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复配物为乳化剂,制备了氨基聚硅氧烷乳液(ASE),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测量仪等研究了ASE在单晶硅基质表面的膜形貌、亲疏水性能及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ASE外观透明,pH=6.55,固含量24.8%,粒径0.025 μm;ASE可在单晶硅基质表面成膜,该膜较粗糙,均方根粗糙度0.124 nm;水在ASK/单晶硅表面的接触角为97.5°;ASK/CSE(羧基聚硅氧烷乳液)整理织物较之空白织物柔软性能大大提升,当ASE和CSE等质量复配后整理织物,综合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十二烷基/羧基改性聚硅氧烷(RCAS)成膜形貌进行观测,测试结果表明,RCAS可在纤维表面形成均匀平整的有机硅膜,该膜使原有纤维表面沟壑、块状物消失;RCAS在单晶硅表面形成微观非均一相硅膜,表面粗糙,在扫描高度为5 nm、扫描范围为2μm×2μm条件下,可观察到膜表面存在许多竖直的尖峰。考察RCAS乳液及与氨基硅乳共混乳液在棉纤维织物上的应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织物经RCAS乳液及共混乳液整理后,柔软性能较之空白织物均提升;且随着RCAS乳液含量的增加,共混乳液整理织物的白度和亲水性提升,柔软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以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C1)为溶剂,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溶液为铸膜液,制备了再生纤维素膜,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伸、染料截留等方法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纤维素膜有致密的表面和断面,湿膜、干膜的断裂强度分别为7....  相似文献   

4.
羧基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纤维表面的成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顺丁烯二酸酐与γ-氨丙基聚硅氧烷的开环反应合成了一种羧值为1.2mmol·g-1、黏度为2.750Pa·s的羧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CAS-2)。用红外光谱(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光电子能谱(XPS)等仪器对CAS-2的结构及其在纤维表面的成膜性、膜形貌及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合成的CAS-2在波长为185nm、功率为210W的紫外光辐照30min后未发生明显降解。在放大倍数为20000倍的条件下观察,CAS-2可在纤维表面形成相对均匀平滑的有机硅膜,该膜包覆在纤维表面能导致纤维表面条纹状沟壑消失、并使处理后的纤维表面显得均匀光滑。CAS-2对处理后纤维织物的应用性能有影响。用0.03%(wt)CAS-2溶液处理的棉织物其(经+纬)向弯曲刚度已从处理前的701mN明显降为处理后的465mN,但经此处理的织物其静态吸水时间却只有30.27s、白度值为87.32,表明织物的柔软性增加,吸湿性和白度良好。另外,弱酸碱处理不会引起纤维表面CAS-2侧基官能团的降解或脱落,故对CAS-2的应用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李明涛  安秋凤  胡良伟 《精细化工》2006,23(4):400-402,410
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与N-环己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702)等单体的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N-环己基-γ-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ASO-7 0 2柔软剂。用IR、1HNMR和13C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将其乳化后整理纯棉织物。应用结果表明,整理布样的白度与未整理的布样相比,基本不降低;随着ASO-702氨值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整理织物的柔软性能提高,当氨值为0.6 mmol/g、相对分子质量为30 241时,织物的柔软性(以弯曲刚度表示)经向为337mN,纬向为204 mN。  相似文献   

6.
采用氢氧化锂/尿素/水溶液作为溶剂,通过冷冻-解冻配置稳定的纤维素溶液并制备纤维素膜.利用高碘酸钠选择性氧化纤维素葡萄糖单元临近的两个羟基制备出二醛纤维素,然后用氨基聚硅氧烷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憎水性复合纤维素膜.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接触角测定和溶胀率测定等表征氧化纤维素和憎水性复合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能.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高碘酸溶液对纤维素的氧化程度以及对纤维素膜的结构的影响,通过改变氨基聚硅氧烷的摩尔浓度来制备不同接枝度的憎水性复合纤维素.结果表明,二醛纤维素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改性纤维素膜的憎水性得到明显提高.在纤维素改性及功能化材料制备的研究中,较强的反应活性使其可以应用在更多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以聚氧化丙烯二醇(PPG)、双羟基亲水性聚硅氧烷多元醇(UC3667)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1,4-丁二醇(BDO)、二羟甲基丙酸(DMPA)、乙二胺(EDA)为硬段,制备了一系列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WPUs)。用DLS和FTIR表征了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径和膜结构。通过热重分析、拉伸测试、接触角测试、XPS对水性聚氨酯胶膜的性能进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聚硅氧烷加入量的增多,水性聚氨酯膜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且聚硅氧烷的加入提高了水性聚氨酯膜的热稳定性、断裂伸长率、接触角,降低了水性聚氨酯膜的表面能。当聚硅氧烷质量分数为5.0%时,胶膜表面的硅迁移量达到饱和,表面能为27.27 mJ/m~2。  相似文献   

8.
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 MTES)为原料,采用溶胶 -凝胶法,在 MTES溶胶中引入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OH)柔性疏水链段,制得聚硅氧烷凝胶,研究了柔性疏水链段对聚硅氧烷凝胶的柔韧性及疏水性的影响;采用浸渍涂覆的方法,在聚酯织物表面负载聚硅氧烷凝胶,固化后制备得到涂层织物。采用红外光谱( FT-IR)、抗弯模量和水接触角,对聚硅氧烷凝胶及织物涂层的结构、柔韧性、疏水稳定性及其耐久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PDMS-OH能够大幅提高涂层织物的柔韧性和疏水性,在聚硅氧烷溶胶中,加入 0. 10 mol端羟基含量为 8. 5%的 PDMS-OH时,涂层织物的静态水接触角可达到( 138±2)°,且具有持久的稳定性;同时,油水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涂层织物可以实现以正己烷、苯和苯胺为代表的烷烃、芳香烃类等油水混合物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9.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溶胶-凝胶法制备再生纤维素气凝胶(RCA)。利用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对再生纤维素气凝胶进行疏水改性得到再生纤维素疏水改性气凝胶(RCHMA)。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别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RCA为纤维素Ⅱ型,呈现三维网状结构;RCHMA与RCA结构相似,但RCHMA的孔隙较RCA的孔隙小。能谱(EDS)分析结果表明RCHMA中有硅、氯元素。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RCHMA达到疏水状态,且随着十八烷基三氯硅烷用量的增多,接触角逐渐增大,接触角最大为140°,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可以在水油共存的状态下选择性吸附油性试剂。  相似文献   

10.
以正硅酸乙酯(TEOS)及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TO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对聚磷酸铵(APP)进行了表面改性并用于阻燃环氧树脂。结果表明:TEOS及ATOS通过水解、聚合反应在改性APP(MAPP)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且类似荷叶表面微-纳米结构的聚硅氧烷膜,MAPP的溶解度由0.62降低为0.18 g/100 m L水,疏水性及耐水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