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用激光拉曼光谱(LRS)研究了固体超强酸催化剂WO_3-ZrO_2中WO_3的形态及其随焙烧温度和WO_3含量的变化,并测定了催化剂的比表面、含量与WO_3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焙烧过程中H_2WO_4先分解成晶态WO_3,再在ZrO_2表面上发生单层分散,分散所需温度很高;的存在使表面相WO_3的W=O振动频率发生红移,LRS定量结果表明,用0.5mol/1硫酸处理纯ZrO(OH)_2,并经700℃焙烧得到的催化剂,WO_3的单层分散阈值为0.15gWO_3/gZrO_2(0.14gWO_3/100m ̄2)。催化剂在该组成时,样品比表面及含量最大,所对应的催化活性也最高。  相似文献   

2.
考查了不同温度下O_2对丙烷在不同SiO_2/Al_2O_3比的HZSM-5上芳构化的影响。结果表明,O_2的添加提高了丙烷转化率和芳烃选择性。讨论了不同SiO_2/Al_2O_3比与完全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结合临H_2对丙烷转化的影响,推测氧除与气相氢作用外,还与催化剂表面氢物种作用,促进了烷烃活化,加速了对应烯烃的生成。提出了O_2促进C_4-C_6等中间体转化;O_2参与反应后抑制了氢转移反应。讨论了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3.
流动指示剂法表征固体超强酸强度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表征固体超强酸强度的Hammett指示剂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流动吸附装置,增加了样品吸附的指示剂量,使变色更明显,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同时对指示剂的溶剂和用量以及样品活化温度等进行了试验,提出了合理的试验条件。用本法测量的SO_4/ZrO_2,WO_3/ZrO_2和MoO_3/ZrO_2样品酸强度规律,与它们的低温正戊烷异构化反应催化活性规律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新型C_9—C_(10)芳烃脱烷基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Al_2O_3经稀土氧化物预处理后,制得C_9─C(10)芳烃脱烷基制二甲苯、甲笨和苯的Cr_2O_3-RE/Al_2O_3催化剂。经高温处理的预制载体RE-Al_2O_3,稀土氧化物可调节r-Al_2O_3的酸性,同时促使Cr_2O_3晶粒均匀分布在r-Al_2O_3表面。Cr_2O_3/Al_2O_3催化剂相比,Cr_2O_3-RE/Al_2O_3催化剂对BTX(苯、甲苯和二甲苯)有较高的选择性及较好的抗积炭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技术研究Pd-Cu/Al_2O_3双金属及其单金属催化剂的还原特性以及热处理气氛和温度对Pd-Cu/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金属负载量的Pd/Al_2O_3和Cu/Al_2O_3催化剂的还原性能有明显的差异,Pd-Cu/Al_2O_3催化剂的TPR峰形和峰位与相应的单金属催化剂的TPR曲线亦有明显的差异,其还原峰位发生位移。同时还发现热处理气氛对Pd-Cu/Al_2O_3催化剂的还原性能有明显的影响。讨论了负载于Al_2O_3载体上的Pd-Cu双金属及其单金属催化剂在还原过程中金属与载体、金属与金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热处理条件对其还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Pt、Pd及其双金属催化剂表面氧性能与催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TPD-MS及CO氧化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Pt/Al_2O_3、pd/Al_2O_3及Pt-Pd/Al_2O_3催化剂上表面氧的脱出-恢复性能及催化活性。结果表明,Pt、Pd单金属催化剂上的表面氧随金属负载量增加,氧脱附峰面积增大,起脱温度降低,催化氧化活性提高。双金属催化剂上的表面氧性质与单金属催化剂的不同,两种金属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促进各自的氧化还原性能:随Pd/Pt比增加,脱附峰面积明显增大,催化活性也提高,催化活性与催化剂表面氧吸脱附性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评价了不同制备条件下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SrTiO_3和CaTiO_3组成变化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活性的影响,并用XRD、XPS和CO_2-TPD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结果表明,控制热分解法制备的SrTiO_3复合氧化物和少量Ca的掺杂有利于在低温(923K)下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而CaTiO_3体系则在高温(1073K)下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和活性。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SrTiO_3和CaTiO_3组成变化对不同温度下反应活性的影响和CO_2-TPD的脱附峰面积有很好的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丁二烯二聚体制取乙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Pt/Al_2O_3催化剂在丁二烯二聚体脱氢制乙苯反应的反应性能,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以及原料配比等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焙烧处理过的Pt/Al_2O_3催化剂对所研究的反应具有比较稳定和有效的催化作用,可使转化率保持在80%、乙苯的选择性保持在92%以上,反应温度和空速对反应影响较大,宜取355℃和0.6h ̄(-1)。  相似文献   

