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防腐剂在酱油保鲜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尼泊金酯、苯甲酸钠、乳酸链球菌素在酱油中的防腐效果,对其使用的安全性、使用效果、经济成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乳酸链球菌素在酱油中的使用效果明显优于尼泊金酯和苯甲酸钠,但其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2.
尼泊金酯与苯甲酸钠在酱油、食醋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探讨了尼泊金酯与苯甲酸钠在酱油、食用醋中的使用情况,对安全性、使用效果、使用成本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尼泊金酯在酱油和食醋中使用的整体效果明显优于苯甲酸钠。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尼泊金复合酯作为防腐剂在酱油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酱油中尼泊金复合酯的含量达到150ppm就能起到有效的抑菌作用,而且其浓度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为推广尼泊金乙酯、丙酯在酱油和大酱中的应用,通过对尼泊金乙酯、丙酯在酱油和大酱中使用不同剂量和按不同比例混合添加的防腐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可以得知:尼泊金乙酯和丙酯对酱油的防腐效果最佳的是尼泊金丙酯和尼泊金乙酯以2:1的比例混合使用,最大添加量为250 mg/mL;对大酱的防腐效果单一使用和混合使用效果基本相同,最大添加量为250 mg/kg.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尼泊金酯钠盐与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在酿造酱油中的防腐效果及使用成本。结果表明在酱油中添加0.15g/kg~0.25g/kg的尼泊金乙酯钠或丙酯钠就能很好抑制酱油中细菌、霉菌的生长,起到防腐保鲜作用;使用成本仅为山梨酸钾的1/3。  相似文献   

6.
赵荣丽 《中国食品》2013,(12):64-65
化学防腐剂作为中国食品行业主要的防腐保鲜配料,以其价格实惠、使用简便等优势在中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物变质是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吃了变质的食物会导致人们出现拉肚子或者其他疾病。造成食品腐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食品中自身的细菌产生腐烂现象,也有可能是食品中的化学物质与环境中发生氧化变质造成的。本文主要以乳酸链球菌素为例来讲述微生物防腐技术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纳他霉素 (Natamycin)与乳酸链球菌素 (Nisin)在传统酿造酱油中的防霉应用情况 ,以及不同浓度纳他霉素与乳酸链球菌素的复合使用情况 .结果表明 :纳他霉素防止传统酿造酱油霉变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为 2 0 μg/kg ,而通过与乳酸链球菌素复合 ,可以有效降低MIC至 8μg/kg ,符合食品添加剂的卫生要求 .  相似文献   

9.
乳酸链球菌素(亦称乳链菌肽或Nisin)是一种安全、高效、无副作用的天然防腐剂。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乳酸链球菌素对动植物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对Nisin不同来源及生产方法进行阐述,重点介绍其抗菌活性及其在肉类、乳制品、果蔬保鲜防腐中的研究现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乳酸链球菌素和纳他霉素都属于抗菌剂。本文分别介绍了乳酸链球菌素和纳他霉素的结构、理化性质,扼要的介绍了他们抑菌机理及使用安全性,对于他们在肉品中的防腐保鲜应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无溶剂萃取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法,研究中日酱油在模拟蘸料和炒菜条件下挥发性呈香物质的差异,确定出典型呈香物质,为快速区分中日酱油的风味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模拟蘸料条件(25 ℃)下,检测到日本酱油呈香酯类物质居多,其含量约是中国酱油的2倍;中国酱油呈香吡嗪类物质居多,是日本酱油的1.6倍。在模拟炒菜条件(95 ℃)下,日本酱油呈香物质种类增加35%,中国酱油增加59%,约是日本酱油的1.7倍。日本酱油中醇类、酯类和醛类物质表现突出,乙醇为日本酱油的典型呈香物质,赋予其浓厚醇香;中国酱油中吡嗪类、酯类和酮类物质占比较大,赋予其浓郁酱香,苯乙醇为中国酱油的典型呈香物质,赋予一定的花香和果香。  相似文献   

