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例双侧肘部无可视静脉,不能触及静脉但需要进行HCC置管的晚期肿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结果 20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PICC术,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马健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58-259
目的探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 110例需行化疗静脉输液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科学的护理,对照组PICC插管成功率为49.09%,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观察组插管成功率为94.55%,并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可以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Seldinger)置入P1CC的效果。方法 对100例高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Seldinger置入方法,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术后穿刺点出血率、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置管留置时间、患者置管后的满意度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穿刺点出血率、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置管后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留置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Seldingei技术置入PICC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安全性好,患者满意度高,是高龄老年患者首选的穿刺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导管异位的有关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减少导管异位情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患者110例,其中男72例,女38例,年龄(58.38±9.06)岁,统计患者导管异位情况,据此分为导管异位组、无导管异位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与风险预测模型对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共出现导管异位10例,占比为9.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均为患者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2.436、2.076、2.258,均P<0.05]。经ROC分析显示,置 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均对患者出现导管异位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1、0.728、0.735,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AUC为0.858,取最佳界值点时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94.00%。结论 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包括置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导管异位预测价值良好,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干预,以降低导管异位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解决无法在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患者的置管方法。方法: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将临床上凭经验的盲目穿刺变为可视穿刺,极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对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应用满意度达100%。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B超引导下螺旋型鼻肠管置入的优缺点及可行性.方法 以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B超引导组(31例)和X线透视引导组(27例),B超引导组行B超引导下螺旋型鼻肠管的置管,成功24例,其中19例一次性置管成功,5例因胃内气体干扰在抽取胃内积气后,行再次插管亦成功置入,X线引导组行X线透视下螺旋型鼻肠管的置管,一次性置管成功23例.结果 两组置管成功率相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两组病例的操作费用相比较,两者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B超引导下螺旋型鼻肠管的置入较之X线透视下引导具有费用低廉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接穿刺置入PICC导管困难的38例需静脉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0月直接穿刺PICC置管困难的38例乳腺癌患者,经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置管,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经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提高了置管成功率,有效解决了无法直接穿刺置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3,(16):721-722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间我医院住院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1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两组各5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以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实施全面精心护理。统计记录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PPCC留置总时间维持长、并发症发生例数少、护理质量高、坚定了患者对治疗疾病康复的信心,遵医行为好、提升了患者和(或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护理,是优于传统护理模式的一种好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技术在化疗患者中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化疗并同意接受PICC置管者1 000例,按患者血管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血管条件好、适合传统置管者纳入对照组,反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点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率、静脉血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非计划拔管、堵管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自觉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导管异位率、穿刺点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及堵管均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针对经过多次放、化疗后血管条件较差的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50%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喜疗妥预防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ST)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46例非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在PICC置管后24h预防性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喜疗妥外涂,对照组以喜疗妥外涂。结果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50%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喜疗妥预防非超声引导下MST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的影响,为合理选择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因化疗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法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舒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置管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加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舒适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术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但传统的穿刺方法对血管条件好的患者仍然是最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需行PICC而临床盲穿失败的恶性肿瘤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术,术前行彩超检查评估血管条件及选定穿刺部位,消毒后在超声实时监视下置入导管,然后监视导管置入路径,确认导管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PICC置管术,33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两次穿刺成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约91.7%。超声显示所有置管全部进入上腔静脉,与胸片结果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准确、安全、有效,在盲穿困难患者中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提高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塞丁格彩色影像置入技术。方法回顾应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治疗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置入PICC失败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失败,提高置管成功率。结果 65例患者,其中1次穿刺成功53例,2次穿刺成功12例。其中6例导丝置入血管障碍,3例穿刺鞘送入困难,2例PICC导管送入困难,通过调整处理,最终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结论经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应加强患者评估及穿刺血管定位,熟练掌握穿刺置管技术,及时处理异常状况,并加强护理工作,有效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ite-Rite 5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在PICC置管中的优越性和实用性.方法 选取282例使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及23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准确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率,减少并发症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罗培 《淮海医药》2014,(3):301-302
目的比较运用超声引导下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PICC并发症情况。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期间121例拟实施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比较置管一次成功率,以及并发静脉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不舒适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置管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肿瘤患者化疗中有广泛运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给予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晚期肿瘤患者88例,遵照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接受积极治疗,观察组行临终关怀,对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病死率和每日治疗费用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相应方式进行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更高,每日治疗费用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终关怀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型赛丁格尔技术在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长期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为进一步推进置管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肿瘤患者31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6例,对照组1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改良型赛丁格尔技术在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长期置管,而对照组就采用传统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置管的一次置管成功15例,成功率为93.75%,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置管的一次置管成功11例,成功率为73.33%,1位患者出现感染,1位患者出现静脉炎,经积极处理后均好转,观察组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型赛丁格尔技术用高压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操作简洁、方便,成功率高,提高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置管途径,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和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了解输液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12月本科336例行IVAP植入术患者和214例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的病例资料,对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间隔周期、导管维护操作时间、置管期间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和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IVAP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间隔周期、导管维护操作时间、置管期间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PICC组(P<0.05);IVAP组导管相关并发症为穿刺点血肿,无穿刺点感染、皮疹、静脉炎及静脉血栓;PICC组导管相关并发症为穿刺点血肿、穿刺点感染、皮疹、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等,IVAP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AP安全有效,简单可行,能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对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Seldinger)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行超声引导改良Seldinger PICC置管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套件进行穿刺,试验组采用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穿刺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 PICC置管术患者采用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穿刺可显著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缓解患者疼痛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7例,分为观察组(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32例和对照组(按传统PICC置管)3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选择贵要静脉比例高,头静脉比例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