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 Amplatzer封堵器在动脉导管未闭 (PDA)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自 2 0 0 0年9月开始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30例 PDA患者 ,在术后 2 4小时、1个月、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封堵效果及有无并发症。 结果  PDA最窄处直径为 2 .5~ 12 .0 mm,平均 5 .3mm;1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粗大 PDA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 ,余 2 9例用 Am platzer PDA封堵器。2 9例术后 2 4小时、1例 48小时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 ,1例术后早期发生机械性溶血。随访中 ,未出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和再通。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 ,适应证广、技术成功率高、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 ( 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以往治疗采用开胸法。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 ,非开胸治疗 PDA先后经历了 Porstmann法、Rashkind法、Sideris法、弹簧圈法等。虽都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但因开胸手术创伤大 ,其它几种非开胸法有操作复杂、适应证较窄、残余漏发生机率较多等不足。我国于1 998年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静脉治疗PDA,因其克服了上述方法的缺点和限制 ,具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封堵范围大、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成为目前经导管治疗 PDA的理想方法 [1] 。我科 1 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8月 …  相似文献   

4.
电视辅助胸腔镜钳闭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电视辅助胸腔镜钳闭未闭动脉导管的经验。方法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对13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进行了手术。在全麻和单侧肺通气的情况下,在左侧第3肋间脊柱肩胛骨旁做2cm的切口,用以导入器械。在左侧第4肋间腋中线做相似的切口以导入镜头。在左侧第3肋间胸骨旁2cm和左侧第4肋间胸骨旁1cm各做1孔,用以放入长而钝的神经钩暴露术野。通过器械窗导入持Ethicon1cm钛夹的持夹器钳闭未闭的动脉导管。整个手术过程在电视荧屏上观看,食管B超和床边B超监测术中和术后的效果。结果本组患儿,平均年龄(2.8±1.2)岁,平均体重(7.9±4.5)kg,平均肺动脉压(35±7)mmHg。合并心内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3例。平均动脉导管直径(6.8±3.1)mm。手术平均时间(30±19)min。术后残余分流4例,开胸结扎残余分流导管3例,喉返神经麻痹3例,5例转为开胸结扎。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出血、手术输血、乳糜胸患儿。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钳闭未闭的动脉导管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种较好方法,具有安全、快速、费用少、效果好、易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2.03±5.3)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合理手术方式。方法 总结外科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17例,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42你,合并心血管病变34例。经左后外侧切口结扎69例,切断缝合14例,经正中切口结扎5例,体外循环下修补29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远期死亡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无导管再通。结论 根据年龄,导管类型、粗细,合并肺动脉高压及心血管病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收治1岁以内婴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63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儿年龄(5.1±3.6)个月,体质量(6.3±2.7)kg。患儿均有睡时多汗症状。结果对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随访6个月以上均无残余分流,无血尿、血栓等并发症,1例发生股动静脉瘘,压迫数小时后消失。二尖瓣反流随访过程中不同程度减轻。结论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日间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我院心血管外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连续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185例,其中日间手术组102例,同期非日间手术组83例.所有患者均采取X线透视下经皮介入封堵术.术后即刻、1个月及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及医疗花费.结果 两组病人均封堵...  相似文献   

9.
88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和确定更适当的治疗方法。方法 88例PDA早产儿中采用消炎痛治疗59例,直接行外科手术结扎29例,对其治疗方法、出生时体重和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消炎痛治疗失败率为44.1%,尤其在体重小于l500g的早产儿中偏高(83.3%),其并发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例数均较体重大于l500g的早产儿多,机械辅助呼吸时间和住ICU时间等均较长(P<0.05)。手术患者无与麻醉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结论 PDA早产儿的治疗应考虑以动脉导管结扎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20012年1月在迁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危新生儿,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有PDA的38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的为治疗组,18例未做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布洛芬10mg/kg,共3次,间隔24h。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血糖、尿量、胆红素、电解质。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结果:20例PDA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15例闭合,18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7例自然闭合,治疗组闭合率75%,对照组自闭率38.9%,治疗组闭合率高于对照组,且布洛芬治疗组患儿未发生消化道出血、黄疸、尿少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避免部分患儿以后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 3月至 2 0 0 1年 6月 ,我们对 6 3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PDA)进行了 3种术式的手术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全组中男 36例 ,女 2 7例。采用 3种手术方法 :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闭术 12例 ,年龄 18~ 31岁 ,平均(2 4 5± 3 4)岁 ;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 10例 ,年龄 18~ 2 9岁 ,平均 (2 3 5± 4 1)岁 ;荷包缝合结扎术 41例 ,年龄 19~ 48岁 ,平均 (33 5± 4 5 )岁。X线胸片检查所有病人均明显肺动脉充血及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所有病人经彩色超声检查及临床估测 ,5 5例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荷包缝合…  相似文献   

