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环境状况越来越得到重视,而青年参与对环保意义重大。对3 483名青年的调查发现,青年群体环保行动参与意愿偏低。学生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好于青年白领与青年农民工;郑州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好于北京青年与上海青年。性别、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人口特征因素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环境责任感、环境关注、政治兴趣、社会认知水平、政府工作满意度、有过不公经历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意愿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网络渠道对青年参与环保行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众媒介的使用对个人的认知和行为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基于西北4省农村调查发现,对于西北农村青年而言,相对于其他节目,新闻类节目接触能够显著促进他们总的公共事务参与意愿;传统媒介接触强度和信任程度可以显著正向影响农村青年总的公共事务参与意愿,而新媒介接触强度和信任程度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程度。因此,相关媒体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扩大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力;政府要利用不同媒介类型提高青年公共事务参与兴趣;媒介的管理者要关注媒介所传播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度。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逐渐进入网络政治时代。网络政治的生成有利于青年政治意愿的表达,而青年政治意愿的表达又推动着网络政治的发展。青年群体作为网络的主要用户.其政治意愿表达呈现出原子化与组织化相交织、理性与非理性相杂揉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信息传播、网络民意表达的背景下,作为执政党青年组织的中国共青团,应当高度关注并努力引导网络重点人群的政治意愿表达.为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4.
刘双良  邰雪荣 《城市》2021,(3):58-70
基于天津市北辰区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从参与认知、参与能力、参与方式和参与支持四个方面对当代青年基层社会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个体特征情况下,参与认知和参与方式正向影响参与意愿,参与能力负向影响参与意愿,参与支持兼具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由此,笔者建议从提高青年参...  相似文献   

5.
民主视角下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效应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的核心要素。青年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国民主建设状况与政治发展方向。青年政治参与先后出现过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动员型参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利益趋动型参与、网络时代的自我表达型参与三种类型。青年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由于网络自身的适时性、便捷性、交互性,再加之现实政治参与渠道的狭窄,在网络空间的青年政治参与表现出迥异于物质世界青年政治参与的活跃性。网络政治参与是青年政治参与新的增长点,不过其自身也存在着非理性、失范性、网络民粹主义、网络谣言等负面效应。为此,构建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政策与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交网络(SNS)的发展以及网民队伍的迅速扩大,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将话语权正式放归到大众手中,广大青年群体成为社交网络中文化参与和文化创作的中坚力量,若能对青年群体辅以正面引导,大众文化的质量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当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农产品工业化之殇引起公众对于科学的信任危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发声"与"呛声"呈现协同演化趋势,在"意见的公开广场"上各方力量交锋更为激烈。Web2.0赋权当代青年参与科学传播,网络青年自组织创造了多个情境化版本。在"有反思的科学传播"发展阶段,对话是必由之路。媒介社区青年想象共同体以廓清环境为己任,调动公众参与,期望重建安全与信任;为对话协商、营造共识氛围、重构理性、建设公共空间提供了可能。互联网领域的科学传播充满意识形态之争,需要调整、规范各个多元化利益主体的行动框架,共建科学传播的良性治理结构。当前我国科学传播处于渐进式、不均衡发展状态,要把科学传播纳入公益救助,探索公益和商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青年网络政治人的无序政治参与是党和政府面临的时代挑战。当前,青年网络政治人群体在正向、优效引领政治网络化、社会化的同时,也展现出诸多不良现状:其分散性、隐匿性和自由性的行为特质促使不良政治舆情的产生,网络意见领袖和舆论制造者极大影响着普通网民的政治价值观,易盲目冲动和从众跟风的心理弱点导致其政治参与的非理性,以及在网络世界强烈宣泄现实不满而造成整体网络政治环境的压抑和躁动。因此,将青年网络政治人有效纳入统一战线,将其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推进的助推力量,是统战工作亟需完成的使命。统战工作具有整合社会力量、推动政治参与有序运行的重要功能,因而是解决青年网络政治人无序政治参与的优势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青年是网络社会和未来社会反腐力量的主力,社会心理路径是影响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的重要因素。对1250名青年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心理路径对青年参与网络反腐行动产生作用。目前,青年网络反腐关注度处于中等水平,但网络反腐行动倾向较积极。集体愤怒、集体效能、感性动因、身份认同、网络道德信念五条社会心理路径能正向预测网络反腐行动,集体愤怒是最重要的心理路径。集体愤怒、集体效能和感性动因直接影响网络反腐行动,身份认同和网络道德信念间接影响网络反腐行动。构建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的身份认同结构模型,有助于了解身份认同对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社会心理路径的整合作用,从而为鼓励新时代青年参与网络反腐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青年网络流行语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被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展现自我、参与社会、关注现实。青年网络流行语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和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面对青年网络流行语,我们应通过利用青年网络流行语,以观青年心态;通过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提高教育实效;通过建设网络文化,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发生的"阿拉伯之春"在世界掀起的政治风暴至今余威犹存。关于这场运动的发起原因和影响的讨论至今没有形成共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阿拉伯青年在这场运动中高度依赖社交媒体的联结和动员功能,改变了传统社会运动的组织形态和行动逻辑,成为这场运动的发起人、推动者和参与主力。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由青年人参与的群体性事件频仍发生,严重地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因而,认真汲取"阿拉伯之春"的教训,积极拓展青年诉求表达的合理渠道,引导其有序参与,对于防范和消弭社交媒体时代的政治风险,实现国家善政良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社会网络在城市青年择偶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城市青年择偶方式和途径的认识,也可以为更好引导城市青年择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316名已婚青年的研究发现,他人介绍是当前城市社会常用的择偶方式之一,城市青年在自己结识对象过程中面临着可选择面较窄、可用途径较少的困境,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学历、职业、出生地和收入水平是影响择偶方式的因素。通过他人介绍的人主要借助强关系,而且自致性强关系比较多。  相似文献   

