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探讨立体定向技术结合锁孔手术切除脑内病灶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显微手术切除脑内病灶15例.14例病灶完整切除,1例病灶部分切除,均经CT证实.12例术后原有神经损害症状消失,无手术并发症.CT引导的立体定向技术结合锁孔显微手术是治疗脑内小病灶及深部病变的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可以起到与导航系统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显微手术摘除脑实质内猪囊虫病灶的外科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利用ASA-602S立体定向仪,在CT导向下,采用立体定向显微手术摘除脑实质内猪囊虫病灶。结果 28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明显改善,癫痫症状消失,复查头颅CT病灶完整切除。结论立体定向显微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创伤很小、治疗脑实质内猪囊虫病灶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立体定向结合显微镜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CT导向立体定向结合显微镜对15例直径在0.8~3.5cm脑内小病灶行手术切除。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继发性癫痫7例术后完全停止发作,1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立体定向结合显微镜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具有定位准确、微创安全有效、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王海东  许侃  赵刚 《吉林医学》2002,23(4):201-202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的经验体会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4例病变直径在0.4cm~3.5cm的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脑立体定向显微镜下切除病灶。结果:24例患者的颅内病变全部行显微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13例继发性癫(?)中10例术后停止发作,另3例发作显著减少。结论:对于MRI检查显示的界限清楚的最大直径<3.5cm脑深部MRI导向的立体定向开放手术是一种简便、定位准确、微侵袭、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CT引导的立体定向脑内病灶活检术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并对手术操作方法和技术要点进行总结。方法 将CT与脑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在CT引导下对12例脑内病灶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 7例为各类脑肿瘤,2例为寄生虫性肉芽肿,1例为脓肿,1例为结核,1例诊断无明确结果,阳性率为91.7%。无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CT引导的立体定向脑内病灶活检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组织病理学诊断的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6.
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切除老年人脑内小病灶1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卫华  张剑宁  章翔  郭衍 《医学争鸣》2001,22(23):2195-2195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9- 0 1/2 0 0 0 - 0 7我们采用在 CT立体定向开放手术 ,显微直视下切除老年人脑内小病灶 17(男 10 ,女 7)例 ,年龄 5 2~ 84(平均 6 8)岁 .其中小胶质瘤 12例 ,海绵状血管瘤2例 ,脑转移瘤 2例 ,脑脓肿 1例 .病灶位于顶叶 12例 ,额叶 5例 .临床表现癫痫发作 9例 ,肢体活动障碍 8例 ,头痛 8例 .均行头颅 CT检查 ,MRI检查 11例 ,表现为额叶和顶叶小病灶 ,直径 1~ 3cm.各类病灶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的表现 .小胶质瘤 CT表现为低密度灶 ,边界不清 ,无明显增强 ;海绵状血管瘤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 ,呈均…  相似文献   

7.
脑内病灶的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脑内病灶行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术的经验。方法:在CT引导下对53例脑内病灶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进行活检手术。结果:53例患者中颅内肿瘤40例,脑炎7例,脑血吸虫病2例,正常4例。组织活检阳性率92.5%。2例活检部位少量出血,2周后自行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明确脑内病变性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CRW—FN脑立体定向仪或Vector Vision神经导航系统定位,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结果:49例患者中,21例行有框架立体定向手术,28例行神经导航手术。全切病灶39例,次全切10例。仅4例患者出现暂时神经功能障碍,且均在术后3-6个月恢复,未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1991年1月至1994年1月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对241例脑深部病变进行了活检手术,男153例,女88例。病变在鞍区44例,基底节43例,脑深部或脑主要功能区55例,第三脑室后部35例,颅内多发病灶28例,脑室内17例,小脑半球内13例,脑干内6例。病变累及范围最大直径8.5cm,最小直径1.0cm,平均为3.5cm,实质性病灶多在2.0cm范围内。活检总阳性率97.92%,肿瘤检出率为86.71%,无严重并发症与死亡,3例活检部位出血,出血率为1.24%。作者认为CT—引导立体定向活检是明确脑内病变的组织学诊断和提供最佳治疗较安全可靠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功能区脑内小病灶直视手术的临床意义及手术操作注意事项,以提高功能区小病灶手术效果,预防并发症.方法:本组自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对15例位于功能区脑内小病灶实施CT引导下手术,其中炎性肉芽肿7例,猪囊虫病5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结核瘤1例.结果:15例术后临床效果满意,全部病例复查头颅CT显示病变消失.结论:CT引导下立体定向对功能区脑内小病灶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定位精确,脑组织损伤小,无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施行脑内窥镜手术30例,包括脑肿瘤切除15例、脑囊肿摘除5例、脑内异物摘除4例、脑脓肿摘除3例、脉络丛烧灼治疗脑积水2例、脑内生虫取出1例。病变均位于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其中鞍区15例、在脑半球6例,基底节约5例、侧脑室内2例、小脑半球2例。术中应用Hol:YAG激光,效果良好。手术有效率96.7%(术后1月)。术后无昏迷、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立体定向显微外科开放直视手术治疗颅内小病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或MRI引导的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在脑内或重要功能区小型病灶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直径为0.5cm~3.0cm的脑深部及重要功能区小型病灶患者采用Leibinger-Fischer的STP立体手术定位系统,通过CT或MRI图像资料的三维重建定位,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小骨窗开颅切除病灶。结果:所有病灶均定位精确,并一次性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8例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其中6例经治疗在1周内恢复,3例遗留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其余的头痛、肢体麻木无力或轻偏瘫病例,均于术后1月~3月内恢复或明显好转。