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不同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989年一2005年收治的3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所采用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34例分另U采用了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ue(H-L)术式、Cotrel-Dubousset(C-D)双棍法及Texas Scottish-Rite Hospital(TSRH)三维矫正,平均矫正率分别为36.42%、45.18%、55.68%、63.28%,采用H-L、C-D和TSRH手术方法的矫正度均高于Harrington方法,其中以TSRH、C-D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最好。结论手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是明显的,尤以近年运用的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更为优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基本影像特征,并检测 Lenke 分型中脊柱侧凸类型的发病率及 Lenke 分型与手术方法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分析105例青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 Lenke 方法分型,统计各种侧凸类型的发病率,检测 Lenke 分型方法与手术方法的关系.结果105例脊柱侧凸均采用 Lenke 分型方法归类,其中 Lenke 1型最多,占51%;腰椎修正型:A 型45例(43%),B 型17例(16%),C 型43例(41%);胸椎矢状位修正型:“-”型18例(17%),N 型79例(75%),“+”型8例(8%).本组综合分型最常见的类型是1AN(22例,21%)、5CN(13例,12%)、2AN(10例,9.5%)及3CN(8例,7.6%).Lenke 分型定义为结构性弯曲中90%进行了固定融合.结论青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基本影像特征及 Lenke 分型对手术指征的评估、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结构性弯曲的诊断标准较为实用.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髋臼骨折分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 2 0名髋臼骨折患者共 2 0个髋臼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将扫描数据经薄层重建行髋臼三维重建处理 (3D)及多平面重建 (MPR) ,三维重建图像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 在手术的 17个髋臼中 ,髋臼三维重建图像与手术中骨科医师所见完全一致。结论 MSCT髋臼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可与大体标本相媲美 ,有利于髋臼骨折术前的正确分型 ,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A new spherical navigator echo (SNAV) registration technique is presented. This technique starts by collecting a set of SNAV templates at a reference position. These templates are acquired by rotating the gradient system to result in rotation angles that uniformly cover a predefined range of rotation. The rotation angles between an unknown physically transformed position and the reference position are subsequently determined by finding the template with the lowest sum of squared differences with SNAV at the transformed position. Translations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phas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est‐match SNAV template and the SNAV acquired at the transformed posi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ventional SNAV registration technique, the proposed technique is noniterative, robust, and can detect 3‐dimensional rigid body motion in less than 50 msec. The technique was verified with phantom and in vivo experiments, which demonstrated subdegree rotational and submillimeter translational accuracy over a range of simultaneous ±20° and ±10° mm of motion. Magn Reson Med, 2011. © 2010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外眼手术后继发性斜视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 以外眼手术后继发斜视患者56例(56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翼状胬肉切除术18例,眼外肌外伤修复术15例,上睑下垂矫正术10例,结膜囊肿摘除术8例,结膜脂肪瘤摘除术5例.