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毒中药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毒性中药是指中药的偏性 ;狭义的毒性中药是指进入人体后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 ,破坏或扰乱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药。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 :“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中医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偏性”所致。从这点意义上来说凡药皆可以引起不良反应 ,只是程度与出现的几率不同。有毒中药有其毒性的一面 ,又有其治疗作用一面。用药不当可发生…  相似文献   

2.
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人们往往只想起西药,许多人对中药所致不良反应有所忽视,甚至认为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其实,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就指明了某些中药有毒性。中药是天然药物,大部分毒副作用较小,但也有少部分毒副作用较大,但总的来说,中药比西药毒性要小。中药不良反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不但用中药治病,而且越来越多的用于预防和保健。但中药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屡有报道,在整个药物不良反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达39.48%.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探讨预防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120份合格的中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与合理使用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变态反应、呼吸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其中变态反应、呼吸系统反应主要涉及重度反应,循环系统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主要涉及轻度反应。结论只有加强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科学研究,科学监测与预警中药注射液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降低其导致的不良反应,从而保障相关患者的用药合理与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药不良反应包括毒副反应和过敏反应。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其所录的365种药物,按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125种,属“多毒”,用之不当易引起毒副反应,充分说明当时就注意到中药的毒性。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已达500篇,并且有逐年增多趋势[1],涉及上百种单味药,几十种复方。对此,医务人员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及时纠正“中药药性平和,无不良反应”的看法。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自1993年10月~1999年10月,笔者在我院中医门诊观察并统计82例因中药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方法:对过去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从药材因素,药物使用不当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原因诸多。结论:健全监督机制,规范使用药物,普及安全用药知识等应对方法,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金晓弟 《药物与人》1998,11(5):26-26
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过程中使用中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来自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等,因其自然天成而倍受人们的欢迎,但它终究是药。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中药对人体也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要避免和预防中药的不良反应,就应该根据中医、中药的理论依据来合理使用中药。首先,要尊重传统规定,合理使用中药。中药药理中的“十八反”、“十九畏”,就是对中药使用的规定。反就是相反,是两种中药合用可以产生剧烈的副作用,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畏就是相畏,是两种中药合用,一种药物抑制另一种药物,以减低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处方  相似文献   

8.
中药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中药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的原因和对策。现就中药的常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提倡科学客观地对待中药不良反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更了解中药,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尽可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中药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药物的不良反应(ADR)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时由药物本身或药物互相作用引起的有害或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中,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由于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影响中药饮片质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实施有效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本次研究通过对中药药房饮片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再针对规范化管理进行研究,为提高中药药房饮片管理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可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及生理功能紊乱,并表现出临床症状及体征。因此它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成瘾性和致基因突变、致畸、致癌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病区药房不是临床科室,在预防医院感染存在薄弱环节,却与临床科室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加强病区药房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作为医院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之一,中药房的管理水平将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以及一个医院对病人的责任心,如果药物管理穿线失误,将直接对病患产生不可挽回的伤害,甚至会威胁病患的生命安全。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医院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医院药房的中药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搜集医院中药管理的资料,从而进一步分析出现在中药房管理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对中药有更好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制剂由丸、散、丹、膏发展至胶囊、片剂以及针剂,这些均是中药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解除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病痛甚至挽救其性命,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其中,中药注射剂是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药技术的一大创新性结合,中药注射剂是通过血管直接给药,提高了中药对人体的药物有效供给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物的功效[2]。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中药注射剂出现了一些过敏样反应,有的甚至发生毒害事件甚至死亡等,这些不良反应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37例中药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无性别差异,≥60岁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为43.24%;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75.68%;以皮肤和附件损害较为多见为41.18%。结论对中药不良反应加强认识,促进合理用药,可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住院药房管理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院药房是医院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是直接面向患者和面向社会的窗口。如何抓好住院药房的管理工作,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我院的经验是注重以下几方面:1 注重药品质量管理1.1 认真验收领回的药品 住院病人的用药特点是短、频、快。根据其特点,我们在领药工作中力求一个“勤”字。所领药品对照领药本,认真查对。1.1.1 查药品品名、规格、数量及金额是否相符。1.1.2 整箱包装打开检查,查包装质量、外观质量、澄明度等,发现破损或短缺,及时调换或报损。1.1.3 查药品产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等,严禁伪劣药品  相似文献   

17.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甲”综合医院,拥有床位650张。麻醉药品日消耗量仅住院药房使用的杜冷丁(0.1/支)一个品种就高达40~50支。为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管理法规,保证本院患者、危重病人医疗需要,防止麻醉药品流向社会、危害社会,多年来我们依照《麻醉药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结合本院的具体实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并得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郑彩云 《中国保健》2010,(3):99-100
本文通过分析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一些环节,提出临床药师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及所应该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中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发生不良反应,本文从中药的用量、加工炮制、来源品种、煎服方法、注射剂的使用、中西药复方的使用以及辨证等几个方面对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中药的临床应用以及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伍沁苗 《中国卫生产业》2014,(4):185-185,187
目的针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提高临床医生用药的安全。方法通过抽取我院2010-2012年中5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病例,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结果5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常见于胃肠道占32%、皮肤黏膜病变占26%、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占20%。3种系统损害占78%,较其他器官损害明显为多(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药证不符因素为引起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其次为不良反患者体质的原因、护士输液操作不规范等等。结论通过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析与思考,有针对性的改革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适应症.以便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应用中药注射剂,给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