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早期食管癌是指局限于食管粘膜下组织,没有淋巴结转移的钱表型癌,其术后sa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由于早期食管瘤患者大多缺乏症状或症状轻微,很少主动就诊,所以临床医生所见到的食管癌大多为有明显吞咽困难的中晚期患者,其术后五年生存率不足30%,因此,就目前来说,降低食管癌的死〔率,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仍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内镜的普及应用使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有了巨大进步,实践证明,在食管癌高发区对高危人群进行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食管癌最有效的方法,内镜检查结合体内染色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最佳手段1旱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诊断高危人群食管黏膜异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食管肿瘤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对其中内镜下的食管糜烂等病变116人,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地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116例患者食管黏膜碘染色后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病理显示8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5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4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在食管高危人群的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食管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管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杨观瑞,赵立群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52早期诊断与食管癌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群普查,发现了许多早期食管癌病例。食管脱落细胞学、病理组织学、X线和内镜检...  相似文献   

4.
关于Barrett's食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Barrett's食管是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它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我国属于食管癌高发区,据报告我国食管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食管腺癌约占5%.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法等国近年来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升高.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在食管的原发性腺癌中约50%是来自Barrett's食管[1].目前对Barrett's食管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内镜肉眼检索下的活检病理诊断.因此,如何提高对Barrett's食管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死于肿瘤的人群中,食管癌约占1/4,仅次于胃癌而居第二位.食管癌好发生于食管中段(约占50%~60%),其次为食管下段(20%~30%),上段最少(10%).食管癌中鳞状上皮癌占90%~95%,腺癌占5%,其余为少见的腺棘癌、未分化癌和癌肉瘤等.近年来西方国家中食管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如荷兰每年有900例新食管癌发生,其中腺癌的比例增加了41%[1],可能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发病率增加有关. 食管癌早期诊断困难,经内镜诊断的多为中晚期.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患者仅为6%~15%.为提高早期诊断率,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1诊断 1.1普查由于食管早期癌的疗效明显好于进展期癌,加之,内镜下食管粘膜切除术用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表浅食管癌的根治已取得良好疗效,并已逐渐被医患双方所接受,因而普查仍是目前改善食管癌(EC)疗效的肯定手段.我国北方尤其是太行山地区及伊朗里海沿岸居民、有头颈癌肿史者是EC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95/1997间的内镜检查资料.结果3a间共进行内镜检查10035例.检出早期食管癌29例.全部经内镜和病理诊断,其中25例经手术进一步证实.29例中,男16例,女13例,男女之比为1.23:1.年龄范围41岁~87岁.进食噎感2例;进食时胸骨后痛3例;吞咽不畅6例;上腹部不适17例;无任何症状要求作内镜检查1例.内镜诊断:①部位,上段3例,中段18例,下段8例.②镜下形态,隐伏型5例,糜烂型9例,斑块型11例,乳头型4例.③病理,均为鳞癌,其中0期16例,1期13例.④手术25例行食管癌手术,手术后病理诊断同术前,切除淋巴结无1例转移.结论早期食管癌不易发现,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方法对50例GER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GERD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较多,<3岁者占83%(41/50).临床表现以溢奶或呕吐为主等反流症状外,80%具有呼吸系统疾病,16%无呕吐症状.43例行24h食管pH监测,其中41例异常,检出率95%.13例行食管钡剂造影阳性10例,诊断阳性率为76%.结论小儿胃食反流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仅凭临床症状有时难以与其他引起呕吐的疾病相鉴别,即使是胃食管反流也难以区分是生理性或病理性.食管24 h pH连续监测配合食管胃钡餐造影是早期诊断小儿GERD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放大染色内镜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探讨黏膜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214例常规内镜观察下有食管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起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应用2%Lugol液染色后进行放大内镜观察,根据内镜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改变将放大内镜下黏膜象分为4型。对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内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4%(90/112)食管炎患者符合Ⅱ型表现,85.7%(12/14)早期食管癌患者符合Ⅲ型和Ⅳ型改变。早期食管癌组与正常组比较(Х^2=27.32,P〈0.05)和食管炎组比较(Х^2=50.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黏膜癌与黏膜下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Х^2=14.00,P〈0.05)。结论微血管图像改变与组织诊断密切相关,放大内镜配合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0.
