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埃博拉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病原,其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与人们食用野生哺乳动物或与其密切接触相关。在自然界埃博拉病毒可以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和翼手目(蝙蝠)动物,而自然或实验感染埃博拉病毒能引起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死亡,因此蝙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可以在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传播。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播方式,医源性传播也是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途径之一,其是否能经气溶胶传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埃博拉病毒病全年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至今埃博拉病毒的疫源地还仅局限于非洲,其他大陆出现的病例为输入性病例。埃博拉病毒病自1976年首次发现至今(截至2014年12月17日)已在非洲发生25次人类疫情,共报告21 031例患者,死亡8537例。2013年12月前发生的23次疫情主要发生于赤道10°线内的5个非洲国家,包括苏丹(南部地区)、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和乌干达;2013年12月始于西非的疫情是发现该病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疫情,截至2014年12月17日,疫区已涉及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马里、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8个之前从未报道人类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国家,累计发病18 603例,死亡6915例。此外,2014年在刚果(金)也出现了一次埃博拉病毒病的暴发疫情,发病69例,死亡49例。除非洲之外,其他地区也有实验室感染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疫情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尚无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报道,但存在输入埃博拉病毒病的潜在风险。埃博拉病毒病暴发流行是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生物和生态因素导致了病毒在丛林中的出现,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则决定了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生是一到两个孤立的病例还是一场大范围的持续暴发。  相似文献   

2.
埃博拉病毒病(EVD)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2014年初至9月,EVD已在非洲6个国家流行,且在美国本土已确诊首例EVD病例。爆炸性的疾病过程、高病死率、无特异治疗方法和特效疫苗使EVD已成为非洲地区乃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在其分子生物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对EVD的流行特征作一综述,以期为EVD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病毒病杂志》2014,(4):298-298
埃博拉病毒病(EVD;以往称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是严重的、往往致命的人类疾病。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病死率高达90%。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该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且通过人际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据认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相似文献   

4.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90%。该病自1976年首次在前扎伊尔和苏丹发生流行至今,共发生比较有影响的疫情9次,流行或散发病例多次。今年2月以来,几内亚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并逐渐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截至2014-08-13,西非国家累计报告病例2127例,死亡1145例。目前疫情仍在进一步扩散,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该文对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国际     
《中国医院院长》2014,(19):28-28
全球11月埃博拉感染或将超2万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疫情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5843例,死亡2803人。而尼日利亚也出现了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20例,死亡人数8人;塞内加尔则出现1例确诊病例。9月23日WHO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文预测,  相似文献   

6.
2014年4月,埃博拉病毒从西非爆发,至2015年2月1日,西非三国官方统计从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将近22500个病例,近9000人死亡。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也出现多名患者,病毒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作者结合自己在非典时期的护理工作经验及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简要分析了面对此类危险应如何展开积极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承德市某中学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搜索病例并进行个案调查。结果 2008年10月6-13日该校共报告诺如病毒感染幸腹泻病例144例,罹患率为5.01%。平均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净实验室检测及调查结果分析,为诺如病毒引起的群体性腹泻暴发疫情,经采取对现患病例集中管理就地隔离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结论该次疫情为诺如病毒引起感染性腹泻事件,在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好发季节,应继续加强对集体单位、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有效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3起老人院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3起发生在老人院内的诺如病毒胃肠炎局部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今后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佛山市老人院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调查处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佛山市共报告3起老人院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共发病56例,无死亡病例;疫情集中发生在2~3月份;每起疫情均从部分患者粪便标本中检测诺如病毒Ⅱ型核酸;3起疫情主要以人-人密切接触的途径传播。结论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疫情,以及日常加强院内卫生,强化护工的规范操作,是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胃肠炎在老人院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特定关键词的搜索引擎数据与埃博拉认知需求的相关性,探讨互联网搜索指数在埃博拉认知需求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以"埃博拉"为搜索词,通过百度、微博搜索得到百度指数、微指数,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数据移动对2014年西非埃博拉暴发期间埃博拉认知需求与疫情监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埃博拉搜索百度指数、埃博拉热搜微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与埃博拉疫情发展趋势成正相关关系(相关指数分别为:r=0.497、r=0.628,P0.05)。结论搜索词"埃博拉"的百度指数和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在埃博拉疫情发生期间公众认知需求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2014年在西非国家暴发的埃博拉疫情,与既往的疫情相比,流行病学特征有所改变,即病毒的致死能力减弱、人际传播能力增强。本文拟通过对埃博拉病毒2014年毒株基因组共102株序列的分析,研究其变异特征,探讨病毒基因组变异与其流行病学特征改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NCBI公共数据库中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应用mummer3.0软件分析病毒基因组变异特征;使用MEGA5软件进行蛋白进化分析;应用CPHmodels和PyMOL软件,根据蛋白同源性模拟蛋白的三维构型。 结果 埃博拉病毒2014年毒株(扎伊尔型)基因组中,共有606个位点发生变异,其中有49个变异位点是2014毒株特有的、并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非同义突变。特别是NP蛋白第128位、GP蛋白第82位和L蛋白第1951位氨基酸,不仅在2014年之前所有的扎伊尔型毒株中是保守不变的,而且在其余埃博拉病毒亚型之间也是高度保守的,但在2014毒株中却发生了特异性的变异。 结论 埃博拉病毒2014年毒株基因组具有独特的变异特征,使得NP、GP和L蛋白发生变异,特别是GP蛋白第82位氨基酸由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将影响其所在的?螺旋的稳定性,这可能是2014年毒株致死能力减弱和传播能力增强的原因之一。基因组变异是否直接导致此次疫情中病毒流行病学特征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烈性传染病。本病于1976年首次发现于非洲的扎伊尔和苏丹地区,此后在非洲造成多次大规模流行,其中2014—2016年西非暴发的疫情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埃博拉疫情,导致的病例和死亡人数超过了历次疫情病例和死亡人数的总和,截至2022年共报告约3.5万例埃博拉病毒病病例,死亡约1.5万例。埃博拉病毒病在非洲大流行期间还外溢至美洲和欧洲等非洲大陆以外地区,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022年在非洲乌干达和刚果共和国再次出现该病流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埃博拉病毒病的历史、流行病学分布、病毒感染途径、患者临床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为国内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马山县白山镇一起水源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制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确定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肛拭子标本和水源水、学校二次供水和银峰屯饮用水等水样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RT-PRT)反应法检测诺如病毒抗原,食物中毒常规致病菌检测。结果本次疫情历时4 d时间,共发病108例,其中学生和老师92例、学校外围人员16例。采集34例病例肛拭子标本,实验室检测诺如病毒抗原阳性24例,阳性率70.59%。采集生活饮用水3份,诺如病毒抗原阳性3份,阳性率100.00%。结论本次疫情为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是疫情的主要传播途经。应加强饮用水的消毒和管理,开展健康教育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外刊     
《中国医院院长》2014,(19):27-27
The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2014年9月28日美国抗击埃博拉的“五个误区”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发表声明称,埃博拉疫情可能成为全球性危机,各方应加紧从资金、人员等方面继续为抗击埃博拉提供支持。但美国在抗击埃博拉病毒期间却陷入了“五个误区”:认为埃博拉病毒不会在发达国家大肆传播;认为“9·11事件”后的应急能力足以抗击埃博拉病毒;认为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感染病例在国内外相继出现,随后COVID-19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1-4],COVID-19疫情是继H1N1、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等出现后的第六次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5].新型冠状病毒(seve...  相似文献   

