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即为腹股沟斜疝,其病因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锁并于腹腔相通,即成为先天性疝囊,腹内脏器或组织甚易从残留的腹膜鞘状突,经腹股沟管突出外环形成斜疝。此外,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管掩闭机制缺陷,亦是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原因之一。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在基层医院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最为常见的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36例小儿鞘膜积液及24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应用经外环小横切口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及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0例患儿全部治愈,无一例复发,术后无手术瘢痕.结论 经外环小横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及小儿腹股沟斜疝,切口小、损伤小、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受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损伤,且宜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应及早手术。笔者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5例,效果良好。现予以报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患者2年随访复发5例.讨论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效果好,手术方便,恢复快,对身体影响小,值得推广施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外科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鞘突)高位结扎术106例.结果106例患儿手术顺利,手术操作时间平均22min,术中出血少,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天,1例术后4个月复发,无切口感染、出血、阴囊积液及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鞘突)高位结扎术适合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尤其是2岁以下患者.  相似文献   

6.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由于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的增高,使未闭的鞘状突扩张形成,如不治疗,疝囊会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年龄越小,嵌顿的机会越大,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1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继东 《中国医刊》2003,38(10):31-33
腹股沟斜疝为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诊断治疗原则与成人有很大不同 ,手术方法与操作技术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治疗及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胚胎早期 ,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突起 ,形成腹膜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包裹大部分睾丸并在睾丸引带的牵引下随睾丸下降 ,最终到达阴囊底。小儿出生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如此过程发生障碍 ,鞘状突管将保持开放状态 ,一旦有腹腔脏器进入 ,就形成了腹股沟斜疝。本症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尤以婴幼儿期多发。男孩右侧睾丸下降较晚 ,故右侧多于左侧 ,少数为双侧。女孩鞘状突未…  相似文献   

8.
小儿腹股沟斜疝,简称小儿斜疝,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胎儿时期,腹膜鞘突随睾丸下降时未及时闭合而成残留腔隙,出生后由于哭闹、咳嗽、便秘等原因导致腹压增高,使腹腔内肠管或其他脏器经内环、腹股沟管出外环而发病,形成小儿斜疝。  相似文献   

9.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其发生是与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或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有关。如延误治疗,可使疝囊逐渐增大,腹股沟管缺损加重,且有发生嵌顿的可能,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应尽早手术。笔者自2000年8月-2007年7月采用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34例,疗效好,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先天性疾病,多为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一般无局部肌力薄弱改变,故通常不需做疝修补术。常用方法有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腹壁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腔疝囊高位离断术三种。我科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改进的经腹壁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5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儿腹股沟疝经腹腔修补术50例陈涛,王志刚,宿晓丽(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包头市昆区医院)我院自1986-1993年,经腹高位结扎,13岁小儿腹股沟斜疝5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6例,效果满意,无复发。我们认为腹股沟斜疝为鞘状突未闭所致,不是由于腹...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200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下腹腹横纹处小横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32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经腹股沟皮纹小切口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意义,我院于2003年1月~2006年1月,对71例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斜疝患者经腹股沟皮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术后综合评价满意,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鞘状突未闭是小儿腹股沟斜疝和睾丸鞘膜积液共同的病理所在, 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达1%~3%.可继发和并发嵌顿、肠坏死、睾丸萎缩、不育等多种病变.[1]2010年9月~2011年1月我院小儿外科采用经脐两孔腹腔镜鞘状突口腹膜外缝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118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农村极为多见,病因是腹膜鞘状突未闭。因常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病人生命安全。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由于小儿腹股沟部解剖手术方法与成人不同,通常不修补内环和腹股沟管壁而只强调疝囊高位结扎术。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小儿腹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经腹股沟皮纹小切口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意义,我院于2003年1月 ̄2006年1月,对71例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斜疝患者经腹股沟皮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术后综合评价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当小儿啼哭、排便等引起腹内增高时,腹腔内的肠管、大网膜等可进入鞘状突形成疝。有疝由于疝环较小,疝内容物不能回纳腹腔而形成嵌顿疝,对嵌顿疝,如试行手法复位无法还纳需行急诊手术治疗。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脐缘双通道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5月脐缘双通道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12例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诊断右侧腹股沟斜疝81例,左侧23例,双侧8例。经脐左右缘皮肤皱褶处双通道行腹腔内缝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探查并处理对侧,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操作下完成,无中转开放。术中探查见右侧患病对侧鞘状突未闭31例,左侧患病对侧鞘状突未闭11例。手术时间:右侧平均22.7 min,左侧平均30.4 min,双侧平均43.2 min。术后恢复顺利,第2日即可下床活动,无明显疼痛感。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病例,无脐疝发生,无睾丸萎缩,瘢痕几乎不可见。结论脐缘双通道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确切,瘢痕更隐蔽,对脐环及腹股沟管结构创伤小,恢复快,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小儿腹股沟斜疝不同,成人腹股沟斜疝是在腹膜鞘状突已经完全闭塞以后,因内环部薄弱而形成斜疝,疝囊进入腹股沟管是通过其后壁上的薄弱点而不是在精索之内,是后天获得性疝,故亦称后天性腹股沟斜疝.该疝是最常见的一种疝,统计结果表明,约占各种疝的80%,占腹股沟疝的90%;男性患者斜疝的发病率远较女性多,约占90%,且右侧斜疝发生为60%,高于左侧(约25%),两侧同时发病率为15%.  相似文献   

20.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儿童的腹股沟斜疝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引起,所以传统手术方法是将鞘状突形成的疝囊高位结扎既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我院对传统的斜切口做一改进,均采取小切口(1cm)手术,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或疝囊内荷包缝合高位结扎,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手术方法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