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重建膀胱功能:犬腹壁膀胱人工反射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颖  杜全印  王爱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4):100-101,i005
目的:试通过在健存连续的脊髓上建立犬腹壁人工膀胱反射弧,从而使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得到恢复.方法:实验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实验室完成.将犬的右胸12肋间神经前根近端与右骶2神经前根远端在硬膜囊内行显微吻合,将骶2神经后根远端与胸12后根进行端侧显微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反射通路,通过刺激右侧腹壁激发排尿.神经根吻合术后9个月,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功能观察.结果:胸12椎管平面下截瘫前后,单相方波(115 mV,1.0 ms)刺激右胸12神经后根,所有7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其形态和波幅与对照组相似;截瘫48h后,串刺激(1000 mV,10 Hz,2 s)右胸12神经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正常对照组的61%,刺激右侧腹壁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结论: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性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利用健存连续的脊髓上的体反射,通过硬膜囊内神经根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实现患者的可控制性排尿;同时也为患者建立了自主性膀胱反射通路,通过训练后以期待能达到患者的自主性排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试通过在健存连续的脊髓上建立犬腹壁人工膀胱反射弧,从而使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得到恢复。方法:实验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实验室完成。将犬的右胸12肋间神经前根近端与右骶2神经前根远端在硬膜囊内行显微吻合,将骶2神经后根远端与胸12后根进行端侧显微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反射通路,通过刺激右侧腹壁激发排尿。神经根吻合术后9个月,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功能观察。结果:胸12椎管平面下截瘫前后,单相方波(115mV,1.0ms)刺激右胸12神经后根,所有7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其形态和波幅与对照组相似;截瘫48h后,串刺激(1000mV,10Hz,2s)右胸12神经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正常对照组的61%,刺激右侧腹壁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结论: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性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利用健存连续的脊髓上的体反射,通过硬膜囊内神经根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实现患者的可控制性排尿;同时也为患者建立了自主性膀胱反射通路,通过训练后以期待能达到患者的自主性排尿。  相似文献   

3.
建立脊髓损伤犬腹壁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利用截瘫平面下健存的体反射建立膀胱人工反射弧,是否可实现可控制性排尿?目的:通过在健存连续的脊髓上建立犬腹壁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的自身左、右侧对照观察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4/2004-1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成年雄性实验家犬6只,体质量10~12 kg。干预:将犬的右T2肋间神经前根近端与右S2神经前根远端在硬膜囊内行显微吻合,将S2神经后根远端与T12后根进行端侧显微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反射通路,通过刺激右侧腹壁激发排尿。神经根吻合术后9个月,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观察及根据膀胱压力增加值计算膀胱收缩功能并与左侧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电生理观察。②膀胱收缩功能。结果:6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T12椎管平面下截瘫前后,单相方波(115mV,1.0ms)刺激右T12神经后根,所有6只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其形态和波幅与左侧相似。②截瘫48h后,串刺激(1000mV,10Hz,2s)右T12神经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左侧的61%,刺激右侧腹壁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结论: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的体反射建立新的人工膀胱反射通路为膀胱感觉的脊髓上传通路建立了神经通道,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新建立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可以产生膀胱收缩,实现犬可控制性排尿。  相似文献   

