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大数据与算法等信息技术发展,全球网络传播出现用户、数据、算法要素突出的新趋势,带来重构国际传播格局的机遇。算法是平台发挥数据力量的基本规则,是重塑关系的中介,也是塑造话语权力的政治博弈点,改变了国际传播的渠道、主体、内容和效果等要素。因此,在数字时代全球传播环境中,要积极拓展对外传播的平台建设并借助算法等技术力量发展,以突破西方中心的世界传播秩序,重构平等、多元的对外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2.
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跨国数字平台正在推动国际传播的平台化进程,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型基础设施。中国的国际传播认识论也需要随之进行转向,进而引导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助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如何超越传统的媒介逻辑,重新思考曾经的媒体身份,进而主动融入一个以数据和算法为技术支撑、资本和市场为运行机制、地缘政治为重要背景的国际传播平台化新生态,成为这一认识论转向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央政府适时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各大媒体纷纷据此调整发展战略,设定"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目标,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也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2009年,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中国五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始创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当年即招收首批150名学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复  相似文献   

4.
全球社会平台化的进程加速使得数字平台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传播资源由以往的传统媒体拓展到多平台、多主体,国际传播进入平台化传播的新阶段。面对重建新时代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机遇,如何建设和利用全球数字平台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课题。我国迫切需要从国际传播的平台理念、平台内容、平台技术、平台渠道、平台规制及平台人才等方面发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数字平台,通过创新国际传播平台战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溯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希望能够从具体的案例中总结出一些关键的特征、规律、优势与问题。我们尝试提出“全球下乡”这一概念,意指新兴大国可以采用国家机制引导的方式成规模、成建制、长期化地向海外发展中地区输送青年人才,积累与海外进行深度连接的知识和资源,突破在国际传播及其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数字文化是当前我们考察传播问题的重要面向。在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数字技术狂飙突进带来的全球数字文化的迅速生产,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以国家事权层面的传播实践为核心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样态,并在理论意义上改变着传统上以克服时间、空间为主要基调的全球传播追求。由多元主体介入的可编辑数字化影像的全球蔓延,情感和情绪意义上的传播生态,秩序化和理性传播内容接收状态的削弱等,均需要我们在数字文化意义上,系统梳理和重构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理念,并从历史意义评估数字文化给国际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TikTok事件展现出数字平台在全球扩张中不得不认真处理的市场、政治与文化关系。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分析TikTok事件,需要综合多方观点,深入理解其技术能力、市场优势、文化身份、政治内涵,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带来的启发与警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5G技术、8K和云端转播在体育赛事转播中的逐渐兴盛,体育解说的国际传播面临全新的发展格局。5G时代体育解说呈现出了三组二元对立的话语变迁格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悄然发生变革。5G时代体育解说生态迎来5G远程在场与云端转播解说,大数据、云计算的及时共享,多屏多声与定制服务等趋势,人工智能与真人解说同时存在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微传播时代传播载体的微博、微信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产生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微传播以其独有的传播特点,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微传播时代,中国如何发展对外传播,如何使我们的国家形象更有效地传递到世界各地,如何抓住新机遇、积淀后发优势、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是具有战略性且十分迫切的问题。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微传播  相似文献   

10.
针对平台社会语境下网络国际传播的现状和特点,应重视和鼓励民间主体力量参与网络国际传播。平台社会语境下民间主体参与网络国际传播,可重点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鼓励海外青年网民群体通过全球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传播,以第一人称讲述中国故事;二是突出通俗化表达和生活化视角的“软传播”思路,强化网络国际传播的交流感和故事感;三是把握不同类型海外社交平台的特点差异和传播规律,提升网络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弱化民间主体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尽量避免诱发过激的国际网络民族主义事件。  相似文献   

