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滋病并发的肺孢子菌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是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 Jiroveci,PC)引起的肺部机会性感染.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及获得性免疫机能抑制的患者是PCP的高危人群,尤其是HIV感染晚期艾滋病(AIDS)的"标志病".临床上并发于AIDS的PCP与其他病因引起的PCP有一些不同之处.我国已经处于HIV感染的快速增长期,在控制HIV感染的同时必须关注PCP.  相似文献   

2.
戊双脒对鼠实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有治疗作用,虽有效率低,并且有一些副作用,但它仍是AIDS病人PCP治疗的药物之一。本研究将戊双脒对免疫抑制鼠PCP的治疗作用与7种同类化合物进行比较,对这些化合物的DNA结合活性、对胰蛋白酶和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将小牛胸腺DNA与受试的8种脒衍生物(包括戊双脒)一起孵育,测定DNA熔点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CD40配体(CD40L)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消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作者选用感染卡氏肺孢子虫(PC)的重度联合免疫缺损(SCID)小鼠,分别导入取自具免疫活性供体的完整脾细胞和纯化的CD4~+T细胞,重建了两种实验动物模型。两种重建模型再各自分成两组,一组导入抗CD40L的McAb,以阻断CD40L的作用,另一组导入非相关McAb作对照。根据感染鼠肺内PC核的数量,评估PC感染的强度及上述处理对PCP消除方面的作用。通过对肺灌洗液和气管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计数以及对PC特异性IgG和IgM的测定,研究消除PCP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者中很常见,所以建立了简单、快速试验,用于估价 PCP 是否存在将很有益。作者报道用于诊断 PCP 的运动血气试验,并与休息时动脉血气、D_LCO 和胸片进行比较。选择90例有肺部症状的 AIDS 或怀疑 AIDS 患者进行实验。每个病人在 Master 二阶梯上运动1.5分  相似文献   

5.
作者将PCR用于临床病人及实验动物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诊断、早期诊断价值、并与以往的PCP诊断方法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的比较研究。 卡氏肺孢子虫(PC)取自感染大鼠与小鼠。以包括PCP在内的44例呼吸道疾病病人的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为检测材料。检测对象为:确诊的10例PCP患者,8例疑似的PCP患者,26例其他肺部疾患者(送检材料为痰液者15例,BALF者7  相似文献   

6.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是AIDS病人的一种威协生命的重要机会性感染。对PCP的分类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尚有不少问题未弄清楚。本文报道了类人猿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恒河猴在肺孢子虫(PC)感染后的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的某些特征。 4年间共剖杀用SIV接种的107只恒河  相似文献   

7.
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PC)是一种机会感染性病原体,PC所致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carinii pneumonia,PCP)是艾滋病(AIDS)等先天或后天免疫机能低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国内外学者对卡氏肺孢子虫病的免疫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特异性细胞免疫AIDS患者最易发生PCP,占各类肺炎的66%[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对CD4+T细胞各个亚型呈无选择进行性损伤(即平行性耗损)[2],故CD4+T细胞首先被认为是抗PC感染的主要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
卡氏肺囊虫是一机会病原体,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机会性感染,其发生率超过60%。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诊断常通过经支气管活检、经皮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但可能有手术并发症。作者对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诊断AIDS患者PCP的敏感性进行了评价。 1983年2~9月间10例AIDS患者,均为男性,平  相似文献   

9.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主要肺部合并症。近来对少数AIDS病人研究发现,当患PCP 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提示LDH 可用作诊断和判定PCP 预后的指标。本研究目的是评价血清LDH 的水平对有HIV感染者的诊断意义,并确定LDH 与PCP 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是AIDS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指标,大约85%的PCP病人继发于AIDS。近年来随着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增加,PCP患者也不断增  相似文献   

