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地区现存活的HIV感染者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随访管理(随访下沉)现状及相关因素,为推动艾滋病随访下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现场为江西省新建县、玉山县和贵溪市(目前仅在辖区内6个乡镇开展随访下沉工作)。调查对象纳入标准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检测发现并确证为HIV感染者,年龄≥ 18岁,首次流调后随访管理≥ 1次,现存活。收集调查对象人口学信息、HIV感染情况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IV感染者随访下沉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调查373例HIV感染者,年龄(53.06±16.15)岁;男性占70.0%(261/373);文盲及小学占54.7%(204/373)。HIV感染者的随访下沉率为55.8%(208/373),异性性传播的HIV感染者随访下沉率为58.5%(190/3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务农者比非务农者(OR=7.36,95% CI:2.52~21.45)、家人支持随访下沉者比家人不支持者或无家人者(OR=16.01,95% CI:2.25~49.73)、不担心随访下沉遭受歧视者比担心者(OR=12.97,95% CI:4.75~35.42)、信任基层随访人员者比不信任者(OR=5.07,95% CI:2.19~11.76)、有艾滋病临床症状者比无症状者(OR=10.58,95% CI:2.25~49.73),更容易接受随访下沉。结论 江西省农村地区现存活的HIV感染者随访下沉率较高。在这些地区开展随访下沉工作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是否务农、家人是否支持随访下沉、是否担心随访下沉遭受歧视、是否信任基层随访人员、是否有艾滋病临床症状是影响HIV感染者随访下沉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归纳卫生系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策略.方法:对30个省份的184个省市县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五年以上的领导或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艾滋病防治各领域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思路.结果:根据调查对象的打分和专家论证,确定了主要问题,包括:疾控机构人力存在不足、相关机构参与程度不够、艾滋病病人手术难、检测力度不够、艾滋病病人随访困难、医疗保障有缺陷等.结论:在分析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清晰界定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防艾工作职责、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健全艾滋病病人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艾滋病医疗保障政策、改革抗病毒治疗药品的管理体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江西省省级财政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家庭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免费救治,包括检测体检、医疗救治、随访管理等服务,以破解当前该省艾滋病检测率低、病人发现晚、病死率高等难题。强化协调配合,促进救治政策落实——艾滋病救治工作涉及行政协调、医疗救治、疾控管理、基层随访等多个环节,江西省确定此项工作由省防艾办牵头,省卫生计生委、财政等部门负责研究协调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各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西南宁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基层卫生机构”)艾滋病防控(以下简称“艾防”)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优化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利用问卷调查收集广西南宁市所有基层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控服务状况,通过定性访谈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软件对定量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运用主题分析法对定性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南宁市基层卫生机构参与了艾滋病防控的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筛查检测、随访管理和转介治疗等的基层艾滋病综合防控服务,并已将艾防服务融入到本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疫规划、其他传染病防控、基层医疗服务等的多样化服务中。但还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质量偏低,防控人员数量不足,防控人员服务能力有限,投入的经费缺乏评估机制等问题。结论 南宁市需要进一步强化基层艾滋病防控工作的保障措施,加快人才培养,改善艾防人员工资与福利待遇策略,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省凉山州是全国艾滋病疫情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业务能力,不久前,凉山州冕宁县召开了"艾滋病防治业务能力培训会"。全县38个乡镇卫生院分管领导、艾滋病防治责任医生共计一百多人参加了培训。培训会通报了2012年艾滋病疫情,安排部署了2013年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对艾滋病疫情报告及病例管理要求、感染者的下沉管理、艾滋病检测咨询(PITC)、信息数据的填写与上报,以及美沙酮延伸  相似文献   

