和不稳定斑块组(n=127),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对ACI患者和对照组进行RBP、NLR、PTX3、血脂指标的检测,并进行组间统计学对比。采用Pearson检验对ACI患者的RBP、NLR、PTX3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三组受试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等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RBP、NLR、PTX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组上述指标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ACI患者的RBP、NLR、PTX3水平与TC、TG、LDL-C、FIB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在ACI患者中RBP、NLR、PTX3水平较高,并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紧密的关联性。初步推测RBP、NLR、PTX3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而影响ACI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司匹林溶解治疗颈动脉斑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及阿司匹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内动脉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内中膜厚度及血清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血脂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内动脉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内中膜厚度及血清MDA、CRP、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颈内动脉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内中膜厚度及血清血清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低(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高(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更有效溶解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斑块,这可能与其降低血脂水平、改善炎症情况,减轻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