12.
不同澄清剂在消除酿造酱油二次沉淀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华  何余堂 《中国酿造》2012,31(8):145-146
该文探讨了蛋清液、明胶、木瓜蛋白酶在酱油中的澄清效果,并对其在使用上的安全性、澄清效果、使用成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在消除酿造酱油二次沉淀上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澄清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季节性制曲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曲是酱油酿造工艺中的关键工序,种曲、制曲时间、制曲环境等都是影响到制曲质量优劣的因子.实验探讨了不同季节条件对制曲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制曲过程的监控,测定不同阶段曲料的酶活力,比较了低盐固态工艺、原池浇淋工艺制曲过程中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谷氨酰胺酶活力的变化,为行业内应用提供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4.
酱油香气成分的研究——头油和生抽香气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分别以乙醚提取头油和生抽中的香气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离鉴定其化学组成,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组分的相对含量,头油乙醚萃取物中鉴定出43种化合物,生抽乙醚萃取物中鉴定出36种化合物,其对头油香气成分贡献最大的是:苯乙醇、2-甲基丙醇、3-甲基丁醇、4-羟基苯乙醇、3-甲硫基丙醇、十六酸乙酯、亚油酸乙酯、乙酸、2-呋喃醇等;对生抽香气成分贡献最大的是:2-呋喃醇、乙酸、3,8-二羟基-2-甲基色酮、6-甲基-2-吡嗪基甲醇、糠醛、香茅醇、呋喃酸、1-H-吡咯2甲醛、5,6-二氢-5,6-二乙基吡咯、1-糠基2-甲酸基-吡咯、1-(2-)呋喃基乙酮等。头油香气成分以醇类、酯类化合物为主,而生抽香气成分以杂环类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日晒、加热浓缩结晶和电渗析脱盐技术对酱油品质的影响,研制高效实用的酱油脱盐工艺。方法 以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感官评分作为指标,比较不同工艺制备的低盐酱油的营养与感官品质。结果 日晒浓缩结晶、加热浓缩结晶和电渗析处理酱油的脱盐速率分别为0.22%/h、0.41%/h和21%/h,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损失率分别为22.44%±2.23%、4.62%±0.67%和68.61%±1.07%,相应的感官评分为25.8、28.8和23.1(原酱油为27.2)。日晒浓缩结晶和电渗析脱盐酱油的氨基酸态氮损失率分别为4.65%±0.47%和28.51%±0.52%,总游离氨基酸损失率为36.24%±1.35%和64.34%±0.54%;而加热浓缩结晶脱盐的氨基酸态氮和总游离氨基酸增加了14.17%±0.43%和78.35%±3.02%。结论 采用日晒和加热浓缩结晶脱盐制备低盐酱油速率较慢,但其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和游离氨基酸的损失率明显比电渗析的低,且综合感官质量更好。本研究结果可为酱油及其他食品的脱盐提供参考,有利于解决因高盐饮食引起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不同原料酱油抗氧化活性生物测试及风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斑马鱼体内抗氧化实验比较了三种不同原料酿造酱油的抗氧化活性,同时采用电子鼻(E-nose)、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分析比较了三种酿造酱油风味特征及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黑豆酱油体内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豆粕和黄豆酱油(P<0.05),且其风味特征及挥发性物质组成与黄豆酱油、豆粕酱油均存在较大差异。风味特征差异主要表现为:三者相比氮氧化合物是黄豆酱油特征风味,无机硫化物、W2S醇类、W1S甲基类是豆粕酱油的特征风味,而黑豆酱油特征风味物质主要为杂环类化合物。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差异表现为:黑豆酱油中2-乙酰基吡咯含量较高,豆粕酱油中乙醇和苯乙醛含量相对较高,而黄豆酱油中苯乙醇、4-乙基愈创木酚等重要风味物质相对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18.
酱油是烹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之一,起着调味与着色作用,其色泽是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实验以10种市售酱油(生抽)色泽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密度(ρ)、白利度(B)、明度指数(L*)、红绿指数(a*)、黄蓝指数(b*)、色率(CI)、红色(RI)和黄色指数(YI),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和判别分析(DA)三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品牌酱油按色泽进行区分。结果表明:10种酱油按色泽差异可分为4组,第一组为1、2、4号(厨邦、海天、淘大),第二组为3、5、6、7、10号(东古、味事达、千和、加加、三不加)、第三组为8号(中坝)、第四组为9号(瓦岗)。研究结果可为酱油的色泽评价区分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