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从痰证的中医医籍及医家证治研究、病证结合思路指导下的痰证辨治及痰证的实质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痰证的相关研究进展。传统中医痰证的证治方药,因各位医家其所处时代及辨证思路的不同而证治用药各有特色。病证结合思路指导下的痰证临床辨治涉及现代医学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但其总的指导思路未脱离中医理论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病证结合思路指导下的痰证实质研究分别从血液生化检查、细胞因子水平等角度探讨了各种疾病痰证的病理机制,但其结论多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疾病,难以外推。建议从方药相应的模式建立痰证的临床辨证诊治标准,从蛋白质(群)水平探讨建立痰证的微观辨证指标。  相似文献   

2.
从痰证的中医医籍及医家证治整理、病证结合中的痰证的临床中药辨治及痰证的实质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痰证的相关研究进展。传统中医领域内的痰证的证治方药,因各位医家其所处时代及辨证思路的不同而证治用药各有特色。病证结合思路指导下的痰证临床辨治涉及现代医学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但其总的指导思路未脱离中医理论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病证结合思路指导下的痰证实质研究分别从血液生化检查、细胞因子水平等角度探讨了各种疾病痰证的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但其结论多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疾病,难以外推。提出从方药相应的模式建立痰证的临床辨证诊治标准,及从蛋白质群水平探讨建立痰证的微观辨证指标的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3.
痰瘀与冠心病的关系探析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冠心病中痰瘀的基本概念、痰瘀与冠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微观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冠心病的研究中应从中西医关联性较强的痰瘀入手,抓住疾病和证候的主要矛盾。提出在研究中应着重于深入探讨冠心病西医类型(UA、SA)的病理过渡与中医痰瘀的关系;痰瘀五结在冠心病中与其它讧型的关系;病证结合的基础上,同类方药的对比研究;痰瘀在冠心痛和相关疾病中的实质及微观指标;中西医如何优势互补对冠心病进行深入的研究等思路。  相似文献   

4.
痰证理论的形成及其研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对目前痰证研究的特点进行了论述,涉及研究痰证发病以证论痰的本质、建立痰证的诊断标准,以符合中医规范化的需要、探索筛选痰证研究指标、探讨化痰药物的作用机理指导痰病的防治,加强“痰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5.
邹国庆 《新中医》2023,55(20):63-6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头颅MRI 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7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 行辨证分型及头颅MRI 检查,观察各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头颅MRI 责任病灶检出率、病灶分布情况及病灶表 现。结果:17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多见。头颅MRI 共检出责任病灶170 例,检出率 97.70%。不同中医证型头颅MRI 责任病灶检出率相近。痰热腑实证患者病灶主要分布在前循环皮质,占 47.62%;气虚血瘀证、肝阳暴亢证患者病灶主要分布在后循环皮质,分别占53.19%、61.90%;阴虚风动证、 风痰阻络证患者病灶主要分布在基底节,分别占54.84%、48.00%。痰热腑实证患者病灶多表现为大片状,占 61.90%;气虚血瘀证、肝阳暴亢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阻络证患者病灶多表现为小片状,分别占59.57%、 66.67%、64.52%和60.00%。结论: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头颅MRI 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可将辨证分型与头颅 MRI 检查相结合,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医痰证实质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痰证与血液流变学、血脂、自由基、糖代射、能量代谢酶、机体免疫功能、植物神经系统、粘附分子方面综述了痰证的实质,认为今后可从细胞膜功能与痰证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方法可采用分层次,分阶段探讨痰证特异笥指标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真心痛的证型规律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心肌梗死60例,对其辨证分型进行归纳,并以同期健康体检人员60例为对照,对其血脂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瘀、气虚、痰浊为真心痛的主要病机,痰瘀痹阻证、气虚血瘀证和气阴(血)两虚证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HDL降低和VLDL升高与真心痛发病密切相关。血瘀证、气虚证和痰证与VLDL升高密切相关,气虚证与TG升高密切相关。结论 真心痛辨证应重视血瘀、气虚、痰浊;HDL降低和VLDL升高是真心痛发病的危险因素;血瘀证、气虚证和痰证的真心痛患者VLDL水平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冠心病痰瘀证中的分布规律,寻找冠心病痰瘀证的客观生化指标。方法 检索CNKI、WANFANG、VIP、CBM、PubMed、Embase、Medline和Wed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02月26日。检索对象为研究Hcy与冠心病痰瘀证(包括单元证——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复合证——痰瘀互结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结果 冠心病痰瘀证(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血Hcy均高于非痰非瘀证(气阴两虚证、寒凝心脉证)(P<0.05);冠心病痰瘀证组间比较,Hcy在痰浊痹阻证与心血瘀阻证间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痰瘀互结证组Hcy则高于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组(P<0.05)。结论 (1)Hcy在冠心病痰瘀证中的分布较非痰非瘀证更多,高Hcy或许可以成为冠心病痰瘀证的客观生化指标;(2)痰瘀互结证组Hcy高于痰浊痹阻、心血瘀阻证组,说明随着单一证演变为复合证时,Hcy水平呈正相关上升,提示Hcy水平与冠心病痰瘀证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朱宏勋  曹锐  胡文忠  李京 《北京中医》2009,(12):922-92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痰证与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及卒中量表(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42例发病3日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痰证评分及NIHSS评分。检测患者血常规。对检验指标与量表评分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RBC、HCT与痰证分值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5);当痰证分值≥3分时,MCV与痰证分值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5);痰证分值与NIHSS评分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证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与MCV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总结和探讨了病证结合的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诊断量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证候诊断量表制定的基本方法,认为多元统计学分析与专家经验的理性分析相结合是构建科学实用的证候诊断量表的有力保证。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诊断量表制订的思路和方法将会为其它疾病的证候诊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及对中医证本质认识的深入,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已经从症状、体征为主体,发展到了目前的分子基因水平。众多中医药工作者在基因层面上对冠心病中医证候本质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证候相关基因及其多态性研究、证候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研究等,涉及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痰瘀互阻证、心阳虚证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基因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归纳王檀教授门诊收治的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病历,分析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的相关性,初步总结王檀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 通过收集王檀门诊间质性肺疾病病历,归纳整理基本信息及证型,运用统计学分析,总结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季节的关系。结果 通过收集分析病历,初步总结王檀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得出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季节的关系。结论 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型季节分布特点具有一定规律性。春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夏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肺脾气虚证;秋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冬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大肠湿热证。其中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脾经伏火,痰瘀痹结证、痰热壅肺,气阴两伤证全年出现频次较高,是间质性肺疾病的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14.