33例癫痫患者26例术后癫痫症状消失,随访4个月~18个月,28例癫痫症状完全消失,5例癫痫发作次数显著减少。结论:对于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小型病灶切除,立体定向开放显微手术是一种侵袭性小,定位精确,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回顾分析我院经CT或MRI证实的脑干出血患者35例,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12例(34.3%),好转14例(40.0%),恶化4例(11.4%),死亡5例(14.3%)。死亡者中桥脑出血3例,中脑出血1例,延髓出血1例;均有脑干功能衰竭、脑疝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出血灶直径〉2.0cm的8例中,死亡3例。直径≤2.0cm者27例中,死亡2例。提示脑干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并发症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中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田洪  刘磊  郝磊  臧巧利  朱川 《重庆医学》2015,(2):183-18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HT患者48例,其中,出血性梗死(HI)45例(93.8%),其中HI‐1型27例,HI‐2型18例;脑实质内血肿(PH)3例(6.3%),其中PH‐1型2例,PH‐2型1例。PH‐2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HT。进行CT、MRI检查,界定梗死面积,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结果HT患者梗死后出血时间发生在1周内14例(29.2%),1~2周内28例(58.3%);脑叶梗死25例(52.1%),出血灶均在皮层和(或)皮层下,深部脑实质梗死11例(22.9%),出血灶在梗死灶内或其边缘,脑叶及深部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出血灶均在梗死灶内;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31例(64.6%),继发于小面积脑梗死14例(29.2%),继发于腔隙性脑梗死3例(6.3%);HI表现为皮质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血肿主要位于深部基底节区。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更容易并发HT。HT多发于脑梗死后1~2周内,应当于这段时间内复查头CT或MRI。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MPS对46例53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息肉22个,间质瘤12个,脂肪瘤4个,异位胰腺3个,囊肿3个,外压性改变3个,食管静脉曲张2个,胃黏膜脱垂2个,胃窦早癌1个,无病变者1例。部分选择治疗的病灶术后诊断与MPS诊断符合率为100.0%。结论: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安全、简便、无创,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16例)或诊断性治疗(7例)最终诊断为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3例,MRI平扫+增强17例,直接增强6例,CT平扫6例,CT平扫+增强3例,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表现。结果23例单发15例,多发8例,共检出40个病灶,31个病灶位于中线两旁的深部脑组织内,9个病灶位于脑实质表面,其中3例累及相邻硬膜及颅骨:28个病灶呈团块状,边缘可见分叶;病灶周围水肿中到重度,占位效应较明显:囊变3例。平扫CT病灶全都表现为稍高密度,3例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以低信号多见,增强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3例囊变部分无强化。3例累及颅骨的骨结构破坏是轻度的,颅骨外形尚存,像被虫蛀仍保留外形的“蛀木”,而颅骨两旁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结论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 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4例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14例患 者中男5例,女9例,年龄(55±8)岁;9例为单发,5例多发(病灶2~6个),共26个病灶。病灶均位于幕上,包括大脑半 球、基底节、胼胝体等,多数位于脑组织深部。病灶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e,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 权成像(T2-weighted image,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sff 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多呈高或稍高信 号。全部病灶表现出明显的强化影,其中团块状强化的病灶有23个,环形强化的病灶有3个。病灶周围形成的水肿严 重程度不一,其中20个属于重度,4个中度,2个轻度。有2个病灶可见坏死、出血。结论: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具有特 征性MRI表现:位于幕上脑实质深部,多灶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接近,强化明显,弥散受限,坏死囊变少见, 占位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脑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临床、病理及MRI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PXA的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8例脑PXA均经病理证实,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2例行多体素磁共振波谱(TE135ms)和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结果: 8例PXA年龄14~56岁,25岁以下者6例.伴间变特征者2例.7例单发,1例伴间变特征者为单发肿块伴周围子灶.5例发生或累及颞叶,6例位于皮层及皮层下.MRI表现5例呈囊实性,3例呈实性,1例伴局部软脑膜受侵,1例伴出血及室管膜受侵(伴间变特征),1例伴侧脑室播散(伴间变特征).肿瘤实性区均呈明显强化的稍长T1稍长T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等或稍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值与正常皮层下脑白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囊实性者囊壁强化.所有肿瘤周围均有轻到中度水肿.2例肿瘤实性区呈高灌注,胆碱峰明显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明显下降,多见乳酸峰.结论: PXA好发于青少年,多发生于幕上脑浅部,多位于颞叶,其病理学及遗传学特征有别于其他星形细胞瘤,肿瘤全切是预后的主要保证.PXA的常规MRI、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谱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心内占位病变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5年6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47例心内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肿瘤43例(91.4%),均为粘液瘤,分布于左房41例,右房1例,右室1例;恶性肿瘤2例,分别为右室横纹肌肉瘤和左房肺动脉内膜肉瘤;左室附壁血栓1例;左心耳内翻1例。所有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2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结果:1例粘液瘤术后2年复发,分布于左房及右房,再次手术切除。2例恶性肿瘤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其余心内占位病变恢复良好。结论:典型粘液瘤经超声心动图即可确诊,非典型粘液瘤及其它非典型部位的心内占位病变需借助CT、MRI及PET进一步明确诊断。心脏占位病变一经诊断应尽快手术,即使发生脑梗塞也非手术禁忌,良性肿瘤预后较好.恶性肿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