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快通道麻醉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性心内直视手术病人30例,应用小剂量芬太尼-咪唑安定-异氟醚吸入为主的复合麻醉方法。结果30例病人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在6h以内,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咪唑安定-异氟醚复合麻醉达到了快通道麻醉的要求,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快通道麻醉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性心内直视手术病人30例,应用小剂量芬太尼—咪唑安定—异氟醚吸入为主的复合麻醉方法。结果30例病人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均在6h以内,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咪唑安定—异氟醚复合麻醉达到了快通道麻醉的要求,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快通道心血管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我科2008年3月~2009年10月20例心血管手术快通道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以咪达唑伦、小剂量芬太尼、丙泊酚、爱可松诱导,术中行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持续泵入、异氟醚或七氟醚吸入,早期拔管,术后镇痛。结果:术后20例全部在6h内拔管,术毕即拔管4例。ICU滞留时间12~24h,住院时间6~8d。结论:心血管手术可以实施快通道麻醉,缩短患者在ICU和病房的滞留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正>1993年,Verrier等在华盛顿大学首次提出"快通道"外科概念,而快通道麻醉则成为快通道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通道外科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快通道麻醉核心理念为术后早期拔除气管导管,促使全身重要脏器功能从手术中尽早恢复,而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恰当的麻醉药物与麻醉技术是快通道麻醉顺利执行的关键。随着医疗器械和科技的发展革新,外科手术逐步走向微创,快通道麻醉迅速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如腹腔镜、胸腔镜、择期主动脉瘤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肝胆管手术等,快通道心脏麻醉(fast track cardiac anesthe-  相似文献   

5.
6.
田会英 《中外医疗》2011,30(8):146-146
目的总结年龄为3个月~2岁,体重为5~10kg的患儿心内直视术后拔管前后呼吸道的管理。方法探讨其呼吸辅助呼吸,拔管前后呼吸道的管理。结果全组死亡15例,死亡率7.5%,再次插管10例。结论低体重患儿术后死亡率高,再次插管将会增加死亡率,加强拔管前后管理及营养支持,减少再次插管,促进肺部并发症好转,将提高低体重低月龄患儿的存活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术后延迟拔管可引发患者肺部感染、喉软骨软化病、脱管等多种并发症,且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增加治疗费用。尽早发现延迟拔管的潜在危险因素、识别延迟拔管高危患者可优化围手术期的临床管理、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通过阐述不同类型手术术后延迟拔管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张洪  卢年芳  郑瑞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2):2941-2944,2965
目的:通过比较 ASV (适应性支持通气)和SIM V-PSV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快通道脱机中的研究,从而为非复杂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脱机模式。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二尖瓣置换术或主动脉瓣置换术)纳入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常规转入 ICU ,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ASV组和SIMV-PSV组,分别给予ASV和SIMV-PSV两种通气模式,并按标准程序脱机。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快通道的成功率。结果:共53例患者入选该研究(ASV组26例,SIMV-PSV组27例)。 ASV组与SIMV-PSV组相比,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气分析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呼吸力学指标:ASV组与 SIMV-PSV 组相比,第一阶段的平均气道内压力[(7.3±1.3)cmH2O VS (10.6±1.5)cmH2O],肺组织动态顺应性[(70.6±13.2)ml/cmH2O VS (50.7±10.3)ml/cmH2O],P0.1[(1.7±0.3) cmH2O VS (3.5 ± 0.8)cmH2O]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205.8±85.6)min VS (328.2±91.0)min];快通道成功率明显增高(84.6% VS 55.6%)。结论:ASV模式能改善呼吸力学指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增加快通道的成功率,ASV模式为心脏术后的一个安全而理想的脱机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镇静撤机法在婴幼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以提高婴幼儿心脏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将46例心脏术后机械通气的婴幼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实施清醒撤机法,干预组实施镇静撤机法。结果两组患儿在拔管过程中出现心率增快、烦躁、收缩压升高的例数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成功例数、重插管例数、拔管后肺不张例数、拔管后肺部感染例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度镇静撤机法不仅使患儿保持安静,而且对其呼吸功能没有抑制,减轻拔管的刺激,有利于改善及提高心、肺功能,顺利撤离呼吸机。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后需用血管活性药治疗的患者应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在应用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观察58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应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通过及早发现血压的变化,指导用药治疗,并制定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55例患者血压平稳后拔除置管,3例患者死亡后拔除置管,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的患者,心脏及循环系统未完全稳定,外周血管强烈收缩或痉挛,自动化无创血压监测非常困难,而且会影响测量结果,而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则更为准确、方便。但由于有创动脉压力监测为侵入性操作,在置管期间应及时观察、制定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有创动脉压力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有创、无创及袖带血压在心内直视术后的测压效果;探讨有创血压在心内直视术后的意义。方法:对662例动脉置管病人的有创、无创及袖带血压同时进行监测,有创血压为直接连续测压,测压管与弹簧压力连接测量。结果:无创血压范围波动较大,显示较高,袖带血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均不如有创血压准确、直观、方便经济。一般动脉压在术后应维持在接近术前水平,在其有变化时应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分析,力求在术后2~3h  相似文献   