12.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2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除1例因重度肺动脉高压导管较粗、1例小血管出血转为开胸手术外,另19例均手术恢复良好。术后1例出现可逆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左胸腔少量积气,1例再通行二次VATS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均未放置引流管及输血,证实VATS治疗PDA是一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痛疼轻、恢复迅速的新方法,尤其适于儿童患者  相似文献   

13.
1998年 2月至 2 0 0 2年 4月 ,我们利用自制特殊器械作小切口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 2 5例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 2 5例中女 14例 ,男 11例 ;年龄 4~ 2 0岁 ;体重 8~ 5 5kg ;导管直径为 0 5~ 1 2cm。术中使用特制牵开器、引线器、深部打结器等器械 ,10 0W高亮度氙灯与外径为 3mm光导束小切口内照明。手术取右侧卧位 ,以肩胛下角为中点 ,沿第 6肋上缘作5~ 6cm切口 (切口相当于动脉导管在胸壁的投影 )。使用小切口牵开器暴露导管三角区 ,用导光束折成 90°角紧贴伤口边缘作深部照明 ,用弯柄解剖剪在主动脉侧显…  相似文献   

14.
15.
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近10多年中,作者单位收治复杂动脉导管未闭69例,其中窗型9例、动脉瘤型13例、粗大动脉导管15例、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导管钙化3例、动脉导管再通5例、有导管炎史5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6例。单纯结扎导管51例、加垫卷或垫片结扎导管9例、左心转流下切断导管缝合5例、对导管或主动脉破裂出血,采用补片修补结扎导管2例、带环涤纶人造血管套入胸主动脉内结扎2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2.9%)。随访5个月~16年,手术效果满意,杂音均消失。作者认为,良好的手术效果取决于对困难动脉导管未闭不同类型,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强调对破裂的动脉导管或主动脉进行补片修补或带环涤纶人造血管套入胸主动脉内结扎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 6例 PDA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与转归。 结果 死亡 9例 ,住院死亡率 8.5 % ,体外循环 (CPB)前发现 PDA与 CPB后发现 ,住院死亡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 =6 .383,P<0 .0 5 ) ;术后发生并发症 4 0例 ,术前漏诊与确诊 PDA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 =5 .388,P<0 .0 5 )。 结论 在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瓣或瓣下病变、主动脉缩窄、法洛四联症等心脏畸形进行手术治疗时 ,应特别注意是否合并 PDA。提高术前及 CPB前 PDA诊断水平 ,对降低住院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位硬膜外麻醉在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高位硬膜外麻醉在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全部患儿全麻插管后,均采用高全硬膜外麻醉,穿刺部位选择在T7-8或T8-9,阻滞药物为利多卡因和丁哌卡因混合液,患儿术后拔管,观察动脉导管结扎前后的心血管反应。结果辅以小剂量(0.5-0.1)%的吸入性全麻药,降压平稳,阻断前的SP,DP,MAP与硬膜外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阻断PDA后血压缓慢上升,结论 高位硬膜外麻醉使心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在电视胸腔镜下游离动脉导管,10例采用丝线结扎,然后用钛夹钳闭动脉导管;6例单纯采用钛夹钳闭动脉导管。结果全组16例术后无喉返神经损伤,无导管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7d。随访15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导管再通。结论VATS治疗PDA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容易掌握和推广,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出血少、恢复快及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