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经鼻内镜下不同路径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7例上颌窦囊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4例)。予以对照组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治疗,予以观察组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及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效果均显著,且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及自上颌窦自然开口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的疗效比较。方法 在鼻内窥镜下,对70例单纯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患者行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和自上颌窦自然开口摘除囊肿,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 35例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患者经术后随访1~3年,残留及复发4例,出现并发症6例。35例经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患者经术后随访1~3年,均无残留、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能有效减少手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保留上颌窦正常黏膜纤毛运动功能,最大程度的保护鼻腔、鼻窦正常生理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上颌窦囊肿的治疗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方法:对51例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58侧)上颌窦囊肿,其中鼻腔外侧壁切开下鼻道开窗35侧,15侧上颌窦自然开口,同时在窗口中、下鼻道边。结果: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平均12个月的随访,无复发,内镜定期回顾显示上颌窦口畅通无阻,鼻黏膜下平滑,对上颌窦腔黏膜恢复良好。结论: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上颌窦囊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的优点及方法。方法:在鼻内镜经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39倒,其中7例(7侧)上颌窦自然口狭窄或闭锁。术中予以扩大窦口,5例(6侧)经鼻内镜开放筛房,9例合并鼻中隔偏曲在术中同期予以手术矫正。结果:39例术后随访1—3年,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术,对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的因素,术中同期予以矫正,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降低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种不同入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疗效。方法:上颌窦囊肿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经上颌窦前壁径路行上颌窦囊肿摘除,治疗组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开窗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口联合径路行上颌窦囊肿摘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生,不过治疗组的好转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2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2组均无复发情况发生。结论: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开窗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口联合径路应用治疗上颌窦囊肿能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3种摘除上颌窦囊肿进路的选择.方法 本组上颌窦囊肿共40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腔情况、囊肿的大小及位置.其中12例伴鼻窦炎鼻息肉者,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行Me s s e r k l i ng术;21例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鼻内镜下经改良柯-陆进路行囊肿摘除术,另7例采用下鼻道开窗进路行囊肿摘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鼻窦C T冠状位扫描或鼻内镜检查,21例经改良柯-陆进路者术后无复发;12例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者,2例复发,1例术后窦口闭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例经下鼻道开窗进路者,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 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颌窦真菌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上颌窦真菌病行手术治疗,柯—陆氏手术和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复合下鼻道开窗术。结果18例均一次性治愈,术后2周~2个月症状消失。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结论上颌窦真菌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的关键是清除病灶,扩大窦口,确保鼻窦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径路手术摘除上颌窦囊肿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78例上颌窦囊肿患者,术前常规行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分别予"柯-陆"术式20例,鼻内镜下中鼻道自然口径路20例,下鼻道开窗径路15例,中下鼻道联合径路19例,鼻腔外侧壁切开径路4例,术后随访6个月~1年。结果所有患者的囊肿都经手术摘除,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摘除上颌窦囊肿简单迅速,个体化选择手术径路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应成为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雪松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61-161,164
目的探讨对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术进行改良,以尽量减少上颌窦正常黏膜功能的干扰与破坏。方法对29例(32侧)单纯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行改良下鼻道开窗术摘除囊肿,并行黏膜瓣复位。结果随访半年以上未见上颌窦囊肿复发症状,其中15例一年后复查CT未见复发。结论改良下鼻道开窗术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囊肿,而且能减少对上颌窦正常黏膜纤毛运动功能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联合进路治疗单纯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80例单纯性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经上颌窦前壁尖牙窝穿刺双径路治疗者40例,经上颌窦前壁及下鼻道开窗径路治疗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12个月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鼻窦CT复查无复发.结论:该术式视野清楚,操作方便,囊肿切除彻底,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胡煜  孙敬武 《安徽医学》2012,33(4):423-425
目的探讨在复杂上颌窦病变中应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彻底切除上颌窦病变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26例不同类型的复杂上颌窦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内翻乳头状瘤17例: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复发性上颌窦炎伴囊肿3例:复发性鼻息肉1例:上颌窦骨瘤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检查,内翻乳头状瘤行MR检查。手术先去除鼻腔和其他鼻窦病变,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再行泪前隐窝入路清除上颌窦病变,术后下鼻道开窗术。观察术中情况、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能良好显露上颌窦各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无鼻泪管损伤、无鼻甲萎缩、坏死及面部麻木等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内翻乳头状瘤有2例复发,1例术后3个月上颌窦口上方与眶底交界处复发,经局部切除后随访1年,另1例术后7个月筛窦局部复发并累及眶纸板,再次手术切除病灶及局部眶纸板,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所有病例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腔上皮化。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并发症少,术后观察方便,疗效满意,对于复杂的上颌窦病变,特别是良性病变,是一个值得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鼻内窥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0例行鼻内窥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息肉或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术后随访1年,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该方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防止复发,术后便于术腔清洁处理,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晋舒  宋鑫 《四川医学》2017,38(8):895-898
