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山盆地群侏罗、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分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北山盆地群侏罗系与下白垩统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演化。结果表明:北山盆地群侏罗系及下白垩统为典型的内陆湖盆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以辫状河为主)、三角洲(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沉积体系的分布及演化主要受构造及古气候条件的影响,侏罗系及下白垩统属两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大致可以划分为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和断陷萎缩期3个沉积阶段;由于阿尔金断裂在侏罗纪时对北山地区南部影响较大,导致侏罗纪沉积呈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表现为南部盆地断陷更为强烈.出现了较深湖相沉积,北部盆地断陷强度相对较弱,只出现滨浅湖沉积;早白垩世阿尔金断裂对本区影响不大,其沉积特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山间洪流是福建省福清市大丘海岸扇三角洲的沉积条件之一,波浪、潮汐和沿岸海流是改造该扇三角洲沉积的主要动力,潮差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了洪流和海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大丘山间顺直小河流-海岸扇三角洲沉积环境由陆上、海岸过渡带和潮下带的前扇三角洲组成.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古代扇三角洲研究和扇三角洲油气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利用钻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石炭世本溪期——早二叠世太原期,系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时期;第二阶段为早二叠世山西期——晚二叠世石千蜂期,系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广泛发育时期。两类不同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发育的背景、相带构成、砂体类型等方面均有差异。在上述基础上系统讨论了研究区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为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更为准确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西峰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段的庆阳鼻褶带上,其主力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分布等特征,认为长8期发育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且以水下三角洲亚相为主,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等.建立了三角洲的垂向相序,文中还探讨了沉积相与含油性的关系,为储集相带的预测及下一步的勘探奠定基础,为大规模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保山盆地第三系岩性相、粒度分析、地震相和测井相的研究,结合层序分析,将盆地沉积体系划分为冲积扇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它们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有机组合与配置构成了盆地的演化模式,沉积体系的展布控制了储层和烃源岩的分布。从有机质丰度、成熟度等方面讨论了盆地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盆地的含气远景,指出云南第三系盆地应以寻找浅层生物成因天然气为主的勘探思想。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孢粉、微量元素、微古生物、有机质类型和岩石矿物资料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的古气候、古水介质、古水深及物源进行了分析,利用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和电性资料等对沉积相待征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出曲流河、辫状三角洲、三角洲、湖底扇、风暴相等六种沉积相类型,并总结出湖泊沉积体系、冲积扇-辫状河将状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及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体系三种沉积相模式,三种沉积相模式反映了该凹陷在侏罗统沉积时期的主要沉积相的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研究区三叠纪延长组地层的岩性组分、沉积构造、地化特征、电测曲线变化规律和重矿物分布规律的详细研究,并结合地层在横剖面及平面上的变化特征确定了区内长33 油层组属于不同物源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并指出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是最有利的含油砂体.文中还深入探讨了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不同沉积微相及同一沉积微相中砂体内的不同内部结构对油气储集条件和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进而为勘探部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利用古环境、古生物年龄、钻井岩性、岩心等资料,应用DinosoS软件对澳欠利亚W区块的Elang—Frigate组进行了数值沉积模拟。研究区重点层位Elang-Frigate组共划分为3个层序,海平面为向上脉动加深变化形式,东南方为主要物源方向.通过各个层序的构造图以及井资料读取的各个层序的残露厚度,利用软件自动·趺复古地貌、古构造的功能,得到了相对真实的沉积背景,利用这些参数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进一步得到了本地区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特征。结果显示,该区的三角洲-河口湾沉积体系,具有早期浪控、晚期潮控,近源扇三角洲、相对远源三角洲的复合型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9.