13.
流行语是青少年价值观、心理特点的外在折射与晴雨表,当前,满满都是套路套路时代,真诚何在?等套路系列语句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捧与追逐,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套路本身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大致经过积极的探索期-消极的自囿期-强烈的反叛期三个阶段。在现实语境中套路蕴含三层意味:对传统思维与文化的沿袭、对实现目的方法的寻求与对伪装行为的仪式抵抗。为此,应消解青少年对套路的偏见,把控青少年套路发展的方向,培养实践智慧以实现对套路本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越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性别比例的差异,许多越南女青年渴望嫁入中国,而中国大量适婚男青年面临婚配难的问题,于是"越南新娘"在国内婚介市场中非法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导致了骗婚、逃婚、人口贩卖等一系列社会乱象。"越南新娘"现象与国内大龄青年问题密不可分,只有认真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从改变结婚的不良风气入手,切实解决大龄青年问题,才能有效地治理"越南新娘"现象。  相似文献   

15.
"吐槽"行为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网络互动的新形式、网络社交新途径和网络交流新方式。青年"吐槽"行为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表征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自我认同感的价值诉求、后现代主义的颠覆之途。要疏导青年努力形成和具备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引导青年主动探寻和提升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指导青年清醒认识和辨别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倡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青年"吐槽"行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90后一代正处于15-24岁的青少年时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重要人群。对上海、武汉和天津三地90后青少年的诚信观与友善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对友善的认同显著高于对诚信的认同;随年级升高,诚信观趋向消极;女生对诚信和友善的认同均高于男生。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生活安全感、亲子关系、同学关系、上网时间及青少年自我评价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代际性和阶层性是当代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80后""90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代际差异和阶层差异。"80后""90后"青年对国家层面价值观最认同富强,对社会层面价值观最追求自由,对个人层面价值观最注重诚信。在代际差异上,"90后"更向往自由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80后"更看重富强和法治,并且"90后"的内部异质性大于"80后"。在阶层差异上,富裕家庭青年最认同文明、自由和法治,中产阶层家庭青年最认同民主,城市贫困家庭青年最认同平等和公正,外来务工青年最认同富强、文明和和谐,体现出不同阶层青年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日渐活跃,对青年核心价值认同意识的培育形成新的挑战,表现为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根基受到侵蚀、青年价值观选择面临更多困惑与彷徨,青年价值表达趋向于功利化和庸俗化。导致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的主要诱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而言,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迷惑性,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郁积引起的价值困惑是重要影响因素。从主观方面而言,在网络信息"充足的悖论"影响和冲击下,青年"从众"和"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心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在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影响下,实现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培育,需要因势利导、多层次构建认同培育体系,其中,掌握青年核心价值观网络话语权是关键,创新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模式是基础,健全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关怀机制是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9.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新亮点。从当地居民参与视角,结合西安书院门历史街区的发展实际,对当地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开发的态度及意愿进行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其参与程度和相关利益等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等,并进一步提出沟通渠道、参与机制和宣教活动等对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Survey‐based studies on collective action generally assume that social approval of participation in collective action has a positive and linear effect on actual participation. However, this assumption has not yet been subjected to a genuine empirical evaluation.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ositive linearity thesis, using survey data on participation and non‐participation in a street demonstration in The Hague in 2011. Statistical analyses provid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a curvilinear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approval and participation—an increased rate of participation in case of both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by peers. We discuss two processes underlying the observed relation: one pertaining to rebelliousness and the other regarding political awareness. The article generally illustrates the need for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on social influence and participation in collective 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