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追溯江西省霍乱暴发传染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2006年5月江西省聚餐暴发霍乱疫情的分离菌株与常规监测在外环境及水产品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霍乱毒素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株与暴发相关分离菌株中,无论来自病例、带菌者、疫区污水、水产品的菌株均为产毒株。30株O139群霍乱弧菌以Not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4个型别。从甲鱼、牛蛙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的型别与此次暴发的优势PFGE型别一致,并且也为产毒株。两起暴发包括多起聚餐,从中分离的菌株优势型别相同,传播媒介为甲鱼、牛蛙,均购于同一水产批发部,说明为同一传染源。结论携带O139群霍乱毒素基因的甲鱼、牛蛙是引起本次多起聚餐暴发霍乱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在追溯O139霍乱传染来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4年7起因聚餐暴发霍乱疫情的分离菌株之间,及其与常规监测中从外环境、水产品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的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查找霍乱传染来源.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霍乱毒力基因(ctxAB),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72株O139群霍乱弧菌中所有4株从河水分离的菌株ctxAB阴性,其余均具有ctxAB,为产毒株.对其中的67株菌以Not I酶切后PFGE可分为16个型别.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同期流行的O139群霍乱弧菌优势PFGE型别一致,并且也为产毒株.7起暴发中分离的菌株型别各不相同.结论2004年四川省O139霍乱暴发感染来源复杂,提示并非因为菌株在该地持续存在而引起,但甲鱼可能是2004年度霍乱聚餐暴发的主要传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方法追溯霍乱传染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四川省 2 0 0 4年霍乱疫情分离菌株与常规监测的外环境和水产品中霍乱弧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 ,追溯传染源 ,为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O139群霍乱弧菌编码脂多糖 (LPS)特异性基因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复核菌株 ,霍乱毒素 (CT)基因引物PCR检测霍乱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进行菌株的分子分型。结果  2 5株受试菌株LPS基因 2对引物PCR结果均为阳性。所有 6株河水中分离的菌株均为CT基因阴性 ,其余均具有CT基因。 2 4株菌PFGE可分为 13个型。结论 LPS基因PCR检测结果从分子水平证实受试菌株均为O139群霍乱弧菌。河水中分离的 6株菌是非产毒株 ,其余菌株均具有致病性。环境水分离的O139群非产毒株之间以及产毒株与非产毒株之间遗传相关性较远。产毒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四川省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同期流行的O139群霍乱弧菌分型的带型一致 ,在国内首次以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示甲鱼可能是四川省近年霍乱疫情主要传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一起疑似霍乱疫情患者进行实验室快速诊断、病原分离、毒力基因检测及溯源分析。  方法  2018年10月21日,对某境外旅行团8名有疑似霍乱疫情腹泻症状人员及13名共同暴露者共采集的21份样本,利用FilmArray多病原快速检测平台和荧光PCR进行快速检测,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分离培养出的不同菌落进行生化鉴定,采用荧光PCR检测分离鉴定病原菌毒力基因情况,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鉴定出的病原菌进行溯源分析。  结果  采集的21份样本中有11份样本检出副溶血弧菌特异性核酸片段且分离到副溶血弧菌,其余10份样本未检出其他病原菌特异性核酸片段且未分离到病原菌。11株副溶血弧菌经PFGE分析提示引起这次疫情的是来源于同一克隆株副溶血弧菌。  结论  实验室多种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对霍乱、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腹泻疫情病例的实验室快速诊断、病原鉴定及疫情溯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998-2001年四川省霍乱流行中噬菌体-生物分型为6b的特殊菌型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方法 选择1998-2001年四川省01群霍乱弧菌流行菌株以及同时期其他省份的流行菌株共45株,进行噬菌体-生物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以及突变基因的序列测定比较.结果 四川在1998-2001年期间流行的菌株存在1b型和6b型菌株,这些菌株均为产毒株;PFGE分析结果显示菌株呈现24种带型,其中13株菌表现为相同带型;来自四川的部分1b和6b型菌株以及部分其他省份的1b型菌株具有相同的PFGE带型;与1b型菌株相比,6b型菌株(共22株)的ompW基因ORF内存在11 bp缺失,而其余23株菌非6b型菌株的ompW基因ORF是完整的.结论 1998-2001年四川流行的O1群霍乱弧菌6b菌株是一类具有特殊遗传背景的菌型,可能与同期流行的1b型菌株有进化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霍乱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剧烈腹泻为主要症状。人类历史上已经有7次世界性的霍乱大流行,均由O1群霍乱弧菌引起:前六次由古典生物型引起;1961年开始的第7次世界大流行由埃尔托型菌株引起,至今已有40余年仍无停歇的迹象。文中就90年代以来霍乱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962-2011年上海市霍乱弧菌的表型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222株霍乱弧菌进行11种抗菌药物(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敏感试验.