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我中心2008年6月~2011年2月对26例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进行了ESD,术后3个月行胃镜检查随访.结果 病变位于黏膜层11例,平均直径为14.8 mm(11~32 mm),其中Barrett食管伴急、慢性炎症4例,黏膜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黏膜病变患者52例,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ESD手术完成率100%,术中出血7例(13.5%),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5.8%),穿孔3例(5.8%).52例手术共切除57处病变,病灶位于胃部49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47处(95.9%);病灶位于结直肠8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7处(87.5%).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47处病变(82.5%),其中胃部41处(83.7%),结直肠部6处(75.0%).非治愈性切除10处(17.5%),胃部8处(16.3%),结直肠2处(25.0%).5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早癌7例,增生性息肉4例.术前30例患者进行病理分析,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早癌2例,增生性息肉1例.术后病理结果完全符合22例(73.3%).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每组43例。EMR组患者行EMR治疗, ESD组患者行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后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术后残留率。结果 ES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7.7%、97.7%,均高于EMR组的53.5%、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73±0.92)分,明显低于EMR组的(4.19±1.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08, 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残留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应用ESD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与EMR比较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患者痛苦小、身体恢复快、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的效果.方法 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老年早期胃癌患者106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整块切除、R0切除和R1切除情况,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评价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和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112例EGC、癌前病变患者,以手术不同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EMR治疗,观察组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疗效及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1.01±2.02...  相似文献   

7.
王海涛  沈颖洲  宋汉明  石秀丽  丁罖 《安徽医药》2016,20(10):1905-190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例,ESD 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疗效.方法 60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依据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超声检查及切除治疗,研究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半年后临床疗效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7% 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消化道病变患者112例,其中食管病变27例、结肠病变32例、胃部病变53例,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结肠病变患者2例和胃部病变患者5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患者经内镜治疗成功,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3.8%。消化道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4±16.7)min。消化道病变患者的病变直径为(2.9±0.8)cm。消化道病变患者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有效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王兵 《河北医药》2013,(19):2907-290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胃镜检查表现为疑似食管异型增生或早癌患者28例。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对病理、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术后内镜随访1周~1年。结果 28例患者成功完成ESD治疗26例(92.9%)。术后病理确诊,异型性增生13例,原位癌6例,早期鳞癌7例,食管囊肿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均经电凝、止血夹成功止血;ESD术中出现大出血1例(3.6%),三腔管食管囊压迫成功止血。术后1、2、6、12个月常规随访,均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食管病变安全、有效,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1.
闵寒  陈志荣  徐亚  陈巍峰  龚菲 《江苏医药》2013,39(11):1338-133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患者全麻下行ESD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所有病例内镜随访6个月.结果 采用ESD成功切除所有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整块切除率100%,切除病灶直径2.5-4.0cm,平均3.2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创面处理结束时间为75-145 min,平均109 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 ml).术后病理评估切除病变,9例切缘为阴性,1例腺癌,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肠壁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1例发生穿孔,予以金属钛夹夹闭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采用ESD可以安全有效的切除直肠巨大隆起性病变,是一项极有前景的内镜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消化道SMT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15例消化道SMT患者,用二代IT刀及钩型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 15例消化道SMT患者,其中1例因病灶较大且位于胃底,转外科手术,余14例患者一次性顺利完全切除,无穿孔及大出血,随访1年15例患者复查胃、肠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ESD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2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行ESD治疗,比较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横向切缘阴性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病灶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临床效果.方法 148例EGC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1.9%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16.
17.
宦迎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19-1719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为了能更有效地治疗早期胃癌,在内镜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1994年日本学者Takekoshi等发明顶端带有绝缘陶瓷圆球的电刀( insulated-tip knife,IT刀),首创使用IT刀对直径>2 cm的直肠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1999年,日本专家Gotoda等对直径>2 cm的消化道早期癌进行黏膜下一次性切除成功.这一新技术不断完善,并获得一新名称,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我院从2009年6月起对早期胃癌、胃癌前病变开展了内镜ESD.通过对患者的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护理配合方法,以提高ESD术的成功率及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对63例SMT患者行ESD术,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备齐术中器械,术中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护理操作,术后做好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的发生。63例患者中48例(76.19%)成功剥离,15例改用腹腔镜完整切除病灶。术中穿孔19 例(30.15%),10例经胃镜下金属夹成功封闭创面,9例改腹腔镜修补穿孔创面,术中出血配合使用热活检钳、电凝、金属夹治疗。51例术后随访观察1~3年,均未复发。ESD技术的发展使消化道SMT能通过内镜进行完整地切除,护理人员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密切配合,熟练操作器械并正确使用是保证ESD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03月至2013年03月期间,我院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130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的胃癌病灶全部一次性完全剥离,组织学完全治愈切除率达到84.6%,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大出血、穿孔、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