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河南某水泥厂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工艺,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采用SMP系统对物料进行泵送,热盘炉系统进行物料焚烧处理,最后分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对水泥窑品质及替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熟料化学成分满足相关规定要求,水泥熟料质量达到相关标准,燃料及原材料替代明显,因此,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工信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对2016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试点示范方案进行了评审。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公示了拟入选2016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试点的8个示范项目,包括:遵义市南部城区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遵义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北部子项),台泥(安顺)水泥有限公司200t/d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玉屏县利用水泥窑  相似文献   

3.
刘姚君  汪澜 《水泥》2018,(3):11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成为行业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大量数据收集,介绍3种主要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以5000t/d生产线为基准,构建边际减排成本计算方法,定量分析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的减排潜力和成本,得到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增加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水泥窑系统窑尾主收尘器进行了设备类型比较,分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对收尘部分的相关规范标准,进而对收尘器的配置形式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污泥、危险废物等废弃物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最有效安全的废弃物处置技术。随着《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的颁布,人们对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时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产生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环境报》2015年5月19日第12版刊登了徐海云先生的《协同处置的两点疑虑》的文章,其中,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旁路废气中的二恶英排放颇有担忧。  相似文献   

6.
<正>环境保护部有2013年12月27日向媒体通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及其配套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  相似文献   

7.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水泥窑的设施技术要求入窑废物特性要求,运行操作要求、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过程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生活垃圾(包括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轮胎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受污染土壤以及含有机物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水泥窑中协同处置过程的污染控制参照本标准执行.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在我国逐步兴起,随着《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的颁布,人们对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时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产生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我国刚起步,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尚没有统计数据。欧洲起步较早,有着完善的技术和相应的污染物排放统计情况。本文就欧洲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作了介绍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的控制措施和良好的管理操作水平下.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污染物排放不会增加新的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泥》2015,(4):71
<正>2013年12月27日环保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及其配套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662-2013)等3项标准;《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6项有色金属行业排放标准修改单,增设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综合考虑现有企业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污泥、危险废物等废弃物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最有效安全的废弃物处置技术。随着《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2013的颁布,人们对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时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产生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环境报》2015年5月19日第12版刊登了徐海云先生的《协同处置的两点疑虑》的文章,其中,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旁路废气中的二恶英排放颇有担忧。对此,中国水泥协会高级顾问高长明先生特撰此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泥》2012,(12):34-41
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选择、设备建设和改造、操作运行和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生活垃圾(包括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轮胎等)、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受污染土壤以及含有机物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水泥窑中协同处置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标准的相关规定。2基本原则a)保护环境,控制危险废物协同处置过程可能造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水泥窑协同处置效率的高低对固废资源化利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出具CMA检测报告,则是对水泥窑协同处置效率的最好证明。本文通过对水泥窑协同处置试烧性能测试标准的深入研究,为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技术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1工信部发布最新政策2020年10月26日工信部在工信建议〔2020〕21号文答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616号建议”关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部分中表述:“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利用不低于2000 t/d新型干法水泥窑生产线协同处置废弃物等列入鼓励类。目前,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能力超400万吨/年,相比2016年增长超过1倍。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工作,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提升关键技术装备水平,拓宽水泥窑协同处置渠道,指导各地合理规划布局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保护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选择设备建设和改造、操作运行和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生活垃圾(包括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轮眙等)、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受污染土壤以及含有机物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水泥窑中协同处置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标准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5.
从粉尘治理、二噁英排放等角度阐述了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采用袋式除尘设备的原因。结合国内目前对大气环境的治理要求、水泥窑粉尘排放的特点,对比分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与垃圾焚烧在尾气处理系统的差异,提出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时尾气除尘设备选择上应该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是指通过高温焚烧及水泥熟料矿物化高温烧结过程实现固体废物毒害特性分解、降解、消除、惰性化和稳定化等目的的废物处置技术手段。它具有适用范围广、消纳量大、对各种废物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热容量大、热惯性大和热传递效率高的技术优势。近几十年来,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发展迅速。国务院《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充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完善标准体系,引  相似文献   

17.
面对工业发展导致的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种类逐年增加的现状,如何进行合理的处理处置成为我国近年来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在其它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基础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迅速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产业化实践可以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泥》2012,(12):32-33
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水泥窑的设施技术要求、入窑废物特性要求、运行操作要求、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过程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生活垃圾(包括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轮胎等)、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受污染土壤以及含有机物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在水泥窑中协同处置过程的污染控制参照本标准执行。本标准适用于法律允许的污染物排放行为。新设立污染源的选址和特殊保护区域内现有污染源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固体废物的处置问题受到高度关注,这样就需要高效合理的对日益增多的危险废弃物进行处置。而水泥窑协同处置由于具有无害化、减量化以及资源化的特征,并且能对我国危险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不足引起的危险压力进行有效缓解,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处置方式。但是厂区在贮存、预处理、处置的过程中会对外部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危险废物的处置项目。因此一定要控制好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控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概述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国内外进展情况,以及工信部试点项目进展情况。同时,对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生产线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和行业技术规范条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