以PCR检测霍乱毒素基因(ctxA)、小带联结毒素基因(zot)、辅助霍乱肠毒素基因(ace)、溶血素基因(hlyA)、毒素协调菌毛基因(tcpA)、外膜蛋白基因(ompU)和调控蛋白基因(toxR).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电泳图谱.结果 222株霍乱弧菌经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显示,1962-1996年的菌株对多种药物敏感,2005-2011年的菌株对多种药物耐药.O139群耐药率明显高于O1群,O139群产毒株的耐药率比非产毒株高.毒力基因分析显示,1962-1996年霍乱患者来源菌株多为O1群产毒株,2005-2011年患者来源菌株多为O139群产毒株,水体来源菌株未检出ctxA基因,O1群水产来源菌株以hlyA+ toxR+ ompU+为主,占25.6%(11/43),O139群水产来源菌株以hlyA+ toxR+ompU+ctxA +ace +zot+ tcpA+为主,占76.1%(16/21).PFGE分析将222株菌分为121个PFGE型,O139群分为3个聚类,O1群分为5个聚类.结论 上海市霍乱弧菌随着时间推移表型及分子特征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耐药情况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建省鼠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情况,探讨各型别的流行及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0年鼠伤寒沙门菌73株,分离自临床患者及从业体检人员,选择XbaⅠ和BlnⅠ进行酶切,H9812作为脉冲场凝胶分子量标准。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电泳酶切指纹图谱,运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按照100%的相似度可将菌株酶切图谱分为49个PFGE型,其中P1型有15株,占20.55%(15/73),为优势型别,P17型5株,占6.85%;BlnⅠ二次酶切后P1和P17型分别只有5株和2株条带完全一致。P1型集中分布于7~9月,占到P1型菌株总数的86.67%(13/15);其他型别分布比较分散,无明显时间和地区的聚集性。结论福建省鼠伤寒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呈现多态性,该技术可用于菌株间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应加强监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以利于疾病的溯源和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9.
脉冲场凝胶电泳用于霍乱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基础上了解同一次流行、不同来源的霍乱弧菌之间的遗传相关性,为有效控制传染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技术对2005年分离的70株霍乱弧菌检测CT基因后,进行PFGE分型研究。结果:分离自患者01、0139群霍乱弧菌均有CT基因,而分离自外环境1株01群稻叶菌株及1株0139菌株CT基因为阴性。所试菌株PFGE分型共呈3大亚类8种带型。结论:霍乱流行期间分离于患者的霍乱弧菌PFGE图谱基本一致,与外环境分离的非流行株在分化关系上较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8 - 2014年山夫登堡沙门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从腹泻病例分离到的91株山夫登堡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2011 -2012年山夫登堡沙门菌在北京地区高水平流行,占所有分离株的87.9%,2008 - 2010年,2013 - 2104年各年份高度散发,病例主要集中在20~59岁成人组,5 - 6月为发病高峰;所有菌株对萘啶酸有较高耐药性(76.9%),对磺胺异噁唑(53.9%)和链霉素(49.5%)中度耐药,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较敏感;PFGE分型将91株腹泻株分成23种型别,形成三大克隆群,引起2011 - 2012年暴发流行的64株菌形成绝对优势克隆株;42株菌的MLST分型结果显示包括暴发流行在内的绝大多数菌株属于常见型ST14,5株散发菌株为新型ST1923。结论 北京市山夫登堡沙门菌具有明显的克隆株优势带型,引起2011 - 2012年的本地流行,对抗生素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凉山州彝族聚居区霍乱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凉山州1998年霍乱流行资料。[结果]1998年凉山州17个县市中10个县市发生霍乱流行,全州发病率14.75/10万,病死率12.96%。疫区分布在高寒山区或二半山区的彝族聚居区,疫点多面广;有3个流行波,流行期最长达122d,冬春季也出现暴发流行;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占63.75%。疫区环境污染严重。流行菌株以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小川血清型6b生物型占优势。[结论]1998年凉山州大面积霍乱流行的因素,为流动人口传入霍乱,引起暴发流行,病区贫困,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是流行基础。不良习俗、连续的奔丧、探视、聚餐使疫情蔓延扩散。病区缺医少药,延误疫情控制。  相似文献   

12.
广西5年间霍乱的流行特征与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1999~2003年广西霍乱流行病学特点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收集的疫情报告、个案、疫点处理、实验室检测和监测月报表等资料进行统计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3年5年间广西共报告霍乱病例133例,年均发病率0.06/10万,病死3例,病死率2.26%,检出带菌者81例;地区分布呈现沿海与内陆并存的格局,流行高峰在7~9月份,病例年龄有老龄化的倾向,职业分布以农民和渔船民为主;流行的优势菌型1999年和2000年以O1群小川型为主,2001年转变为稻叶型,首次发现O139群霍乱病例和外环境株;分离的小川和稻叶型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痢特灵等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O139群菌株更显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传播途径以食物和水为主;5年来3类监测地区采集标本的总阳性率为0.77‰,阳性标本均出现在疫区,标本阳性率以2000年(1.96‰)为高、以3类地区为最高(1.34‰),各类标本中以疑似病例粪便标本为最高(9.17‰)。结论:广西霍乱流行强度近年呈逐年下降态势;霍乱监测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区霍乱防治工作仍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3.
