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蛇毒纤溶酶溶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毒纤维蛋白(原)溶解酶(简称纤溶酶)主要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而起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强力溶栓剂.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蛇毒纤溶酶的性质和溶栓机制的研究及其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犬钩虫抗凝肽5(AcAP5)是一种具有抗凝活性的多肽。本实验室发现重组AcAP5(rAcAP5)具有TAFIa抑制活性,并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具有溶栓活性。本研究拟筛选rAcAP5高表达菌株,并用大鼠栓塞性MCAO模型来评价rAcAP5的溶栓作用。根据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对编码AcAP5的目的基因进行了优化用具有不同特点的6种表达质粒和11种大肠杆菌菌株构建了66种重组菌株,从中选出rAcAP5可溶性表达量最高的菌株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和阳离子交换色谱来纯化目的蛋白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纯化过的rAcAP5的纯度通过飞行质谱测定所表达的rAcAP5的分子量用大鼠栓塞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评价溶栓作用。rAcAP5表达量最高的菌株是C2566H/pTYB1-rAcAP5,经过两步离子交换层析纯化之后,纯度达到90%,纯蛋白产量为28 mg/L。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rCBF评价溶栓效果,给生理盐水(溶媒)后rCBF无明显变化,而给予rAcAP5(50–200μg/kg,i.v.)后,rCBF显著增加,剂量有依赖性,表明rAcAP5具有明显的溶栓作用。综上所述,我们筛选到rAcAP5的高表达菌株,表达、纯化并鉴定了该多肽,发现它在栓塞性MCAO模型上有明显的溶栓作用,提示它有可能作为溶栓剂或辅助溶栓剂应用。  相似文献   

3.
溶栓Ⅰ号抗血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体外溶栓法、纤维蛋白平板法及家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法 ,观察溶栓Ⅰ号的溶栓作用 .结果表明 :溶栓Ⅰ号可以溶解体外血栓 ;对正常及加热纤维蛋白平板均有溶解作用 ;抑制血栓形成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相似文献   

4.
戴德哉 《药学进展》1993,17(1):23-26
本文叙述纤维蛋白非特异性及特异性溶栓药的作用机理及特点,梗塞后开始治疗的时间与死亡率的关系;并介绍了阿斯匹林与溶栓药合用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克塞灵 (catholen ,Cath)为单成分溶血栓微循环治疗剂。Cath、克栓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制剂是由蝮亚科蝮蛇毒提纯而制得的具有溶栓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单成分制剂。具有增强纤溶系统活性 ,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 ,减少血小板聚集作用[1,2 ] 。精制蝮蛇毒抗栓酶 (Ahyl)为精氨酸酯酶 ,Cath和Ahyl均属降纤酶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3~ 5] 。文献未见两药单次给药降低动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溶栓作用的报道 ,现报道如下。1 材料1 1 药品 Cath由河北省济世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批号 :970 80 4;Ah…  相似文献   

6.
蚯蚓提取液纤溶及抗凝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纤维蛋白平板法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活力测定试剂盒测定,证实蚯蚓提取液具有较强的纤溶活性和较高的纤溶酶原激活剂活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给SD大鼠静往蚯蚓提取液,能迅速提高大鼠血浆总纤溶酶原激活剂活力;口服给药也能明显减轻13%高分子葡聚糖溶液诱导大鼠实验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用CM SepharoseFF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法从豆豉提取液中分离纯化出具有体外活性的豆豉溶栓酶,并通过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其纤溶活力,发现其具有较强的纤溶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鲜蚯蚓为实验材料,解剖取消化管前1/3部位,加10倍生理盐水捣碎制成匀浆,离心制成纤溶酶粗提取液。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测试纤溶酶的活力,研究不同温度、PH值对纤溶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证明58℃,PH8.0纤溶酶活力量强。并将其这一特性用于溶栓丸的制作工艺中。  相似文献   

9.
10.
溶栓药物的应用彻底改革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链激酶、尿激酶加肝素和阿司匹林,在症状发生后的初始6小时内应用,能使院内死亡率降低一半以上,且人人改养病人的长期生存。虽然这些第一代纤维蛋白溶解剂能有效溶栓,但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它们也使循环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相似文献   