11.
<正> 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及建立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是今后几年爱滋病(AIDS)研究的方向,建立合适的AIDS动物模型有助于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感染动物的病毒及其诱导的疾病与AIDS病毒HIV及AIDS的相关性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动物的情况,目前可将AIDS动物模型的研究分为4类。即与HIV不相关病毒诱导的动物AIDS的研究,包括FeLV、LP-BM_5MuLV及D型逆转录病毒诱导的猫、鼠及猴AIDS的研究;与HIV相关的SIV诱导的猴AIDS的研究;与HIV相关但不诱导AIDS的有蹄动物慢病毒感染的研究及HIV感染黑猩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双氢青蒿素对大鼠体内卡氏肺孢子虫作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双氢青蒿素(DHA)治疗对大鼠体内卡氏肺孢子虫(PC)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以地塞米松磷酸钠对Wistar大鼠进行皮下注射,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动物模型,用60mg/kgDHA治疗实验大鼠,杀鼠取肺,用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大鼠肺内PC的超微结构变化,并与感染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透射电镜发现PC滋养体表膜和核膜破裂,胞质中出现大量空泡和高电子密度颗粒,PC包囊中也出现空泡,囊内小体变性坏死;扫描电镜发现PC滋养体丝状伪足和微绒毛稀疏、变短甚至脱落,表膜出现缺损。结论 DHA可破坏PC滋养体和包囊。  相似文献   

13.
卡氏肺孢子虫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是一种机会感染性病原体,PC所致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pneumonia,PCP)是艾滋病(AIDS)等先天或后天免疫机能低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国内外学者对卡氏肺孢子虫病的免疫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卡氏肺孢子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氏肺孢子虫 (Peumocystiscarinii,P .c.)是一种可引起免疫抑制个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的不典型真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很快。本文综述了PC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现状、DNA扩增技术在PC检测和PCP诊断中的应用、PC传染源、感染途径及抗药株的出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全欧在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的儿童中发生肺炎的暴发流行时,人们才对人类肺孢子虫病引起重视。该病的肺组织学显示,间质内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和泡沫样空泡肺泡渗出物,因此被命名为间质性浆细胞肺炎,1952年明确其与卡氏肺孢子虫感染有关。直至最近才了解到肺孢子虫肺炎(PCP)主要侵袭以下病人,如接收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癌症病人、器官移植者等。1981年以来详细报道了PCP、其他机会感染和卡波氏肉瘤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之间的关系。AIDS已引起医学界的密切注意,最近英国报告了169例AIDS,欧州762例,美国8,495例。因为PCP是AIDS极为常见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机会最多。尽管co-trimoxazole或戊烷脒疗效良好,但常复发。白血病患儿口服co-trimoxazole可预防肺孢子虫病。该药最适用于有PCP病史的AIDS患者,但常伴有过敏及其他严重副反应。作者等试用抗疟药法西达(乙胺嘧啶和周效磺胺按1:20配方)预防PCP,其优点是半衰期较长(130小时)。  相似文献   

17.
肺孢子菌是Chagas和Carini于1909年和1910年在锥虫感染的豚鼠和大鼠肺组织中首先发现的,被认为是锥虫的一种类型.1912年Delanoes确定它为一种新病原体,命名为卡氏肺孢子(囊)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而后发现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是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患者主要的肺部疾病和死亡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PCP作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标志性疾病及肿瘤化疗和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患病率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艾滋病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12例.方法选择经上海疾病控制中心免疫印迹检测证实的25例AIDS患者中并发肺孢子虫肺炎(PCP)者12例,均为男性.结果 PCP的发病率为48%(12/25),经SMZ-CO治疗后复发率为50%(6/12),病死率为16%(4/12).结论 PCP为AIDS最常见的机会感染.  相似文献   

19.
卡氏肺孢子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氏肺孢子虫(Peumocystis carinii,P.c.)是一种可引起免疫抑制个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不典型真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很快。本综述了PC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现状、DNA扩增技术在PC检测和PCP诊断中的应用、PC传染源、感染途径及抗药株的出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肺孢子菌肺炎(PCP)是一种由肺孢子菌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出现, HIV/AIDS患者罹患PCP感染的概率降低, 且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而另一方面PCP在肿瘤放化疗、免疫治疗、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等因素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受损等非HIV/AIDS患者中越来越常见。全球范围内PCP的研究热点正在从HIV感染合并PCP(HIV-PCP)向非HIV-PCP转变。与HIV-PCP相比, 非HIV-PCP临床进展迅速, 病情严重, 病死率也更高。研究显示90%的非HIV-PCP患者在感染前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 如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和风湿病患者中, 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PCP易感的重要风险。临床观察发现, PCP经常发生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 发生PCP时, 较高比例的患者会出现肺部弥漫性病变, 严重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 危及患者生命。目前非HIV-PCP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也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 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