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调查北京市急诊分诊护士预检分诊决策能力,探索其相关因素,对构建急诊分诊护士岗位培训体系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抽取北京市15所三级甲等医院206名急诊分诊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预检分诊决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预检分诊决策能力总分(149.53±30.77)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认知行为、经验及技术信心、直觉、评判性思维。职称、进修级别、急诊相关证书、参加病例讨论是护士预检分诊决策能力的影响因素(P0.01或P0.05)。结论北京市1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分诊护士预检分诊决策能力整体水平低,预检分诊考核系统不完善。提示护理管理者可通过进修、组织病例讨论等方法提高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护士的预检分诊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2.
陈灵 《妇幼护理》2023,3(21):5164-5166
目的 分析在急诊预检分诊中应用 SBAR 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21 年 7 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预检分诊患者 163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分类和经验分类的方法。选取我院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急诊预检分诊患者 163 例作为观察 组,实施 SBAR 模式分诊法。比较两组的评估时间、分诊挂号时间、急诊滞留时间、分诊准确率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分诊 评估、分诊挂号及急诊滞留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诊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应用 SBAR 模型进行急诊预检和分诊,可缩短评估、挂号和等待时间,提高护士预检和分诊的准确性,提 高患者对预检分诊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西安市急诊分诊护士核心能力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完善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1—3月,采取方便抽样选取西安市10所三级医院的240名急诊分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星形式发放急诊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自评问卷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8%,急诊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自评问卷总分为(209.33±31.20)分,不同维度条目平均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专业发展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预检分诊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分诊台工作时长的急诊分诊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P=0.014)与分诊台工作时长(P=0.007)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西安市三级医院急诊分诊护士的核心能力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专业发展能力稍显薄弱。该职位需合理安排高年资及有一定分诊台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从事预检分诊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4.
杨杰  李爱仙 《护士进修杂志》2023,(16):1518-1521
目的 了解预检分诊护士对急诊护理中断(NI)事件的感知,探讨NI事件对预检分诊的影响及分诊护士对NI事件的认知与应对水平,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目标抽样法,于2022年7-9月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从事预检分诊工作的16名护士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法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用Colaizzi 7步内容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并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和9个亚主题:NI事件认知不足(认识缺乏、内驱力不足和培训教育缺失)、预检分诊特殊环境下NI事件的特征表现(避免困难、不可预知、紧急复杂和影响不良)及NI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差异(认知不足导致应对缺失和经验缺乏导致应对低效)。结论 预检分诊NI事件影响不良,急诊分诊护士对中断事件认知不足,应对能力亟待加强。需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中断事件,提高分诊护士认知及应对能力,加强急诊预检分诊NI事件管理能力,从而保障护士权益,维护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流行期间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的工作体验,为完善护理对策,提升护士疫情应对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10名预检分诊护士作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共总结出四个主题,即感染风险的担忧、分诊压力大、感恩感激及对管理者的期望。结论:在COVID-19流行期间,预检分诊护士的工作体验主要体现在感染风险的担忧,分诊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团队协作性较好,能得到管理者的关怀。提示管理者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充分保证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人力配置,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应急演练,制订更加完善急诊护理对策,提高预检分诊护士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抢救案例分享对提升急诊预检分诊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从2013年1月~12月,每周进行抢救案例分享1次,从分诊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与改进,统计分析实施抢救案例分享前2012年及分享后2013年急诊患者的分诊率、分诊准确率、建立急诊病例规范性等各项急诊分诊质量指标。结果实施抢救案例分享前后急诊患者分诊率、分诊准确率、建立急诊病例规范性等各项分诊质量指标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从分诊角度进行抢救案例分享,能够使护士充分认识到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护士在分诊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  相似文献   

7.