6.
低流行区HIV/AIDS生存及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玲  梅振华  安红波  刘意 《职业与健康》2007,23(16):1419-1421
目的探索当前的艾滋病救治政策及措施在低流行区实施的可行性。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艾滋病低流行区的270名HIV/AIDS的生存状况及有关艾滋病防治、救助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6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HIV/AIDS人员的就业率97.74%,其子女辍学率为21.69%;均不同程度地接受过艾滋病医疗服务项目,67.94%的人对此表示满意;28.63%因"丧失劳动力"、"社会压力"及其他原因停止了工作或学习,72.90%感觉生活困难,62.98%对政府目前的救助工作表示"满意",91.60%"怕受社会歧视与排斥",88.93%"担心身份暴露",57.63%有"恐惧感"等,48.09%"担心子女的入学及就业问题";要求"保密"的人数占95.42%,有84.35%希望得到"经济支持"。结论在艾滋病低流行区寻求新的可持续筹资渠道迫在眉睫。建议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应采取资助HIV/AIDS人员缴纳全部或部分资金的方式,使HIV/AIDS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建立由艾滋病专项基金支持的覆盖艾滋病的医疗救助制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为HIV/AIDS人员提供和谐、无歧视的社会环境;积极探索多部门合作机制在艾滋病救助体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民政、公安、教育、宣传、科技等部门的资源优势,构建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与家庭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江西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防治工作的现状,分析其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优势和作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和重点人物访谈两种方式,收集和整理了江西省范围内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52个社会组织的基本资料.结果 江西省目前尚无暗娼及吸毒人群服务组织;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昌、上饶等艾滋病情况较为严重或者受社会关注比较多的地区;专职人员较少,经费来源单一,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以购买服务为主;存在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平台、筹资能力欠缺等突出问题.结论 结合不同组织类型,针对性地积极引导、重点扶持,在加强其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构建统一管理机制,保持江西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柳州市HIV单阳家庭配偶阳转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6月在柳州市区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招募单阳家庭人群并建立队列,每半年随访一次,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配偶静脉血进行HIV检测。分析不同随访次数下的单阳家庭队列保持情况以及患者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最近半年性行为、配偶告知及抗病毒治疗等情况。结果共招募570个单阳家庭,其中未随访和完成随访1、2、3次者分别有337、93、69、71个家庭。不同随访频次组在患者性别、民族、文化程度、是否养育子女、个人月收入和目前感染病程状态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随访频次增加,患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呈上升趋势(P=0.005)。95.8%的未随访组患者和100.0%烦人随访组患者完成配偶告知。70%以上单阳家庭最近半年发生过配偶/固定性伴性行为,不同随访频次组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受随访频次高者安全套使用频率较高。完成3次随访组患者抗病毒药物漏服率最低,未随访组最高,不同随访频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过程未发现患者配偶HIV阳转。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单阳家庭人群艾滋病知识宣传,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频率,进行配偶告知,降低艾滋病在配偶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西省基层艾滋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卫生行政部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收集江西省2个县艾滋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的情况,通过个人访谈收集相关资料。使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0.0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调查202人,县级128人,乡镇74人,平均年龄39.63岁,一年参加培训的平均时间为(76.78±135.91)min。学历以本科为主(占35.64%),职称以初级为主(占38.12%),专业以临床为主(占37.13%)。县乡两级学历、职称、专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 h的占39.11%,专职人员更倾向于加班(P0.001)。[结论]江西省基层艾滋病防治机构人员能力和数量不能完全满足防艾工作的需要,建议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并加强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10.
基层人员艾滋病防治政策执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基层艾滋病防治政策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防治工作提出相关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基层艾滋病防治相关领导及艾滋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基层领导及防治艾滋病专业技术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和信念(KABP)不清晰;目前实行的“政府主导、多部门分工协作,层层落实责任”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但多数领导(64.6%)及专业技术人员(73.3%)认为目前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督导考评办法,致使此工作机制下多部门协调不够或合作较差;基层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及工作条件欠佳,艾滋病防治经费有待落实;各项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执行情况有待进一步督导和改善。结论基层艾滋病防治应该坚持现行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健全有效的防治工作督导考评方案,加强各项艾滋病防治政策和措施在基层具体防治工作中的落实,加强基层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及工作条件改善。  相似文献   

11.
Much needless anxiety and misinformation about AIDS exists today. Many people are concerned that they can "catch" AIDS in the workplace through casual contact with co-workers. AIDS is hard to get. It is not spread by nonsexual, person-to-person contact among workers, clients, and consumers in offices, schools, factories, or other workplaces. Managers of corporations should institute AIDS policies, addressing discrimination, confidentiality, infection control, and education, before the first cases of the disease emerge in the organization. It is predicted that about 90 percent of HIV-positive individuals are presently in the labor force; every American employer will have to come in contact with HIV/AIDS-infected employees in the near future. Any attempt to communicate positive messages--and reduce fear and confusion--leads to a more productive work environment, less discrimination, and more sensitivity regarding AIDS issues.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静安区首例艾滋病感染者发现于1995年5月8日。近年来,随着感染者人数的不断增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增加。在目前艾滋病疫苗尚未问世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成为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将正确全面的信息或知识传递给各类目标人群,而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作为艾滋病的唯一传染源,其健康教育工作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The testing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remains a political factor. Questions are being raised as to an individual's right to privacy and the public's concern for safety. Despite the controversy, the law protects contagious disease sufferers from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long with AIDS testing, drug testing remains a controversial issue. Mandatory drug testing remains in bo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Legislative activity in California continues to be present.  相似文献   

18.
Individual behaviour change interventions and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to HIV prevention can only be effective over time if the broader soc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health-related decisions are made facilitate their uptake. People need to be not only willing but also able to take up and maintain preventive behaviours, seek testing, treatment and care for HIV. This paper presents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ocial Drivers Working Group of the aids2031 initiative, which focus on how to ensure that efforts to address the root causes of HIV vulnerability are integrated into AIDS respons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Specific guidance is given on how to operationalise a structur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