核酸脉冲电泳场技术在霍乱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深圳市某一霍乱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来源追踪。方法:采用病原学方法和核酸脉冲电泳场技术,分析霍乱阳性菌株的酶切图谱,并比较图谱的差异。结果:同一疫点的5株霍乱阳性菌株均表现为DNA片段大小一致和数量相同的电脉图谱。结论:5株菌株为同一克隆的流行株。核酸脉冲电泳场分析技术适用于分析菌株的同源性和传染来源追踪。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尖锐湿疣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描述四川省尖锐湿疣流行特征。方法:对疫情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EP16软件。结果:1992~1999年四川省尖锐湿疣病例逐年增加。年均递增17.48%,共增加了2.08倍,报告发病率从5.37/10万增至21.24/10万。在八种报告性病中仅次于淋病,居第二位,年龄主要分布在20~40岁,职工以工人、农民为主,地区分布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传播途径以非婚性接触为主。最引人注目的流行特征是性别构成:女性多于男性(1.5:1)。结论:我省尖锐湿疣疫情已十分严峻,在未来5~10年内仍将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输入性疟疾现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先萍  许国君  康杨  李黎  郁涛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4):4667-4669
[目的]了解四川省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现状与特征,为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四川省近年疟疾年报表、网络直报数据及疟疾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 [结果]四川省近年输入性疟疾比率上升,2004~2008年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占年发病总数分别为46.52%、60.17%、64.35%、64.95%、-83.46%;发病多在5~9月份;输入性疟疾患者主要为男性青壮年,男女性别比为5.5∶1,80%以上年龄集中分布在20~59岁;输入性疟疾发病较高市(州)主要为成都、凉山、攀枝花等;病例主要来自云南与缅甸边境地区、非洲等地. [结论]四川省输入性疟疾形势严峻,各级疾控中心与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培训和疟疾防治工作力度,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管理,降低疟疾继发性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四川省2005年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四川省2005年HIV/AIDS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川省2005年各市、自治州均有病例报告,共2430例,发病率为2.77/10万;发病以男性为主,以20~39岁年龄段发病为主,占84.37%;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结论]该省应大力普及防治知识,提高社会对HIV/AIDS的正确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四川省成年人牙周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沈红  李雪  胡德渝  范旭  张波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14-2017
[目的]了解四川省35~44岁、65~74岁城乡人群牙周健康状况的流行现状,为四川省成年人群口腔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四川省35~44岁、65~74岁城乡常住人口1557人,男女各半.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1]中临床检查牙周状况的检查方法和记分标准.使用CPI探针检查全口牙牙龈出血、牙结石、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LOA)状况.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35~44岁组牙龈出血、牙结石、浅和深牙周袋的人均牙数(颗)与检出率分别为15.6(85.7%)、27.2(96.7%)、0.4(11.8%)和0.0(0.8%).65~74岁组牙龈出血、牙结石、浅和深牙周袋的人均牙数与检出率分别为10.7(78.7%)、18.1(90.6%)、0.9(25.5%)和0.0(3.0%).35~44岁组牙周附着丧失记分为0、1、2、3、4的人均牙数分别为27.3、2.1、0.1、0.0和0.0.65~74岁组牙周附着丧失记分为0、1、2、3、4的人均牙数分别为11.7、6.1、1.1、0.2和0.0.[结论]牙周病是四川省成年人的口腔常见病,口腔卫生状况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跁子病流行现况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跁子病流行情况,分析原因,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按省疾控制订的调查方案,对各病区县实施后上报的总结及报表进行分析.[结果]跁子病是仅限于四川成都周边9县(市、区)的地方性骨关节病.现有患者510例,性别无明显差异(男264,女246);病情程度各病区不等(患病率最高41 000/10万,最低1.23/10万),灶状分布;70年代是发病高峰期;呈家庭聚集性(49.8%);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失功能310例(61%),X线片髋关节异常为66%. [结论]跁子病给病区居民造成病痛和致残性危害,其病因不明给防治工作带来难度.  相似文献   

19.
西昌市1960~2005年麻疹疫情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世祥  兰亚佳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55-356,358
[目的]了解西昌市46年来麻疹发病规律及流行动态,为进一步做好麻疹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结果]46年来共发生麻疹病例18107例,发病率总体趋势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年平均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95.72%。特别是在开展麻疹疫苗普种以后,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周期性流行依然存在,表现出随时间推移周期间隔延长、流行高峰降低的现象。[结论]该市应继续加强冷链运转、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以进一步控制麻疹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