辨治急性血性中风病5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是一种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中经络、中脏腑两型。其中,中经络可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淤证;阴虚风动证五型。中脏腑分为闭证、脱证两型。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是一种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中经络、中脏腑两型。其中,中经络可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淤证;阴虚风动证五型。中脏腑分为闭证、脱证两型。运用中医辩证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情志眩晕系与情志密切相关的眩晕,常以情志不舒伴头晕目眩为主,临床发病率高,中医认为痰是情志眩晕重要致病因素,文章总结许凤全教授从痰治疗情志眩晕经验,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情志眩晕提供思路方法。方法 根据情志眩晕不同阶段及病机,择治痰六法:调肝运脾化痰法;补肺散结消痰法;转枢调气涤痰法;温胆和胃散痰法;补肾宁志运痰法;祛瘀通络破痰法。结果 情志眩晕具有由气致痰、由痰化热、因痰兼虚、痰瘀互结的病机发展趋势,依病机及病期择不同治痰方法辨证施治,随证立方,随病用药,疗效肯定。结论 情志眩晕治痰六法在临床应用广泛,辨证治疗心身类疾病效如桴鼓,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晚期原发性周围型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与中医临床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6例中晚期原发性周围型肺癌(以下简称肺癌)肺癌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类型及中医临床证型资料,按照中医辨证分组:分为肺郁痰瘀、脾虚痰湿、阴虚痰热、气阴两虚4种证型,研究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类型与各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结果:4种证型中以肺郁痰瘀型多见(37.5%)。不同中医证型的病理类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郁痰瘀型以鳞癌多见;脾虚痰温型以肺泡癌多见;阴虚痰热型以腺癌多见;不同临床分期的中医证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周围型肺癌组织病理学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305例胸痹心痛患者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的证型和超声心动图(UC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0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冠状动脉造影和UCG检查,对比研究不同证候在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方面的改变。结果冠脉正常且无室壁运动异常时血瘀证和痰浊证的比例均较低,而冠脉狭窄且室壁运动异常者血瘀证、痰浊证比例较高。冠脉狭窄且舒张功能异常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均显著高于无冠脉狭窄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的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气滞证候组的左室射血分数(EF)低于非气滞证候组,痰浊证候组的EF值低于非痰浊组;阳虚证候组的短轴缩短率(FS)低于非阳虚证候组,痰浊证候组的FS值低于非痰浊证候组。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胸痹心痛辨证分型的临床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湿证、非湿证各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海南省中医院按照课题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NAFLD患者11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中医湿证组90例(包括:湿浊证组41例、湿热证组33例、痰瘀证组16例)、非湿证组20例(气滞证组),另外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对各组进行肝纤维化脂肪肝一体化诊断检查仪(FibroScan-CAP,502B)检查并抽血检测血脂、肝功能等,比较中医湿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非湿证(气滞证)不同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课题组收集到符合要求的NAFLD患者110例,其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20例(18.2%),湿证组90例(81.8%),湿证患者比例远远大于非湿证患者,提示NAFLD的发生发展与中医湿证关系密切;②中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75%占比最大,与湿证三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重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与湿证三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痰瘀证组68.7%占比最大,与非湿证组、湿浊证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各组脂肪肝程度排序,从轻到重依次为:非湿证(气滞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③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CAP值、LMS值比较显示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④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TC、TG、AST、ALT和GGT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与中医湿证密切相关,且湿证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呈正相关,为中医“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持,为NAFLD的早诊断、早干预及制定更合理化的管理及诊治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肺心病中医证型与炎症介质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心病中医证型与炎症介质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炎症介质TNF-α、IL-1β、IL-6、IL-8。结果痰热壅肺证TNF-α、IL-1p、IL-6为最高,与其它证型比较IL-6差异显著;阳虚水泛证IL-8最高,与痰浊蕴肺证及气阴两虚证比较差异显著。痰热壅肺证候积分与TNF-α、IL-8呈正相关,痰浊蕴肺证候积分与TNF-α呈正相关,阳虚水泛证候积分与TNF-α、IL-8均呈正相关。结论炎症介质指标在反映中医证候轻重上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