11.
大剂量尿激酶溶凝的量效时效及安全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解血凝块的最佳用药剂量、用药时机及药物最佳作用时间,为临床一次性清除血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2个(4×4)拉丁方设计,分析UK剂量[(1万U/ml、2万U/ml、3万U/ml、4万U/ml)]、用药时机(抽血后2、4、8、16h)和药物作用时间(加UK后2、4、8、16h)对溶凝效果的影响。制备家兔脑内血肿模型,对比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10000U vs 30000U)及等量生理盐水对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UK剂量对溶凝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8,P=0.0105),尿激酶10000U组的溶凝体积明显低于20000U组、30000U组或40000U组,而后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时机和药物作用时间对溶凝体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83,P=0.2423;F=2.39,P=0.1673)。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3组标本均出现脑出血后急性期的形态学改变,未见其他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方面的异常改变。结论UK剂量是影响溶凝效果的关键因素,20000~30000U/ml的UK为最佳安全剂量。延迟16h用药不影响溶凝效果,UK作用2h足以发挥溶凝效用。  相似文献   

12.
论文采用硫酸铵分段盐析,DEAE-32纤维素柱层析等方法从东亚钳蝎蝎尾中提取出相对分子质量为37.7 k的单一蛋白,纤溶平板法证明其具有纤溶活性,并研究了温度、时间、pH值、金属离子对其溶纤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蝎毒活性蛋白最适作用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5.0,Fe2+、Ca2+、Ba2+对其纤溶活性有促进作用,Cu2+、Mn2+对其有抑制作用,同时时间作用对其影响很小。并讨论其体外溶栓作用,表明其有溶栓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者100例,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分别为51例和49例。治疗组采用尿激酶150万 U静脉滴注,30min滴完,同时给与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溶栓治疗组为6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2%;4周病死率治疗组为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6%。结论 对适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苷酸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甘酸酶对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甘酸酶能抑制ADP、AA、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其抑制率与剂量增加成正比;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与ADP的水解和腺苷的积累有关。结论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甘酸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水解ADP和积累腺苷,可能与阻断TXA2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82例按自愿原则,接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3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51例,评估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后Ⅱ~Ⅲ级闭塞血管再通率、早期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率、3个月较好转归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3个月的病死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 相对于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具有与之相似的安全性,且动静脉联合溶栓拥有更好的疗效,但该结果仍有待于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6.
张运新 《北方药学》2011,8(2):20-2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再通组22例和溶栓未通组8例、未溶栓组30例,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未溶栓组不用溶栓治疗,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三组疗效、射血分数和死亡率。结果:溶栓再通组22例(73.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8例(26.6%)(X2=4.125,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75.0%、未溶栓组66.6%(X2=4.228,X2=5.128,P均〈0.05);溶栓再通组全部存活,溶栓未通组1例死亡(12.8%),未溶栓组5例死亡(16.6%)。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黄芪总甙延缓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黄芪总甙(astragalosides,AST)延缓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小鼠D-半乳糖(D-galactose,D-gal)人工衰老模型和自然衰老模型(17月龄),以小鼠协调运动、学习记忆、以及免疫功能作为指标,同步观察药物的作用。结果:AST(40mg·kg~(-1)·d~(-1),ig,10周)可明显恢复D-gal衰老小鼠的协调运动和学习记忆功能,使其过低的ConA诱导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IL-2产生明显升高,但对LPS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无明显影响。AST(40mg·kg~(-1)·d~(-1),ig,3个月)对17月龄小鼠亦有类似作用。结论:AST对D-gal衰老小鼠和由中年期(14月龄)进入老前期(17月龄)小鼠的自然衰老进程均有明显的延缓作用,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方法 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38例DVT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d、第3d、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 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d.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成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0):55-55,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AMI患者溶栓后RA。结果AMI溶栓后RA发病率40%,多发生在胸痛缓解、ST段下移之后持续2-120min。其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发病率占10.9%,心动过缓低血压综合症(BHS)发病率占12.3%,新出现室早或室早增多发病率占10.9%,室颤发病率占6.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胸痛缓解、ST段下移后应重视RA的发生,严密监护心电变化,对致命性RA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