钟喨  罗鸿仔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4,9(4):242-244
胃肠道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是亚洲国家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肠癌列北美国家肿瘤谱的第二位,近年来由Barrett食管演进的食管腺癌发病率在欧美国家正迅速上升。因此,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的密切监测无疑是降低肿瘤死亡率和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老年人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高危人群,内镜下食管病变程度较重,易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1]),但由于老年人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少见,常易漏诊、误诊,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生活质量[2],本文就老年GERD反流病临床特点及诊疗进行概述。1老年人GERD发病机制GERD的发生主要由食道黏膜受到的攻击因素和抗反流因素之间的失衡引起,老年人生理情况不同于中青年人,其具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其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近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考虑到肠上皮化生与癌变的潜在关系,对BE进行及时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对BE的识别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处理中,我们应首先诊断出BE,然后再确定出癌变高危人群,并将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严密随访,控制食管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食管X钡餐叶和CT片判断食管癌外侵情况并指导临床方法将60例食管癌患者的术前X钡餐片及CT片和术后病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X叶和CT片的特异征与食管癌外侵的关系X片的特异征有:①食管轴向异常。②深溃疡。③病灶软组织决影④食管-气管/食管-椎间隙增定或变窄CT叶的特异证有:①周围间隙不存在②气管/支气管被推挤或出现压迹③食管、主动脉窗>90度④食管-主动脉-脊柱之间三角不存在结果60例患者中,37例X对上发现特异征,手术及病理发现肿瘤外侵21削(56.7%),行根治术19例(52.1%),姑息术18例(47.3%),X片上无特异征23例,肿瘤外侵5例,行根治术19例(82.6%),姑息术4例(17.4%),CT片发现特异征34例,肿瘤外侵23例(676%),行根治术13例(38.2%),姑息术21例(61.8%),CT片上无特异征者26例,肿瘤外侵3例(11.5%),行根治术25例(95.4%),姑息术1例(4.6%)结论食管X钡餐片是诊断自管癌的基本检查,CT与之相比,更能说明肿瘤外侵程度及与周围脏器关系,两者结合分析对食管癌的术式选择,TNM分期及预后判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变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自营痛的流行病学和组织发生学模式【l-9】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增加患者约对万.显著的地域性分布差异是食管癌流行病学的最突出特征,高发区和低发区发病率可相差sbo倍.典型的高低发区人群相距仅200公里,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形成明显的聚集性高发区.我国的北部,特别是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和毗邻的安阳、辉县等地,不但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我国每年约有18万人死于食管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西方国家,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升高,特别是美国、丹麦和英国,其…  相似文献   

15.
466例受检者在电子胃镜下用1.5%~2%卢戈碘液行食管黏膜染色,参照染色标准,记录浅染区或不染区的部位、大小、形态,并指示性咬检2~6块行病理或快速病理检查,确定食管病变的性质和分期。结果466例中未见异常者25例,余441例发现682处可疑病变,表现为3种特征性改变,原位癌或鳞癌均行内镜下电切或手术,并为病理证实。认为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联合指示性咬检是诊断食管肿瘤,尤其是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前Barrett食管主要靠内镜检查以及活检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由于只有其中较少的一部分会恶变为预后不良的食管腺癌,所以若能准确找出这部分高危人群,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将对改善Barrett食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人们试图从微观的基因方面解释这种差异并寻求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以早期检出并提前干预这部分高危人群.此文就近年...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诊断1972-02/1998-06笔者在探讨食管癌早期诊断工作中共得见早期食管癌(EEC)235例.有17例为20世纪70年代用X线的粘膜象检查方法发现病变和可疑病变后经内镜或拉网组织学证实而手术218例采用食管双对比造影(EDC)诊断.其中122例首先由EDC检查发现病变,后经内镜追踪活检病理证实,有31例为内镜诊断失于EDC检查,另有65例只依据EDC典型照片而直接手术,全部218例均存有照片及手术病理对照122例EDC检查在先后用内境活检追踪对照时内镜后检一次证实者85例,二次者27例,经三次活检方找到癌细胞8例,经四次复查才找到癌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人群食管上皮肿瘤抑制基因p53的变化及其与细胞增生状况的关系,以了解食管癌变的分子学基础.方法食管癌高发区居民220例和低发区居民50例分别进行食管内镜检查、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细胞和组织形态结构区分为正常、基底细胞增生和间变,并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分析各级病变和正常上皮P53蛋白及细胞增生核抗原(PCNA)的改变,并计数上皮单位面积内P53和PCNA阳性细胞数,进行定量比较研究.结果河南高、低发区人群食管上皮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53和PCNA的变化.高、低发区居民食管正常上皮和病变组织PCNA免疫阳性细胞数和高发区P53阳性细胞数随病变加重呈升高趋势.但是,低发区居民食管上皮P53阳性细胞数却无此现象.结论肿瘤抑制基因p53的变化和PCNA改变有明显关系,均随病变的进展而升高.高发区居民食管各级病变P53改变明显高于低发区居民,此结果有助于对食管癌地域性分布差异的分子学基础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一大宗胃、食管贲门癌门诊、住院患者发病分布资料调查,以了解本地区胃、食管贲门癌发病分布与职业、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调查1990-01/1997.10经内镜、病理或手术后病理确诊的胃、食管贲门癌门诊、住院患者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未确诊或可疑病例给予剔除.结果发现胃、食管贲门癌检出率占同期检查患者的10.2%(1436/14057),其中梅州籍占88.2%(1267/1436).早期癌5例,进展期癌占99.7%(1431/1436),男与女比为1.9:1.发病除少数来自城市居民外,大部分为农民及中老年患者,分别占87.4%(1255/1436)和93.3%(1341/1436);其中又以兴宁、梅县、五华发病居多,合计占71.5%.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梅州地区胃、食管贲门癌的发病分布状况,梅州地处粤东北部,为客家地区,人口460多万,现究其发病流行情况如何?发病的真正诱因是什么?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有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玮  鄢盛尧 《山东医药》1998,38(7):23-24
测定47例食管癌患者的肿瘤及其邻近组织的端粒敏活性,并与其中20例距肿瘤〉10cm的正常食管组织做对照。结果显示,食管癌组织端粒酶阳性39例(占83%),邻近食管组织阳性3例(3/17,占17.6%);对照组无阳性者。不同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食管癌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各异,其中12例淋巴结转移癌灶中,食管癌端粒酶均为阳性。提示食管癌端粒酶活性较高,端粒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