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韩国裔美籍作家李昌瑞被誉为亚裔美国文学新星,美国文学评论界对其代表作<说母语的人>有很高的评价.族群认同和多元文化思想是李昌瑞的成名作<说母语的人>里的两大重要思想.本文以巴特的族群认同与族群理论等为理论视角,解读主人公派克从主流文化追随者、亚裔族群认同者到多元文化支持者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分析映射出小说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张力,彰显了多元文化思想是亚裔美国人摆脱认同危机、走出边缘化,治疗"失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汪涛  梁萧 《船山学刊》2007,63(1):109-111
秦移民自身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襄公立国至商鞅变法,以输入性、经济性移民为主;商鞅变法至嬴政即位,以输出性移民为主,经济性、军事性兼而有之,传统民众观开始发生变化;嬴政即位至天下一统,以输入性、政治性移民为主,新的民众观确立;天下一统至二世亡国,移民范围和规模空前,内迁以政治性、经济性为主,外迁则以军事性为主。  相似文献   

3.
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问题是关乎主权和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国际移民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国际移民的动因可划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其中非经济因素又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根据国际移民的目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改善生活型、寻求发展型、家庭团聚型、寻求庇护型四类,而根据国际移民的生活状况可以将其分成迁移型(其又可分为归化型和断裂型)、跨国型、母居型三类。国际移民的国家认同具有异质性、多元性和可塑性等基本特征。它包括公民身份和国籍的认同、意识形态和宪政的认同、文化和情感的认同三个层次,其中文化和情感的认同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民族情感、风俗习惯、领土边界等方面的认同。国际移民国家认同的分层研究可以为国家认同问题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4.
道路认同指涉民族成员对国族与文化的情感归属、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赞同与认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自觉。道路认同的价值指向以尺度、原则、规律、目的的辩证统一,形塑于祖国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的相互联结与层级演进中,诠释民族成员的思想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观念,阐析其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动机与归宿。作为践行生态文明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举措,生态移民的价值指向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为价值要求,以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引,凸显了与道路认同趋同一致的价值理念。就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而言,三江源生态移民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目标实现为价值指向,导引人们对生态文明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承认、情感归属与理性自觉,以此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向心力与感召力。  相似文献   

5.
以往仅从社会学视角认识移民问题,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严重缺陷。实践证明,应该把移民理论研究的平台从社会学提升到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的高度,从历史观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认识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6.
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族群是近年来国内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的复杂性源于决定族群意识的文化 、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多样性;同时,族群意识还要受到国家体系的改造,从族群认同到民族 认同的转变与国家权力的影响直接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 实际上,这两种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互相重合在一起了;国家体系、大众传媒以及现代性 的其他因素都会影响族群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曾是一个不断迁徙流动的民族,生活在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范围内。在其迁徙过程中,来自不同民族的"外来移民"受政治、经济及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而进入赫哲族聚居区与赫哲族共同的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8.
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向海外移民的途径、原因,以及其移民网络有着某些显著的特征。国际性移民、集体性移民、陆路性移民和地缘性移民,是广西和云南少数民族移民的特点,而集聚式移民、发散式移民、强制式移民和自发式移民则是两地移民的主要方式,这些移民在长久的移民过程中,也建构出生计性迁移网络、亲缘性迁移网络和马帮性迁移网络。  相似文献   

9.
从分治到融合:近50年来我国劳动力移民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军 《学术研究》2004,42(7):32-36
建国以来我国实施的城乡分治的移民管制制度不仅人为地将同为国家公民的人口划分为不同身份和地位的“农民”和“市民”两大群体 ,而且也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向城市的移民和农民市民化进程。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这种城乡分治的制度开始逐步走向融合 ,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移民 ,这些劳动力移民已经在社会意义上构成了城市的新移民群体 ,并将对整个城乡社会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华人移民美国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观念的嬗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它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以及他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原因,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政府的华人华侨政策及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肉相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山西移民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靖莉 《文史哲》2003,1(1):151-155
山西洪洞大槐树 ,是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 ,规模影响最大的移民集散地 ,移民遍及大半个中国。但黄河三角洲的山西移民既有与其他地区的相同之处 ,又呈现出区域特色 :一是移民时间呈阶段性集中 ,又呈持续性延散 ;二是移民原因有均衡天下人口的政府用意 ,又有躲逃天灾的个人动机 ;三是转迁后移入 ,使移民史实见诸方志与民间资料 ,却不见于正史 ;四是移民形式以政府强制性安置为主 ,同时间杂着小股自发性无序移民 ;五是移民成分单一 ,既无官吏富民 ,亦无将士罪囚 ,而是一个由贫苦农民组成的贫民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发展的现状说明,政府主导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使得国家与地方之间产生国家集权与民族自治、民族化与现代化、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4种矛盾,因此政府与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应相互赋权,才能解决矛盾,实现民族旅游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早期宣传西方社会伦理学说,而晚些时候又转回到中国固有的礼教体系中进行反思,这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近代许多思想家身上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幕,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笔者试图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其置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交织的社会网络体系中动态地考察,就其形成原因提出了一些看法近代政治裁决伦理,资本主义的残酷性及半封建经济为近代特殊的社会伦理"回归"思潮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海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发展取向的民族认同理论认为,3 ~ 12岁儿童的民族认同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着里程碑式的关键事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相关研究采用“娃娃研究范式”及其变式等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了儿童民族认同发展过程中的意识、自我认同和态度等三个核心要素.这一理论及其研究范式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认同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族群建构与国家建构之间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互动关系,从尼日利亚的个案中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该国的少数族群不仅是指那些数量上居于次级地位的文化和语言群体,而且也是国家建构进程的产物,它们在国家的序列中处于边缘的地位,遭受到结构性的歧视.这种状况成为尼日利亚少数族群持续反抗的动力,在其捍卫自身权利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以破坏性的方式反作用于国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分裂社会中个人、族群和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与自由主义视角下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分裂型社会中存在着对个人有着权威性影响的族群,这种区别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政治哲学领域,而且还对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国家建构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双重化建构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建构是十分不均衡的。这就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主题经历了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的嬗变。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以提高国家控制能力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直到20世纪末,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才开始由民族国家建构转向以提高国家合法性为核心的民主国家建构。因此,民主国家建构将成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近来,在有关大国崛起与政府治理模式的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发达国家在发展道路中采取的是政府强制、政府主导或政府干预的模式。这是一种错误认识,会误导转型国家的制度模式选择和政策取向,使发展进程误入歧途。事实上,自由民主制度不仅是实现政治稳定、完善政府治理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而且也是完善政府治理、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客家移民台湾的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官方文献、民间记述以及口头传说等方面,分析清代客家人移民台湾留下来的各种资料,并把它们都视为社会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文章认为,就客家人移民台湾而言,官方和民间的记述明显不同。统治者关心的是社会治乱,因此在官方文人的笔下,客家人被描述成社会边缘人群。而民间资料则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画卷。客家人的民间故事保留着老百姓的记忆,但它们不是客观地呈现历史,而是在原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不管是官方文献还是民间资料,都有“记忆”和“失忆”两个方面。善用这些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客家人迁移台湾以及他们在台湾的历史文化创造,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