对其斜视原因和防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斜视患者中,14例可自行缓解或经药物治疗缓解,手术探查发现斜视原因主要为眼肌止端移位或瘢痕形成;眼外肌外伤修复术后斜视主要原因为瘢痕组织及粘连,13例患者在6个月内斜视自行缓解或经药物、矫正训练缓解或消失,2例经矫正手术后斜视消失;上睑下垂矫正术后斜视主要因上直肌纤维化,8例经药物或矫正训练斜视症状缓解或消失,2例经斜视矫正术后斜视消失;结膜囊肿或脂肪瘤摘除术后斜视原因主要为瘢痕形成及粘连,10例患者经药物或矫正治疗缓解,3例行矫正手术后斜视消失.结论 外眼手术继发性斜视的原因主要为眼肌移位、瘢痕形成或粘连、眼肌纤维化等,眼科医师应高度重视,尽量避免术后继发性斜视的发生.外眼手术继发性斜视可经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模型研究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的内口位置。方法:采用磁共振扫描建立10个正常志愿者的膝关节分别在0°、30°、60°、90°和120°时的三维模型,每个模型在股骨髁间窝外侧面标定35个点(A0、A15...A90,B0、B15......E90),在胫骨标定3个点(X、Y、Z),所有的股骨点与胫骨点分别进行组合,共可获得105个组合,测量每个组合的距离,并观察这些组合在膝关节从0°屈曲到120°时的距离变化量。最大变化值小于3mm的两点确定为等距点。结果:在105个组合中,共发现有13个组合的距离变化量没有超过3mm,分别为A0-X、A15-X、A30-X、A45-X、B0-Y、B15-Y、B30-Y、B45-Y、C0-Z、C15-Z、C30-Z、C45-Z和C60-Z。结论:股骨髁间外侧面与胫骨髁间隆突间不存在绝对的等距点,但是存在生理等距点,选择等距点时应该综合考虑股骨和胫骨的因素。B45-Y是推荐的重建韧带内口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正常人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该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和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选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成年男性,经CT扫描后,采用坐标数据化法,利用专业有限元软件建立包括关节盘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three dimension finite element model,3D-FEM),并在计算机上模拟改良BSSRO术进行截骨。结果获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图形逼真,并且在功能状态中的力学改变与体外力学实验得出的数据吻合程度高。结论利用有限元软件采用CT图形坐标数据化法可建立仿真程度较高的BSSRO模型。 相似文献
9.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并与2D DSA比较。方法50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均行2D DSA及3DDSA检查。观察2D DSA及3D DSA(VR)对颅内动脉瘤瘤颈和瘤体形态的显示,评估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可行性。获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参考图像。通过对瘤颈和瘤体的测量,正确选择第1枚弹簧圈的直径及长度。结果50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中,2D DSA能清楚显示14个动脉瘤的瘤颈;VR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瘤颈。2D DSA能清楚显示26个动脉瘤的形态;VR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2D DSA认为6例不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D DSA显示全部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栓塞成功。49个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均从3D DSA获取参考图像。48个第1枚弹簧圈选择正确。结论3D DSA在评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可行性、获得参考图像、动脉瘤精确测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三维空间构像测量房间隔缺损的方法在封堵术中决策选用Amplatzer封堵器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通过多切面(心尖四腔、大血管短轴及剑下四腔)测量房间隔缺损多个方位的直径及残端(硬缘和软缘)情况,形成房问隔缺损的经胸三维空间构像,据此决定选用Amplatzer封堵器的型号。术中封堵器置入房问隔缺损后,采用三维空间构像法实时观察封堵器位置、稳定性及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结果96例患者根据术前经胸三维空间构像法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和残端情况而选用相应型号的封堵器,一次性成功置入93例(96.7%),术中实时监测显示房间隔封堵器置入位置正常,推拉试验显示封堵器固定良好,左向右分流信号完全消失。3例患者(3.1%)因房间隔解剖变异或残端偏差而出现微量残余分流,及时更换封堵器后残余分流信号完全消失。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三维空间构像法测量房问隔缺损简捷准确,为决策Amplatzer封堵器型号的选用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MSCT颌骨扫描技术在牙种植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MSCT颌骨薄层扫描技术在牙种植术前检查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8排螺旋CT对牙种植术前预带定位模板的颌骨做螺旋 1.2 5mm层厚连续扫描 ,通过相应的牙科专用软件 (Dentascan)对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 ,同时采用三维 ( 3D)立体重建技术观察牙种植术前颌骨全景结构形态、骨质密度和上颌窦、鼻腔底、鼻腭管以及下颌管等重要结构。结果 :Dentascan软件及 3D技术能够清晰显示种植区域颌骨的外部形态及内部重要结构 ,并能利用其图像上的标尺测量工具精确测量种植区的骨高度及宽度。结论 :颌骨扫描设计为口腔科牙种植医师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