11.
对外科技传播是提升我国科技成果国际影响力,吸引世界范围内多元主体参与中国科技建设,扩大世界市场占有份额的重要方式。在数字时代,我国对外科技传播依然面临优质内容稀缺,传播模式单一,竞争对手强劲的挑战。主观上,我国依然缺少成熟的运作经验;客观上,我国对外科技传播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强烈干扰。鉴于此,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对外科技传播,推动不同传播媒介集团化、数字化运营,并妥善处理科技传播活动与国际政治经济事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变化的世界与传播生态,要求我们不仅要转变国际传播方式方法,还要强化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传播,向世界说明我们的价值体系,寻求与其他价值体系的交集,进而服务于国家与民族的更大利益。现状经过数十年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国的国际传播取得巨大进步,但在国际和国内舆论场之间仍存在明显落差。这种落差,在国内舆论场体现为时而信心爆棚、盛气凌人,时而自轻自贱、自惭形秽;在国际舆论场,则体现为  相似文献   

13.
沈中 《对外大传播》2022,(12):53-5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央企业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是对外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中国石油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彰显了全球能源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中国石油坚持“资源为基、产品为体,文化为里、传播为表,和合为要、形象为的”的“六维”模式,为进一步讲好海外央企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力量。本文立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结合中国石油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实践经验,探索“六维”模式对于提升企业海外形象,进而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以期为企业后续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跨国平台日益嵌入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平台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新趋势,这一趋势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在全球治理平台化转型背景下,我国国际传播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底层价值;建构各类传播资源充分涌流与平台潜在风险防范之间保持平衡的规制体系;通过培育源于中国的全球化平台实现国际话语权的平衡。基于这一战略框架,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应当以“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手段为国际争端的讨论与解决提供公共空间;以贴近境外用户的话语,通过多频道网络(文中简称MCN)运行逻辑讲好中国故事;最终通过有效运用数据这一平台化的核心资源提升国际传媒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5.
常江  罗雅琴 《对外大传播》2023,(4):27-31+53
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重塑国际传播格局和生态的变革性力量,广泛应用于跨境信息采集,以及跨境内容生产、分发和人机交互等环节。在技术、市场和政治三重逻辑的相互嵌套下,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实践深度融合,呈现出传播大规模自动化、公共空间平台化和治理数控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效率与公平、机遇与风险、流动与控制三对矛盾始终存在。据此,应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出发点,推动国际传播观念和伦理体系的革新,并以此观照变动中的国际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际传播与计算传播研究不断融合。计算传播的研究方法为国际传播中的精准传播、用户画像、舆论分析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文本挖掘、情感计算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者可以分析国际社交平台上不同群体对中国议题的态度和情感。这对于重新理解、监测甚至预警国际传播公共事件中的风险,以及构建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网络生态中参与主体在身份和技术层面的多元化、复杂化趋势不断增加,多元传播主体的交互行为和协同演化机制也成为了国际传播与计算传播共同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0月25日,中央发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指出,要抓紧培养四种人才:“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18.
李彪  曹时雨 《对外大传播》2022,(4):19-22+44
元宇宙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技术想象已日趋临近,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国际传播方式。对于元宇宙国际传播的探讨并非为时尚早,应及时关注元宇宙带来的传播生态变革,参与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始终把握元宇宙建设的先手权与话语权。要积极构建元宇宙国际传播体系,激活人的生产效力、机器的生产效率、发挥媒体的组织优势。应继续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顺应多感官、场景化、精细化的元宇宙传播潮流。  相似文献   

19.
当前,影视产业已成为国际传播提质增效的重点领域。在数字平台介入下,全球影视产业的流媒体转型正在发生,并从传统的中心国家主导模式,转向兼容不同国家文化特点、不同媒介平台属性的数字全球在地化模式。该模式在创作理念上强调全球共通价值与各国文化特性的整合,在制作体系上注重基于平台的跨国协作生产,在产品分发上通过数字平台面向不同国家精准传播,在反馈互动及衍生消费上根据受众需求实现在地化创新。基于数字平台的影视产业形构出可供多元文化协商共生的“第三方文化空间”,日益表现出赋能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充分潜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新华社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推特和优兔平台上有关北京冬奥会的前期报道,探讨北京冬奥会的社交平台传播策略。研究发现,前期报道涉及场馆建设、运动员生活设施、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办奥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共通,展现了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成就,运用主动发声和借力传播的方式回应西方质疑,不过总体来看互动性不足。全球传播视阈下北京冬奥会的社交平台传播需增强用户参与,寻找文化联结点,联动有影响力的传播节点,提升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