9.
FCC汽油临氢吸附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固定床吸附装置上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吸附脱硫实验,对比了三种吸附剂的脱硫效果,考察了吸附温度、空速、氢气流量对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吸附脱硫工艺条件为:吸附温度320 ℃,空速2.0 h-1,氢气流量60~140 mL/min。在此条件下,吸附剂的硫容量为4.02 mg/g。  相似文献   

10.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化学剂在孤东油砂上的吸附损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王宝瑜  曹绪龙 《油田化学》1994,11(4):336-339
用静态和动态吸附方法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各个化学剂在地层温度(68℃)下的吸附损耗。复合体系与单一体系相比,Na_2CO_3和OP-10的吸附量较小,而3530S的较大。在复合体系中,Na_2CO_3、OP-10、3530S的静吸附量分别为1.33、2.4、0.215mg/g油砂,动吸附量分别为0.67、0.24、0.055mg/g油砂。  相似文献   

11.
周广林  王晓胜 《石油化工》2013,42(3):286-291
考察了5A,ZSM-5,13X,NaY等不同类型分子筛的脱硫性能,并以NaY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以Cu2+,Zn2+,Ag+为活性组分的分子筛基液化石油气(LPG)精脱硫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吸附条件对吸附剂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Y吸附剂的脱硫性能最好,其适宜的制备条件为:以Cu(NO3)2为活性组分前体,吸附剂中Cu的负载量为9%(w)、浸渍温度60℃、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2 h。在吸附温度为常温、0.6MPa、液态空速1 h-1的条件下,CuY吸附剂可使LPG中的硫含量从198 mg/m3降至5 mg/m3以下。当LPG中的硫含量降至5 mg/m3时,CuY吸附剂的计算穿透硫容为1.23%(w)。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bmim]FeCl4离子液体催化氧化硫化氢的性能。结果表明,[bmim]FeCl4离子液体催化氧化硫化氢时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不过其氧化硫化氢时的实际硫容不仅小于理论硫容而且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这可能与[bmim]FeCl4离子液体的强酸性以及其作为介质和催化剂的双重功能密切相关,减弱[bmim]FeCl4离子液体的酸性可能是增加硫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脱除硫化氢的凹凸棒石基纳米氧化锌脱硫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沉淀法在凹凸棒石上负载纳米氧化锌,制得凹凸棒石基纳米氧化锌脱硫剂,用于高浓度硫化氢脱除。通过正交实验,以脱除高浓度硫化氢的硫容为目标,进行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以3%(质量分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为改性剂,用1%(质量分数)硝酸溶液酸化凹凸棒石,在温度30℃、pH值10~12下沉淀反应6 h,120℃干燥,250℃焙烧3 h,制得的改性凹凸棒基脱硫剂脱除高浓度硫化氢的最大硫容达到20.40%。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净化厂硫磺回收及尾气处理装置尾气中有机硫含量对SO_2减排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硫磺回收装置的燃烧炉、催化反应器及尾气处理装置的加氢水解反应器中均会生成有机硫。对此,可通过减少酸气中烃类含量、提高燃烧炉温度、选择合适催化剂类型以及保持较高的加氢水解反应温度等措施,有效降低有机硫的生成量。同时,对于过程中生成的有机硫,应优化催化剂组合方式,在各级反应器中叠加水解,并保持加氢水解单元的高效转化,将进入灼烧炉的有机硫含量降至最低,从而实现生产装置尾气排放达标。  相似文献   