刘亚明 《科技资讯》2006,21(8):180-180
永北地区下第三系沙四沙三段沉积体系从水动力机制划分为湖泊、三角洲,冲积扇、河流、浊积扇等五大沉积体系,低位体系城和湖侵体系域发育陡坡深水浊积扇,滨浅湖和半深湖水下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在湖进体系域以扇三角洲发育为主。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陆源碎屑沉积源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和重矿物组合类型的分布及其变化研究 ,将整个盆地进行了分区。这些分区之间具有相似性和继承性 ,同时与砂体展布和古流向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整个盆地在中、早二叠世可分为五个沉积体系 : .神木 -绥德三角洲体系 ; .乌审旗 -靖边三角洲沉积体系 ; .乌海 -银川三角洲沉积体系 ; .平凉 -环县三角洲沉积体系 ; .铜川 -韩城三角洲沉积体系 ,它包括 2~ 3个小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它们的源区分别是北部的阴山古陆、西北缘的阿拉善古陆、南部的祁连 -秦岭古陆及西南部的六盘山古陆。因此 ,陆源碎屑沉积物具有多物源供给是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的一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华池油田华152井区10口井岩心观察及200多口井的单井沉积相、剖面相、平面相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长3油组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可见到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对研究区沉积微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砂坝次之,远砂坝较差.  相似文献   

12.
汝箕沟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环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认为汝箕沟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具有3套岩性组合,在古气候及构造运动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辩状河以发育的河道砂坝为特征,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不发育 剖面上水下分流河道频繁交替,并首次在本区发现深湖相浊积岩。  相似文献   

13.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野外剖面观察、岩心分析、测井、测试资料分析基础上,综合多方研究成果,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沉积体系的类型、特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深入讨论了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沉积体系垂向上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域发育的沉积体系主要有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网状河三角洲和湖泊。其演化过程共经历低水位、水进、高水位早期、高水位中期和高水位晚期5个体系域时期。研究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沉积体系,对预测大磨拐河组油藏分布,加快勘探步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淮河入湖三角洲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入洪泽湖三角洲的历史不过500年,修建洪泽湖大堤是其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其主体形态的确定在1937~1947年这十年间,黄河夺淮为其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后期的变化则表现为缓慢增长和东移,原因主要是下游水道流量、流径的变化。新淮河的建成将对淮河三角洲的发展趋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薄片、地球化学等资料,以砂岩厚度、砂岩碎屑成分、沉积期古地貌、砂岩重矿物含量等多方面的证据确定研究区沙湾组的物源方向,并利用岩石学、粒度分析、测井相、地震相等资料或方法研究沙湾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特征,最后结合构造背景、古地貌、层序地层体系域的构成样式尝试对其沉积相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沙湾组发育西南方向伊林黑比尔根山和西北方向扎伊尔山两个物源体系,且西南方向的物源延伸距离远,波及范围大;沙湾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南部地区发育大范围展布的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北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其前端和侧翼发育滨浅湖滩坝砂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容易形成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滨浅湖滩坝砂容易形成透镜体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6.
运用沉积学理论,阐述了辽西喀左杨树沟和卧虎沟地区北票组由河流体系、湖泊体系构成;进而分析了河道相、河岸相、泛滥盆地相和滨浅湖相、湖泊三角洲相(包括分流河道、沼泽及泥炭沼泽、间湾、河口坝和远砂坝、前三角洲等成因类型)、深湖相及浊积相的主要特征;重塑了该区北票组沉积环境演化史及聚煤环境;最后,指出卧虎沟地区北票组是今后找煤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相分析等多种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主要沉积微相有辫状分流河道、天然堤、洪泛平原、平原沼泽和分流间滩等.在相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区内山1期为近海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到山2期以后演化为内陆湖泊三角洲.建立了大牛地气田东北地区山西期-石盒子期的沉积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埕东-飞雁滩油田新近系馆上段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等资料 ,对济阳坳陷埕东 -飞雁滩油田新近系馆上段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 .在总结各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特征的基础上 ,将馆上段划分为 1个层序 ,3个体系域 ,1 0个准层序组 ,2 3个准层序 ,并以体系域为单元 ,分析了馆上段的沉积演化过程 ,认为低位域为河流相和三角洲相 ,湖侵域为滨浅湖相 ,高位域则为滨浅湖 -三角洲泛滥平原相 .探讨层序地层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指出湖侵域砂体展布广 ,储集性能好 ,储层和盖层匹配好 ,而且油藏圈闭面积大 ,油水界面统一 ,为最理想的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