15.
韶关市某小学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爆发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一起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群体性胃肠炎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对采集标本用RT-PCR进行实验检测。结果共发生病例44例,在采集的18宗粪便标本中,6宗RT-PCR结果为诺瓦克样病毒阳性,阳性率为33.33%(6/18)。通过加强饮食管理和个人卫生,加强对疫点环境、设施、教学用具消毒处理等综合措施,首例病例出现3d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此次疫情为感染诺瓦克样病毒而引起的一起群体性急性胃肠炎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越秀区2011-2015年学校各类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和处理情况,为应对学校聚集性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到的聚集性疫情率、比、中位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多样本率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不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秩相关分析.结果 共报告聚集性疫情538起,病例数2 910例,种类有手足口病、流感样病例、水痘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感样病例疫情和水痘疫情在幼儿园罹患率最高,流感样病例为2.41%,水痘为1.36% (P=0.003;P=0.000).夏秋季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高发场所在托幼机构,其中2015年手足口病聚集疫情由EV71病毒引起占采样起数的61.54%,3-6月是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高发季节,水痘发病的高峰集中在4-6月及12月一次年1月,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高峰于9-12月及次年1月、3月.手足口病和水痘疫情,首发病例至报告处理的时间间隔(天)和首发病例至末例病例出现时间间隔(天)呈正相关(r=0.969,P=0.000;r=0.869,P=0.000).结论 幼儿园是聚集性疫情防控的重点单位,学校聚集性疫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水痘、流感、EV71手足口病疫苗接种率来提升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China Ebola Treatment Unit, China ETU),实验室检测结果对埃博拉阳性患者诊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2014年11月14日至2015年3月15日期间,中心共收治住院患者101例,送检172份标本,通过实验室RT-PCR检测病毒RNA及CT值。结果 共有10例埃博拉阳性患者,死亡4例,治愈6例,4例死亡病例中,PCR CT值均较低,表明其体内病毒载量较高,在6例治愈病例中,随着病情的好转,其埃博拉病毒核酸PCR CT值逐渐升高,表明病毒载量逐渐降低。结论 实验室检测结果及PCR CT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迁西县2010年狂犬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的发生与流行。方法通过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和流行病学而调查资料分析。结果 2010年共报告2例狂犬病病例,被犬类咬伤未进行伤口处理、未接种狂犬病疫苗及抗狂犬病病毒血清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结论加强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和犬类管理,及时规范地处理暴露后的伤口,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及抗狂犬病病毒血清,可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国际     
《中国医院院长》2014,(20):28-28
世界 埃博拉感染患者增长态势不减 最新数据显示,埃博拉疫情已导致427名医务人员感染,236人丧生;埃博拉疫情总死亡人数本周预计将超4500人,感染病例还在以每4周翻番的态势继续扩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一起发生在某医院内科病区的群体性胃肠炎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对标本进行ELISA检测.结果 共报告病例14例,包括7名住院病人和7名医护人员,在3人的粪便标本中检出诺如病毒抗原阳性.通过隔离治疗病人、加强消毒和卫生宣教等综合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本次胃肠炎暴发疫情由诺如病毒引起,感染来源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