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型避雷针上的引雷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北京爱劳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半导体消雷器制作了高阻避雷针的样品,利用火箭引雷的方法,人工将雷电引到高阻避协针的顶部进行试验,当电阻表面没有闪络时,测到了和限流作用相应的放电电流。  相似文献   

2.
通过火箭引雷试验记录了避雷针和半导体消雷器两种防雷装置在雷电下接闪 (包括回击 )的图像、地面场强、回击次数及最大雷电流幅值数据 ,试验及分析表明 :避雷针对雷电闪络的通道有吸引作用但其保护角 <4 8°;消雷器的半导体长针在接闪过程中可自动并联放电和沿面闪络。  相似文献   

3.
半导体消雷器消雷效果展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略总结了半导体消雷器在荆门石油化工总厂运行10年的经验,并通过3次强雷暴活动揭示了消雷器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消雷器究竟是引雷还是消雷,是近年来一直争论的问题,对于消雷器能否在输电线路上起到好的消雷作用,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两点:一是消雷器能否消雷或减少雷击塔顶;二是装在孤立的杆塔顶上能否有效地保护相邻段落导线免遭雷击。  相似文献   

5.
消雷器与避雷针防雷特性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应洪正 《电网技术》1996,20(8):20-25
  相似文献   

6.
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安装消雷器的运行情况,简述了目前在消雷机理方面的几种论点,指出设计消雷器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电离电流,提出了五种消雷器结构。作者用本局已安装的七百多套消雷器的运行情况说明,消雷器是一种简单、经济、易行和较为可靠的新型防雷技术,并推荐采用单阵列型,不完全倒伞型和古塔型三种结构形式及其安装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避雷针,导体消雷器半导体消雷器避雷防雷机理及效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接地电阻按避雷针要求的导体消雷器,权且作为改进型避雷针试用,对半导体消雷器要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8.
岳健民 《电网技术》1997,21(8):29-30
本文对《中国电力》1997年第5期上刊登的日本掘井宪尔等人撰写的文章《新避雷针上的引雷试验》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也谈避雷、引雷与消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肖如泉  盛新富 《高电压技术》1998,24(1):47-48,50
论述避雷线的作用和对消雷器研究的看法并提出了对消雷器讨论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11.
模拟试验表明:目前大量使用的接闪器为一根针的避雷针,其引雷效果并非最佳。当接闪器的针数达到一定值时,其引雷效果明显改善。当伞状导体消雷器针数处于某一值时,其电晕电流最大,当然其消雷效果也应最好。这样就把有良好接地性能的伞状导体消雷器与避雷针统一了起来,同时达到了最佳消雷器和最佳避雷针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对目前雷电、雷电危害防护及“消雷器”研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看法,对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华中网局大楼半导体消雷器效果显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给出了华中电业管理局半导体消雷器雷电观测站自动测量的18次雷击的28个雷电值。数据表明,半导体消雷器可将雷电消减到4.38%。  相似文献   

14.
人工引发闪电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波形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5年夏季在山东引雷实验中获得的一次传统人工引发闪电1μs时间分辨率的电流资料进行了分析。整个电流持续时间约1120ms,包含10次回击过程,时间间隔为18~210ms,平均为87ms;回击电流峰值的几何平均值为11.9kA,变化范围为6.6~21.0kA。通过人工引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的对比分析,发现传统人工引发闪电的回击电流峰值(10~17kA)与自然闪电的继后回击(12~18kA)基本一致;空中人工引发闪电的首次回击(也有作者称为"小回击过程")电流峰值(24~37kA)略小于自然闪电的首次回击(30~45kA);不同地区下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峰值存在最大约50%的差异;上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峰值(8~10kA)小于其他类型的回击。  相似文献   

15.
对分叉避雷针与单针的引雷效果和保护范围进行简单的分析对比,由此来说明避雷针分叉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避雷针的防雷机理。从被保护对象的安全性和防雷效率两方面讨论了避雷针的适用范围。最后,针对实际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现状,介绍了如何从避雷针选型、抗风设计和基础可靠性3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避雷针自身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35 kV输电线路已成为雷害的重灾区。输电线路应用避雷针防雷符合传统防雷理论,但对35 kV架空输电线路而言有其局限性。根据雷电活动对35 kV线路的危害进行分析,结合一处实际运行的避雷针,初步探讨了避雷针在35 kV架空输电线路上的防雷应用利弊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区雷暴活动频繁,1994年一次雷击死伤数人,因此,对在主体工程施工区,油库,炸药库,微波通讯站等处的防雷进行了初探,选定了最有效的防直击雷装置(半导全消雷器)。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避雷针的引雷原理。指出避雷针良好的避雷效果除了与其自身的性能有关,还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高层建筑物高度、接地电阻等有关。计算结果表明,雷电流在避雷针处泄放,可对保护范围内保护对象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了在避雷针附近其他物体发生闪络。  相似文献   

20.
徐燕飞 《广东电力》2010,23(5):12-15,37
针对国内防雷产品市场上销售的各式各样的提前放电(early streamer emission,ESE)避雷针存在的问题,从避雷针防雷原理、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理论依据和实践检验等方面对ESE避雷针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SE避雷针并没有保护半径大、优先引雷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