4.
背景利用截瘫平面下健存的体反射建立膀胱人工反射弧,是否可实现可控制性排尿?目的通过在健存连续的脊髓上建立犬腹壁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的自身左、右侧对照观察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4/2004-1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成年雄性实验家犬6只,体质量10~12 kg.干预将犬的右T12肋间神经前根近端与右S2神经前根远端在硬膜囊内行显微吻合,将S2神经后根远端与T12后根进行端侧显微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反射通路,通过刺激右侧腹壁激发排尿.神经根吻合术后9个月,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观察及根据膀胱压力增加值计算膀胱收缩功能并与左侧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电生理观察.②膀胱收缩功能.结果6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T12椎管平面下截瘫前后,单相方波(115 mV,1.0 ms)刺激右T12神经后根,所有6只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其形态和波幅与左侧相似.②截瘫48 h后,串刺激(1000 mV,10 Hz,2 s)右T12神经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左侧的61%,刺激右侧腹壁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结论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的体反射建立新的人工膀胱反射通路为膀胱感觉的脊髓上传通路建立了神经通道,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新建立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可以产生膀胱收缩,实现犬可控制性排尿.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 ,可恢复膀胱功能的正常容量 ,增加膀胱的顺应性 ,以减少输尿管返流 ,保护上泌尿道 ,减少尿失禁 ,恢复膀胱的可控性排尿。我院收治 1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l)痉挛性膀胱尿失禁患者 ,行膀胱功能重建术 ,现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女 ,4 4岁。脊髓损伤 ,伴尿失禁 2 3年。一般状态可 ,心肺功能正常 ,感觉平面平脐 ,双下肢肌力“0”级 ,脊髓损伤 (T1 1 ) ,尿失禁 ,膀胱容量 15 0 m1,B超示双肾、输尿管无异常 ,肾功能正常。术前患者膀胱压力测定为 :5 0 m 1容量时 ,膀胱壁压为 4 0 cm H2 O;10 0 m l容量时 ,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们行经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35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例SCI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期的训练,手法排尿期的训练以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 5例在3周内拔除了尿管,15例25~53d拔除了尿管。16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3例须用手法排尿,1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假性导尿。结论 利用留置尿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0例SCI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期的训练,手法排尿期的训练以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5例在3周内拔除了尿管,15例25~53 d拔除了尿管.16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3例须用手法排尿,1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假性导尿.结论利用留置尿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量表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红俊  刘根林 《现代康复》2000,4(6):830-830
本介绍一种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评定量表,该量表根据患不同的膀胱功能状态和不同的膀胱排空方式,将膀胱功能分为5个等级,能体现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改善的细胞微变化,内容科学,简便实用,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胡丹  李莹 《护理学报》2005,12(8):74-75
对188例行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病人,分阶段进行术前、术后健康指导。包括:心理指导、术前特殊检查指导、体位指导、清洁间歇性自家导尿术的指导、建立排尿反射功能的指导。结果全部病人了解健康教育内容,能客观面对手术,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掌握康复知识,经过1~6年的随访,病人自控排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颈部疼痛及颈性眩晕与交感神经反射弧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根据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颈部疼痛和交感神经反应在颈性眩晕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3-05/2004-0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的颈椎病患者100例。发生眩晕时问超过1d为持续性眩晕47例,发生眩晕时间在1d之内为短暂性眩晕34例,晕厥(眩晕时发生晕倒)19例。根据主诉和临床表现记录颈部疼痛特点及与颈性眩晕的关系;观察椎动脉供血情况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颈椎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情况采用拍摄颈椎正侧、双斜及过屈过伸位X射线片及进行颈椎MRI检查的方法。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颈部疼痛的特点:100例患者均有颈部疼痛,部分合并有枕、肩、胸背部或上肢疼痛。②颈椎疼痛与颈性眩晕的关系:49例患者先有颈部疼痛加剧,继而颈部僵硬后再发生眩晕,27例在颈部活动旋转和屈伸时诱发眩晕,1例在仰头劳作1周后诱发眩晕,1例在头部由前下向后上伸颈时诱发短暂性眩晕,22例无明显诱因,但发病前有一侧或两侧颈部明显的紧张性条索。③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有椎动脉供血不足、狭窄、迂曲、粥样斑块形成以及入孔异常75例;椎动脉供血正常25例。④X射线片检查结果:均显示单间隙或多间隙颈椎骨质增生。⑤MRI检查结果:64例患者行颈椎MRI检查,均显示单个或多个椎间盘突出。结论:在颈部疼痛、交感神经和颈性眩晕之间有一个反射弧的存在。颈部疼痛可通过感觉与交感神经节之间的纤维联系,刺激交感神经使之兴奋,可使椎动脉发生短暂或持续的收缩,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生颈性眩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颈部疼痛和交感神经反应在颈性眩晕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3-05/2004-0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的颈椎病患者100例。发生眩晕时间超过1d为持续性眩晕47例,发生眩晕时间在1d之内为短暂性眩晕34例,晕厥(眩晕时发生晕倒)19例。根据主诉和临床表现记录颈部疼痛特点及与颈性眩晕的关系;观察椎动脉供血情况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颈椎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情况采用拍摄颈椎正侧、双斜及过屈过伸位X射线片及进行颈椎MRI检查的方法。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颈部疼痛的特点:100例患者均有颈部疼痛,部分合并有枕、肩、胸背部或上肢疼痛。②颈椎疼痛与颈性眩晕的关系:49例患者先有颈部疼痛加剧,继而颈部僵硬后再发生眩晕,27例在颈部活动旋转和屈伸时诱发眩晕,1例在仰头劳作1周后诱发眩晕,1例在头部由前下向后上伸颈时诱发短暂性眩晕,22例无明显诱因,但发病前有一侧或两侧颈部明显的紧张性条索。③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有椎动脉供血不足、狭窄、迂曲、粥样斑块形成以及入孔异常75例;椎动脉供血正常25例。④X射线片检查结果:均显示单间隙或多间隙颈椎骨质增生。⑤MRI检查结果:64例患者行颈椎MRI检查,均显示单个或多个椎间盘突出。结论:在颈部疼痛、交感神经和颈性眩晕之间有一个反射弧的存在。颈部疼痛可通过感觉与交感神经节之间的纤维联系,刺激交感神经使之兴奋,可使椎动脉发生短暂或持续的收缩,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生颈性眩晕。  相似文献   

13.
隐匿性抑郁症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其症状表现为显著的躯体症状与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所以当合并颈椎间盘突出时往往二者症状重叠。临床治疗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病人,以慢性颈肩疼痛为主诉,常多方、长期诊治,甚至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其中有一部分是伴有隐匿性抑郁症。对这样的病人通过对抑郁症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同时治疗与护理,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15.
16.
李莹 《护理研究》2004,18(21):1916-1918
[目的 ]探讨体神经 -内脏神经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为改进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病人生活质量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 60例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和 60例健康人群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资料 ,并对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与健康人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膀胱功能重建术后时间、术前并发症是否缓解、对膀胱功能重建术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结论 ]护理人员应重点加强体神经 -内脏神经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的健康指导和相关知识教育 ,重视术前并发症的护理 ,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内脏痛的作用规律,为临床提供治疗的科学依据。方法:①用醋酸注入大鼠结肠制作急性内脏痛敏模型。②对模型大鼠进行结肠-直肠扩张刺激诱发大鼠急性内脏痛。③电针治疗模型大鼠,以大鼠反射性产生的腹壁撤回反射(abdominalwithdrawalreflex,AWR)和腹直肌肌电(EMG)单位时间峰电位数变化为观察指标,评估针刺对急性内脏痛的作用。结果:急性内脏痛模型大鼠AWR评分以及腹直肌EMG在不同刺激等级水平均异常升高;电针后AWR和EMG水平明显降低(在结肠扩张刺激压力为40mmHg时电针+模型组AWR评分犤(1.29±0.96)分犦和EMG变化率犤(160.65±82.13)%犦较模型组犤(2.86±0.79)分,(442.57±195.01)%犦明显降低(F=8.0~62.5,P均<0.001)。结论:电针可缓解模型组大鼠的急性内脏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