15.
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综述了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的技术及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脱硫、化学吸附脱硫、络合吸附脱硫和选择性吸附脱硫等。物理吸附是极性吸附,吸附剂对硫化物的选择性差,难以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化学吸附能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但吸附温度和吸附剂再生温度较高;络合吸附和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操作条件温和、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能深度脱硫,可生产硫含量小于50μg/g的低硫车用燃料油,但目前吸附剂对含硫芳烃的选择性和容硫量还较低,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非水相催化氧化硫化氢体系的运行成本,将碱性的氢氧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OH)离子液体与价格较低的酸性三辛基甲基铵四氯铁酸盐([A336][FeCl_4])离子液体分别按照0.2∶1、0.5∶1、0.8∶1、1∶1和2∶1的比例混合,用所得到的混合离子液体进行硫化氢氧化吸收实验,系统研究了混合离子液体的水溶性、密度、红外光谱、黏度和酸性强度等性能,并对其硫容和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A336]FeCl_4季铵盐离子液体的酸性强度和价格均低于[bmim]Fe Cl4离子液体,可以降低离子液体非水相催化氧化硫化氢体系的成本;(2)混合离子液体不仅同时具有[bmim]OH和[A336][FeCl_4]的骨架结构,且其p H值、黏度和硫容均随[bmim]OH量的增加而增加;(3)混合离子液体明显弱于[A336][FeCl_4]离子液体的酸性强度,有利于硫化氢的吸收,其黏度随温度上升而剧烈下降的性质有利于中、高温脱硫。结论认为,当[bmim]OH/[A336][FeCl_4]的物质的量之比在0.5∶1~1∶1时,可以构建成本较低、酸性适中、黏度较低、硫容较高的中、高温脱硫体系。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含硫气井井筒硫析出、硫沉积预测难题,建立了高含硫气井井筒多相流动和传热数学模型,给出了多场耦合井筒硫析出、硫沉积判别准则和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高含硫气井从井底至井口硫溶解度逐渐减小,呈非线性变化规律;井筒中伴随有硫析出,析出位置及析出量主要受温度梯度、压力梯度和硫化氢质量浓度等影响;井筒中的硫沉积主要受气体携带能力和局部流场扰动的影响。温度、压力下降越大,硫析出越早;在同一流压下,产气量越高,硫析出越早,析出量越大。该研究模拟了气井生产动态,给出了高含硫气井中的硫析出、硫沉积、压力及温度分布规律,计算结果可用于指导现场进行开发方案调整、生产参数优化,为制定硫沉积预防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汪涛  梁斌 《天然气化工》2002,27(2):4-7,15
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CaO Fe2 O3 /γ Al2 O3 复合负载型SO2 脱硫剂 ,质量硫容为 7 7% ,再生率为 88%。引入Fe组分改变了脱硫剂活性物质与SO2 的反应途径 ,使得在SO2 脱除率、脱除速率、硫容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分步浸渍法制备 ,有利于提高脱硫剂SO2 的脱硫性能。所制备的脱硫剂最佳脱除SO2 温度为 6 0 0℃ ,再生温度为 5 5 0℃ ,在CH4再生条件下 ,再生产物为S。在一定工程条件下可与燃煤锅炉及特殊化工装置配合  相似文献   

19.
Desulfurization of FCC Gasoline Over Mordenite Modified with Al2O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rdenite modified with Al2O3 (Al2O3/mordenite) was synthesized and used for the desulfurization of FCC gasoline. The influences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the results were studied for the model solution composed of dibenzothiophene (DBT) and isooctane. Al2O3/mordenite exhibits higher sulfur capacity than other kinds of chemisorbents. The suitable composition of the chemisorbent is 30 wt% Al2O3 to 70 wt% mordenite. The optimal operating parameters are: temperature 160°C; velocity 3 h-1 (WHSV). Under the stated conditions, desulfuriza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FCC gasoline with sulfur content of 220.4 μg/g. The chemisorbent can maintain the sulfur content under 50 μg/g for 40 h and has good regeneration ability after desorption using benzene.  相似文献   

20.
EZ-2宽温氧化锌精脱硫剂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EZ-2宽温氧化锌精脱硫剂及其在保护甲烷化催化剂、天然气转化催化剂、丙烯聚合催化剂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该脱硫剂具有使用温度范围宽(30~400℃),脱硫精度高和硫容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