13.
在心脏外科手术中 ,作者应用异丙酚复合中小剂量芬太尼麻醉 ,并与大剂量芬太尼麻醉进行了比较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择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2 5例 ,分为快通道 (1 2例 )和对照组 (1 3例 ) ,其中房间隔缺损 8例 ,室间隔缺损 1 7例 ,男 1 5例 ,女 1 0例 ,年龄 5~ 1 4岁 ,体重 1 6~ 4 0kg。排除标准 :手术复杂不适合早期拔管者 ;肝、肺、肾功能异常 ;重症肺动脉高压 ;术中或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术后多巴胺用量大于 3μg/ (kg·min)而延长拔管时间者。 2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及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1…  相似文献   

14.
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u Q  Tan LH  Wu LJ  Zhang ZW  Zhu XK  Li JH  Lin R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0):1787-1790
目的 探讨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期间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正术后拔管失败、再插管的所有年龄小于 1岁的病例纳入本研究中 ,随机抽取同期拔管成功的所有年龄小于 1岁的病例作为对照组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婴儿先心病术后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 ,用相对危险度OR估计拔管失败与上述因素之间的联系强度。结果  2 2 7例行心内直视术的婴儿有 30例 (13.2 2 % )发生术后拔管失败 ,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示导致拔管失败、再插管的危险因素有术后机械通气时间 [接触机会比(EOR) =12 .0 ;95 %CI=4 .0 4~ 35 .71;P =0 .0 0 0 9]、术后并发肺炎 (EOR =5 .33;95 %CI =1.81~ 15 .6 8;P =0 .0 0 2 )和术前肺动脉高压 (EOR =2 .80 ;95 %CI =1.2 1~ 10 .4 5 ;P =0 .0 4 1)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示术后肺炎及术前肺动脉高压是拔管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5 )。结论 术后肺炎及术前肺动脉高压是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 ,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肺炎的发生是提高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减少术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中快通道心脏麻醉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本院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50例;主要采用复合麻醉;用药为异丙酚、瑞芬太尼、咪唑安定等;降低芬太尼的使用量;对患者在要后进行有效的镇痛和镇静。结果:本组患者中45例在术后6小时内把气管导管拔除,平均拔除时间为0.5~8小时,患者均无发生术中知晓。结论:采取快通道心脏麻醉可达到缩短患者在ICU停留的时间,术后对气管导管早期拔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快通道麻醉方法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术6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快通道麻醉方法在婴儿先心病矫治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6 0例 (年龄 1mo~ 1a)拟接受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患儿 ,均采用小剂量芬太尼 -异氟醚复合麻醉 .观察围术期循环指标的变化及麻醉用药情况 ,患者术毕苏醒及拔管时间 ,术后转归等 .结果 所有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中心静脉压在诱导后、手术开始前、劈胸骨后、转机前、停机后、手术结束时、入 ICU后均没有显著改变 .6 0例患儿中有 16例术后拔管时间小于或等于 3h,其 ICU监护时间为 (4 0±12 ) h;另有 30例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在 3~ 18h之间 ,其 ICU监护时间 (6 9± 36 ) h明显延长 (与小于或等于 3h组比较 ,P<0 .0 5 ) ;其余 14例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大于 18h,其 ICU监护时间 (147± 90 ) h进一步延长 (与前两组比较 ,P<0 .0 1) .结论 小剂量芬太尼 -异氟醚复合麻醉可以应用于婴儿先心病矫治手术 ,能在围术期维持循环稳定 ,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有利于尽早拔管 ,并使缩短 ICU监护时间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拔T管后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是胆道术后少见并发症,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除外胆漏并发症之外,还有T管拔管困难的情况发生。将此二种胆道术后并发症称为T管拔管意外。20年间T管拔管意外发生率为3.80%。现对其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作一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心脏手术安全性的提高以及外科技术的日趋成熟,术后切口美观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我院自1997年4月~2000年8月采用右胸外侧及前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下修补心内畸形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7个月~16岁,平均5.42岁;体重7~49kg,平均17.6kg。心胸比例0.5~0.65,平均0.57。手术后诊断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19例,室间隔缺损(VSD)13例。合并畸形:左上腔静脉(LSVC)4例,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2例,右室流出…  相似文献   

20.
徐宗雪  朱胜  朱满如  李永刚  李煜  李有志  王鸿 《吉林医学》2012,33(25):5399-5400
目的:总结快通道麻醉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31例心脏直视手术全部使用快通道麻醉方法,采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七氟醚、万可松静吸复合麻醉。结果: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主复跳19例,电击复律12例,28例术后6 h内拔除气管插管,无二次插管。结论:快通道麻醉术中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是心脏直视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