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针灸"肩三针"联合放射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RESWT)治疗冈上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冈上肌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肩三针"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肩三针"联合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3周测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外展肌力及肩关节功能等指标。结果:64例患者完成试验,无脱落。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外展肌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3周VAS评分明显降低,外展肌力和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温针灸"肩三针"可有效减轻冈上肌腱炎患者局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温针灸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效更为稳定、确切。  相似文献   

2.
战永亮 《中外医疗》2014,(36):161-162
目的探讨温针灸肩三针与传统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收集该院针灸科2013年2月—2014年8月共计100例肩周炎患者的相关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温针灸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接受温针灸肩三针与传统肩三针。治疗结束时,评价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疼痛、肩关节功能。结果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14±1.48分、54.7±19.7分)、(5.28±1.91分、56.2±2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1、0.056,P〉0.05);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2%、2.54±0.53分、86.3±23.6分)、(84%、3.01±0.93分、78.3±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6.8、7.3、8.2,P〈0.05)。结论研究者认为温针灸肩三针较传统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疗效更好,能尽早减轻患者的痛苦,更能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温针灸配合拔罐疗法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温针灸配合拔罐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采用常规的针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一疗程后,治疗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拔罐疗法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具有较好疗效,可缓解疼痛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确切,与电针治疗相比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行关节松动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肩周炎疼痛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肩三针"恢刺法配合牵张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门诊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肩三针(肩前、肩髃、肩髎)恢刺法并配合牵张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推拿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0次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提高Neer量表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运动范围评分和总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肩三针"恢刺法配合牵张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肩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常规针灸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全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行全镜下腱固定术后患者64例,随机分成温针灸组和常规组,各3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温针灸组采用常规康复配合温针灸方案,以肩前残留痛(Speed试验阳性率)、疼痛视觉评分VAS、CSM肩关节评分为标准,分别在治疗前、康复12周后的术肩活动功能及疼痛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在康复后的视觉疼痛评分VAS,CSM肩关节功能,Speed试验阳性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康复后,组间比较显示,温针灸组各项总分明显要高,但在CSM评分中前屈,外展功能项目,两组差异性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项目,温针灸组优于常规组(P<0.05);在VAS疼痛评分、肩前残留痛(Speed试验阳性率:温针灸组为40.6%、常规组:65.6%。)两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常规康复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患者的术后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缓解术后残留痛,为临床腱固定术后康复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模式,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刘新灵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235-2236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叶县中医院收治的94例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中医针灸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针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比较两组短期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62%(44/47)]高于对照组[78.72%(3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中医针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疼痛患者,能提高短期治疗效果,降低疼痛感,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9.
唐铭含  宋浩  魏治中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0):1745-1748
目的 探讨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肩周炎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采用VAS视觉疼痛评分法、Mell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关节活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并评价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治疗效果,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2组治疗前患者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血清CGRP、S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功能评分、血清CGRP、SP水平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温针灸能够抑制疼痛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以此来缓解肩周炎患者疼痛症状,恢复肩关节功能,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针刀治疗肩周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肩关节疼痛、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江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肩周炎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0)和治疗组(n=90),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微针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疼痛评定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法评分均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均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周炎患者采用微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较高,可有效降低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手法分离粘连术联合体位训练对冻结肩患者治疗效果,以期为冻结肩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7年9月在永康市中医院诊治的冻结肩住院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手法分离粘连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体位训练(包括医生介入训练、患者独立或在家属协助下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肩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力、关节局部形态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关节功能总分为(84.62±9.56)分,对照组肩关节功能总分为(71.42±8.37)分,观察组肩关节功能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手法分离粘连术联合体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且能较大程度的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声波疗法对综合疗法治疗冻结肩的增效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3~9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冻结肩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关节松动术、针刺疗法和康复功能锻炼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超声波疗法.两组患者治疗1次/d,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ld,5个疗程后采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的McGill疼痛量表评分进行组内和/或组间比较.结果 ①治疗组:治愈23例,显效6例,有效1例;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9例,有效5例,即两组关节活动度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分值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RI和PPI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RI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和PPI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RI、VAS和PPI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关节松动术、针刺疗法和康复功能锻炼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超声波疗法治疗冻结肩,对治疗效果有增效作用,具体表现在患者肩关节疼痛和活动范围得到更为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骨折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3例肱骨外髁颈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群刺加运动组(37例)、恢刺加运动组(30例)和运动疗法组(26例).温针群刺加运动组与恢刺加运动组取患肩部僵硬软组织进行取穴, 配穴取曲池、合谷、阳陵泉, 予以针刺治疗, 取针后被动活动肩关节。运动疗法组先被动活动肩关节后再行主动运动训练。治疗50 d后统计疗效。 [结果] 治疗前比较, 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的视觉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针群刺加运动组与恢刺加运动组分别与运动组比较, 肩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刺疗法对骨折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疗效显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位一体牵伸技术联合Mulligan关节松动术对原发性冻结肩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Mulligan关节松动术治疗,治疗组行三位一体牵伸联合Mulligan关节松动术治疗,持续4周。比较两组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肩关节功能评分(以下简称JO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46例,对照组47例完成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78.72%)(P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ROM(外展、后伸、内旋、前屈、外旋)、JOA评分(疼痛、功能、活动度、X线评定、关节稳定性、总分)、VAS评分和ADL评分的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 <0.05);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未发生皮下出血、肌肉拉伤、关节脱位等不良事件。结论 三位一体牵伸技术联合Mulligan关节松动术治疗原发性冻结肩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活动能力,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92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每组96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躯干控制能力(PA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平衡能力(BBS评分)、步行能力(Holden评分)、生活质量(SF-36健康问卷)及治疗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2组PASS评分、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BS评分、Holden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精神健康等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I、PI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Vm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73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3),观察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39/4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79%(26/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56±0.13)、(4.30±0.28),均低于治疗前的(8.01±1.87)、(7.99±1.8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为(2.56±0.13)分低于对照组的(4.30±0.2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中医特色护理模式对肩凝症患者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10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76例肩凝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外用氟比洛芬贴,同时指导患者按照八段锦进行治疗后的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循证理论的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肩凝症患者疼痛均较治疗前减轻,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UCLA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CL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35/36),显著高于对照的83.78%(31/37)(P<0.05)。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