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作为屈原故里,宜昌市秭归县应该通过开办屈原文化馆,举办国际龙舟拉力赛,布置屈原雕塑等活动,进一步打造屈原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他的求索精神有着深远影响。桀骜不驯、奋发图强、矢志不移的楚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生长土壤;经世致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内在支撑;道家思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是屈原求索精神的气脉神韵。屈原的求索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追求,对国家人民命运的索求,对人类终极理想的诉求和对宇宙自然知识的探求。这种求索精神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无限的广延性,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3.
屈原曾经受到先秦诸子的深刻影响,对此前人已作了不少有益的梳理。“屈原与先秦诸子”研究主要呈现三种倾向:一是认为屈原归属于先秦诸子的某一家;二是认为屈原兼具先秦诸子思想:三是认为屈原兼具百家而后自成一家。学者学术视野逐步由封闭、迷信走向开放、求实,研究思路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5.
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以其高尚的人格、不朽的著作,凌越千古而俯视百代。然而两千多年来,屈原并非是从一开始就被历史所承认并接受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被历史所认可的。从汉初的贾谊开始到汉末的王逸,他们对屈原的接受不约而同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情况密切相关,经历了从对屈原人品、文品的高度赞扬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屈原被赋予了汉代各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精神。人们在屈原的身上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慰籍,并在儒家思想得到确立的基础上把屈原推上了忠君、爱国的精神圣殿。总之,汉代是屈原接受的第一个高峰,奠定了两千多年来屈原接受的基础,开启了后代对屈原人品、文品进行讨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的理论根基是儒家的担当和忧乐文化,而屈原文化是其重要源头。屈原的代表作《楚辞》,就是对湘楚民间文化的发现和总结。湖湘文化的文源、文脉,是随着屈原文化信息的走向而清晰、而丰富、而完善和扩展的。研究由屈原文化传承下来的湖湘文化价值态,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7.
吴兴宇 《凉山大学学报》2004,6(3):161-163,166
有人提出:在“五四”以后,“首先对屈原爱国精神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是闻一多和郭沫若”。实际上。闻一多直到壮烈牺牲之前,都没有“对屈原爱国精神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郭、闻二氏的观点存在着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8.
屈原当是“帝高阳之苗裔”里的精英,堪称荆楚国魂。其人格和辞赋,更是中华炎黄文化中的人文瑰宝。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推出吴柏森教授的《黄钟大吕歌楚魂——古代屈原戏注评》(以下简称《屈原戏注评》),不仅是高擎楚帜于彝陵的壮举,而且是弘扬传统文化于当今的盛事,填补了屈原研究和戏曲研究学术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屈原为什么选择溆浦作为流放的栖身之地?屈原在溆浦生活了多长时间?一直是个谜.从他作品所透露的轨迹、思想,以及溆浦的历史和方言等等可以看出,屈原于公元前296年来到溆浦,公元前280年离开溆浦,在溆浦整整生活了16年,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与屈原都是追求人格尊严与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他们的人格精神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两人都有超凡脱俗之志,庄子的超脱是勘破世情之后的自保与自适,而屈原则是遭受打击之后以我主沉浮的自信去超越现实、开辟光明之路的不屈与抗争;两人都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庄子是以残损肉体为代价换取健全的“道路”,而屈原则是以内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内外兼修。庄子与屈原的追求,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滑稽家是先秦至汉代文人集团中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团体。这些人虽然行为狂放,但是,他们却有着非常明确的正义感和讽谏智慧,东方朔就是其中的一个。东方朔在日常生活中,既有嬉戏人生的一面,又有直言切谏的经历,其作品具有深刻的内容,而《七谏》一诗对屈原的评价,可以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屈原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和屈原,一位是誉满中外的当代诗人,一位是流芳千古的文人骚客。虽身处不同的时代,二者却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某种潜在的渊源。本文将对屈原和余光中在诗品、爱国恋乡情怀、诗歌的美学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屈原对余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诗歌以其强烈的情感力量,震撼着读者,几千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本文试图从屈原所处的时代以及由时代而造就的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剖析造成屈原诗歌强烈情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创作和思想两方面对辛弃疾继承屈原遗风进行分析和探究 ,揭示出屈原与辛弃疾之间明晰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精神分析研究屈原的自杀问题,认为深藏于屈原的无意识中有一个死亡情结,彭咸是屈原心中的原始意象。屈原是政治迫害狂。屈原的自杀是有其人格弱点的,自恋、犹豫与对君的钟情使他成了又一个哈姆雷特。而最终,屈原的死亡情结使他成了永生的诗人,屈原的辞赋是生命体验的绝唱。  相似文献   

16.
从古代人们岁时观念入手,追溯“端午”名称的来历,考究相关的民俗事象如五月禁忌、端午与屈原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得出:端午风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历史过程,完成从单纯禁忌向兼有纪念屈原综合性质的节日转变,最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型,它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屈原人格的伟大来自于他的贵族精神。贵族精神不是血统、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自我的完全确认以及在这种确认下的坚定不移。无庸讳言,屈原的贵族出身对其贵族精神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南北文化合流的影响。屈原的贵族精神表现在他敢于赞美自己、强烈的自信自负和坚定不移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是因为这些篇章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司马迁之所以悲屈原之志,并第一次如此充满感情地写下了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屈原列传>,是因为司马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生平志趣、政治遭遇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从屈赋的文本及其表露的情绪脉络来看,《橘颂》、《九歌》的欢快明朗显示着青年屈原的春风得意、英姿勃发;《惜诵》、《离骚》的感伤悲悒昭示着壮年前期屈原的忧愁幽思,但并没有沉郁激愤,而是上下求索;《远游》则透露出人生的悬浮感与恐惧感,是其壮年后期检讨半生的“自叙”,在悲凉意绪中仍显人世的执著。文章采取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相观照的研究路径,通过屈原青壮年时期的三组作品,探讨其人生际遇与人格特质的内在关联,认为青壮年时期的屈原虽然在政治上经历了巨大落差,但其求索的意志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20.
概述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政治活动的主要评价及其根据与时代背景.作者认为屈原是伟大的诗人,但够不上伟大的爱国者.他为之呕心沥血并献出一切的,只是一个腐败无能、不代表任何进步力量的地方割据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