目的研究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手术彻底切除上颌窦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107例上颌窦内的息肉、囊肿、真菌、良性及恶性肿瘤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内翻乳头状瘤28例、上颌窦炎伴囊肿24例、复发性真菌20例、出血坏死性息肉17例、上颌窦骨瘤6例、上颌窦含牙囊肿5例、上颌窦鳞状细胞癌4例,上颌骨囊肿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手术先切除鼻腔和其他鼻窦病变,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再行泪前隐窝入路切除上颌窦病变,术后肿瘤患者行下鼻道开窗。结果全部患者均能良好显露上颌窦各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无面部麻木、溢泪、眼眶青紫、视物模糊、鼻腔干燥等并发症。非肿瘤患者随访3~6个月、肿瘤患者术后一直随访。内翻乳头状瘤有4例复发,3例术后1~2年上颌窦口附近复发,经局部切除后随访3~5年未再发,另1例术后6个月中鼻甲残端处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病灶及中鼻甲,随访3年,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腔上皮化。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前内下壁及窦腔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术后观察方便,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颌窦窦口直径、钩突角度、中鼻道宽度、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嵴高度、性别、年龄与上颌窦黏膜的关系。方法:收集有上颌后牙缺失的168例患者200侧上颌窦(男性82例,女性86例,年龄22~83岁)的CBCT影像资料。应用Invivo5 软件对上颌窦窦口直径、钩突角度、中鼻道宽度、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嵴高度、性别、年龄和上颌窦黏膜厚度进行观察、测量。用线性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窦口含气直径(r=-0.250,P=0.000)、性别(r=0.176,P= 0.013)、鼻中隔缺牙侧偏曲(r=-0.161,P= 0.023)、剩余牙槽嵴高度(r=-0.156,P= 0.028)与上颌窦黏膜厚度(MT)相关;钩突角度(r=0.039,P=0.585)、中鼻道宽度(r=-0.028,P=0.699)、年龄(r=-0.034,P=0.617)与上颌窦黏膜厚度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上颌窦窦口直径(t= -3.971,P=0.000)、剩余牙槽嵴高度(t=-2.544,P=0.019)、鼻中隔缺牙侧偏曲(t=-2.361,P=0.012)是影响上颌窦黏膜厚度的关键因素(均P<0.05),其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上颌窦窦口直径、鼻中隔缺牙侧偏曲、剩余牙槽骨高度。结论:上颌窦窦口毗邻结构影响上颌窦黏膜厚度,术前对窦口毗邻结果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保证手术预后良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麻宁  陈付华  郭欣 《四川医学》2011,32(5):717-718
目的探讨保留鼻中隔粘膜瓣切除鼻中隔粘膜结节微创手术的优点。方法通过对31例鼻中隔偏曲同时合并鼻中隔粘膜结节,其中11例伴有前组鼻窦炎的患者,在行鼻中隔成形术、鼻窦开放术的同时行鼻中隔结节粘膜下剥离,美敦力动力系统吸切粘膜下组织,保护粘膜结节表面的正常粘膜,保证中隔粘膜的完整性,避免中隔粘膜表面创面出现。结果 31例患者术后7d中隔粘膜面见手术切痕,粘膜结节消失,中隔粘膜表面平整,中鼻甲、中鼻道暴露。随访6~12个月鼻中隔与中甲及鼻腔外侧壁无粘连,鼻中隔粘膜结节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粘膜瓣的微创手术治疗鼻中隔粘膜结节的方法,能有效防止鼻腔术后粘连,促进鼻窦术后的引流与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的微创方法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6年4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手术治疗的43例牙源性上颌窦病变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组.A组(22例),B组(21例).A组采用内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治疗;B组采用传统的开放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面部肿胀的消退时间、面部麻木情况及住院费用等各项指标.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内镜辅助组与传统开放组比较,手术时间短(P<0.05),出血量少(P<0.05),术后面部的肿胀消退时间短(P<0.05),面部麻木的发生率低(P<0.05);住院费用低(P<0.05).结论 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病变较传统开放手术,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费用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微波在内窥镜上颌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在内窥镜鼻窦手术(ESS)中,应用微波热凝技术清除上颌窦腔各壁增生肥厚粘膜、囊肿、息肉等不可逆炎性粘膜病变和良性肿瘤,随访观察163例202侧。发现采用微波热凝术经扩大自然开口能顺利地清除上颌窦腔内、底壁及后外侧壁等部位的病变,避免了病变组织的残留和经唇龈沟径路手术的创伤,提高了ESS的疗效。结果表明微波热凝术是在内窥镜下经扩大后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彻底、有效地清理窦腔各壁病变、防止扩大手术和再次手术的合理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探讨单纯经中鼻道开窗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n=80)采用单纯经中鼻道开窗治疗,对照组(n=80)上颌窦根治术(柯-陆氏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62例、好转18例,术后未见相关并发症;对照组治愈44例、好转30例、窦腔闭塞6例,术后鼻出血2例;2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有差异(P〈0.01或者P〈0.05)。结论借助于鼻内窥镜,单纯经中鼻道开窗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可以彻底清除病变,建议f艋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FR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FR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生命质量[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48/49),高于对照组的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鼻塞、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Lund-kennedy、SNOT-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FRS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鼻黏膜形态,提高其生命质量,效果优于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上颌窦窦口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子喉镜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疗效。方法:对26例确诊为上颌窦囊肿的住院患者,经鼻内镜行上颌窦自然口球囊扩张后,应用电子喉镜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插入上颌窦,应用活检钳摘除上颌窦囊肿;术后随访6~12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6例上颌窦囊肿均被成功摘除,术后未出现鼻腔出血、鼻腔粘连、鼻泪管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囊肿复发,再次经上颌窦自然口插入电子喉镜摘除后痊愈。结论: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子喉镜治疗上颌窦囊肿,手术保留了上颌窦完整解剖生理结构,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手术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