提升急诊科护士应急能力的应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急诊护士的应急能力。方法应用大小组理论学习、多媒体专题讲座、操作能手实际操作演示、情景模拟演练、急诊急救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各种危急症流程图应用、患者抢救后的讨论及优质服务等培训方法,对急诊科的护士进行常见急诊患者的接诊、预检分诊、治疗、观察、住院以及急救技术,与各科医生的配合,就诊中突发应急情况的处理,重患的抢救等内容进行培训。结果培训后急诊护士专业理论、病情观察能力、应急配合能力、急救动手能力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规范的应急能力培训可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应急能力和护理质量,增强患者对护士的安全感和护士的工作信心从而降低医疗纠纷,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智能急诊分诊诊断治疗系统在急诊科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400例急诊科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预检分诊,观察组应用智能急诊分诊诊断治疗系统预检分诊,比较2组患者病情资料收集时间、分诊时间、过度分诊率及患者对护士分诊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病情资料收集时间、分诊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过度分诊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士分诊工作表示满意的有196例,对照组中40例患者认为分诊较慢、流程繁琐等原因,表示不满意,2组满意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科,结合应用智能急诊分诊诊断治疗系统,优化急诊分诊流程,快速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类和归纳,减少了分诊时间,保障护士的分诊效率,从而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周目标带教法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检分诊是急诊护理工作巾霞要的专业技术,所有急诊病人均先通过分诊护士分诊后才能得到专科医生的诊治。如果分诊错误,则有可能延误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急诊预检分诊是护生在急诊科临床实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提高护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我院急诊科在预检分诊的带教中采用了周目标带教法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经调查反馈统计,该法带教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带教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区四类”预检分诊表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对分诊护士进行“三区四类”预检分诊表的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使用表单对所有急诊就诊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比较实施前后的分诊效果。结果提高了护士分诊正确率,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运用“三区四类”预检分诊表分诊,客观、准确、实用,能提高护士的分诊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外分诊护士的入职从学历和职称、工作年限、专科要求、业务能力、职业素养、法律意识、考核和培训等方面进行综述,并阐述了国内外急诊分诊护士培训的现状和要求,提出制定急诊分诊护士入职标准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急诊预检分诊的意义和国际预检系统,结合心脏专科具体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本院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实施过程包括落实好急诊科护士准入制度,明确分诊护士职责.认为切实做好心脏专科急诊预检分诊工作能有效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危重症心血管患者、医院乃至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法在急诊预检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传统分诊方法基础上加用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对2012年5月5 510例急诊内科候诊病人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对病人进行分诊,并与2012年4月(实施前)5 367例传统预检病人进行比较.[结果]应用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缩短了急诊病人的候诊时间,提高了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医生对护士预检满意度(P<0.05).[结论]应用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法进行急诊预检,能提高急诊预检护士对候诊病人的关注度,护士分诊有据可依,使危重病人得到优先救治.但此评分法是否能预测猝死发生、是否需要提高其参数敏感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快速预检分诊培训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思维导图对本院护理部紧急调配至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工作的126名临床专科护士进行岗位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预检分诊决策能力和分诊准确率。结果培训后分诊护士认知行为、经验及技术信心、批判性思维3个维度指标得分较培训前提高(P<0.05)。培训后分诊护士分诊至不同科室就诊的分诊准确率较培训前明显改善。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用基于思维导图的快速预检分诊岗位专题培训,能使临床护士快速掌握预检分诊知识,提升预检分诊决策能力和分诊工作时效,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5.
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的内容与方法。方法:该院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的培训方法对34名急诊护士进行培训。结果:培训前后,护士的综合专业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诊护士认为经过培训在分诊技巧、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进步显著;急诊医生对护士分诊工作持肯定态度,分诊准确率提高。结论:将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应用于急诊分诊护士的培训中,不仅有利于巩固专科理论知识,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而且利于提高分诊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选取14名临床护理专家、管理专家进行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调查。结果:专家熟悉系数为0.849,判断系数为0.835,权威系数为0.705;经过两轮咨询后确定的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50个,专家咨询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07。结论: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靠、信度较高,可为急诊预检分诊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培训、考核、准入等提供可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诊预检分诊现状及采用持续质量改进( CQI )后对分诊准确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6月我院急诊科未实施CQI前的预检分诊漏诊、误诊及准确率状况,并与2013年1~6月实施CQI后的状况进行比较,评价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效果。结果2013实施CQI后,急诊预检分诊率(100%)、准确率(95%)、分诊过程质量考核评分(92.37±3.65)均显著高于2012年未实施CQI前( P<0.05);急诊预检分诊误诊率(2%)、漏诊率(7%)、护理纠纷率(1%)、预检分诊平均时间(35.27±6.31) s明显低于2012年( 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显著提高急诊预检分诊准确率,提升分诊工作效率,降低误诊、漏诊率,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合肥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的灾害护理能力水平,为护理管理者制定灾害护理救援培训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合肥市某三甲医院101名急诊科护士的灾害护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急诊科护士灾害护理能力一级维度总分2.46~4.95(3.73±0.51)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是否参加过灾害救援继续教育、是否参加过灾害应急演练的护士组间灾害护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诊科护士灾害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工作年限、参加过灾害继续教育、学历和参加过灾害应急演练。结论:急诊科护士灾害护理能力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的培养,制定培养计划时需综合考虑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使计划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陈月媚  毛艳君 《全科护理》2008,6(34):3174-3175
介绍急诊科预诊分诊的管理措施,包括制订预诊护士文明服务规范、制订预案并限时定标、加强急诊护士参加急诊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激励机制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消除影响分诊工作的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急诊护士良好职业道德以及做好传染病的分诊等。  相似文献   

20.
周杏雯  任玉琴 《妇幼护理》2022,2(22):5265-5267
目的 探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训练中团队式急救模式培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本院急诊 科在职护士 40 名作为研究对象。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4 月所有护士的培训工作均采用常规培训模式。2022 年 5 月至研究结 束所有的护士接受团队式急救模式进行培训。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案例进行明确,主要包括急性中毒、创伤性休克、心脏骤停、 急性心梗、急性脑出血等。统计培训前后相关病例的抢救时间,护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并对护士满意度进行统计。 结果 培训前相关案例抢救中所需要的时间长于培训后抢救所用时间(P<0.05)。培训前护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低于 培训后(P<0.05)。培训前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低于培训后的满意度(P<0.05)。结论 采用团队式急救模式进行急诊护士急救技 能训练,不仅能够提高急诊护士的专业能力及实践操作水平,还能够缩短相关疾病抢救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