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强化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校园活动中深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营造凸显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新形成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智慧的宝贵财富.在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东西方文化思想碰撞交流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意义、现存问题和优化路径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大学语文教学的顺利...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基础,是外国人认识中国、加强中外理解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静少年教育和党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校普遍缺失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西方文化强势渗透进大学校园,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文章全面阐述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的提出将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基础是深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前提是准确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境遇,要求科学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建设,致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以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使之担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幼儿大量阅读饱含西方文化因子的绘本,导致自身民族文化认同受到影响,这一现象显现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要以适合幼儿认知心理的方式进行。艺术是文化本质的感性显现,它符合幼儿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能有效帮助儿童接受特定形态的文化,是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绘本,特别是采用戏仿手法的绘本,帮助儿童建立与艺术的密切联系,是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入口。在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中,绘本是入口,艺术是路径,幼儿通过绘本,经由艺术进入传统文化的殿堂。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代表了人类文明在哲学、文学、美学等艺术领域以及科技领域的成就,是传统文化存续的重要载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还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脱节等问题,本文拟在文化遗产视野下探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以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知识、技能、情怀的教育目标为出发点,达到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兴起于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给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意义。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理论指导,多元文化课程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平台,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这些因素使得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修身”、“和”等为特征的社会治理思路,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无裨益。然而,由于传统法律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观念上的和实践中的种种误区,使得传统法律文化的真正价值难以得到实现。从传统法律文化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入手,分析传统法律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传统法律文化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传统法律文化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自身历史原因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文化已陷入了失语与被殖民的境遇之中。在大学英语教材、教学与考试等环节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可以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最终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