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对48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MSCTA检查.结果 48 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9例,其中累及无名动脉2例,左颈总动脉1例,腹腔干1例,左肾动脉受累2例,右肾动脉3例;Ⅱ型13例,无名动脉受累3例;Ⅲ型26例,其中累及左锁骨下动脉3例,腹腔干4例,肠系膜上动脉2例,左肾动脉4例,右肾动脉9例,病变延及髂总动脉15例,假腔被血栓充填为动脉壁内血肿3例;48例中有45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口,显示率为93.7%.结论 MSCTA成像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图像上观察内膜钙化的移位、主动脉直径扩大、心包和/或纵隔积血、胸腔积液/血。并对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的平扫征象进行统计学比较。CT增强图像上观察低密度的内膜瓣、破口(入口和再入口)、真假腔及主要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CT平扫观察到钙化的内膜瓣移位9例(42.9%),主动脉直径增宽8例(38.1%),心包和/或纵隔积血8例(38.1%),胸腔积液/血5例(19.0%)。CT增强扫描对主动脉夹层内膜瓣的显示率达100%(21/21),对真、假腔的显示率为100%(21/21),对破口的显示率为85.7%(18/21)。8例(38.1%)弓上血管受累,5例(19.0%)内脏血管受累。结论: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较好的显示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瓣及破口,并且可以显示主要动脉受累情况,为外科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连续性AD患者行64层螺旋CTA,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VR等重建分析。结果:CTA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4例,Ⅱ型2例,Ⅲ型4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所有患者均明确显示了初始破口的位置,55例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Ⅲ型患者未显示再破口。39例Ⅲ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其近端瘤颈长度、宽度分别为0.4~10.8cm(平均3.5cm)、2.2~3.6cm(平均2.8cm),瘤体最大径为3.2~9.2cm(平均5.4cm)。图像准确显示了所有患者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主动脉夹层(AD)患者17例全部经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结合二维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观察。结果本组17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13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能直观、立体地显示真假腔、破裂口、内膜瓣、夹层累及范围和主动脉各分支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是最实用的并值得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多排螺旋CT在胸部主动脉血管成像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2002年10月~2005年12月所做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A血管成像共50例,病人年龄27~83岁,平均55·4岁。1.2设备所有CT扫描均用Siemens Somatom Volume Zoom多排螺旋CT机。对比剂用量为75~150ml,均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含碘350mg/ml),注射速率3ml/sec。1.3方法扫描延迟时间确定方法为,利用对比剂跟踪软件即Siemens公司的Bolus tracking,选择主动脉弓层面,确定对比剂的峰值为180~200HU,当达到此峰值时,CT扫描自动开始。数据重建为Siemens的三维工作站…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 aneurysm of aorta)是一种少见,但具有潜在危险性疾病,又称为主动脉夹层(AD)。急性期死亡率高达1%每小时,故早期诊断是及时有效治疗的关键。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与普及,其具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大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MSCTA技术在AD的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1材料与方法1.1临床材料我院自2005年12月至今24例中,男20例,女4例,年龄24~79岁。临床表现胸背部撕裂样疼痛20例,腹痛5例,胸闷气急16例,具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18例,发病2~36h入院就诊。1.2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5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病变进行显示。结果De-BaKeyⅠ型8例,DeBaKeyⅡ型1例,DeBaKeyⅢa型4例,De-BaKeyⅢb型12例。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MSCTA技术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治疗方法选择、术后疗效观察及随访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采用VR、MIP、MPR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成像,部分病例同DS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55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检出动脉瘤患者47例,动脉硬化、狭窄3例,正常5例。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基本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颈、与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及骨结构的关系,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对绝大部分动脉瘤能迅速、准确地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作用,并可作为术后复诊和随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夹层动脉瘤行螺旋CT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并将获得的数据传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结合横断面及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根据Debakey分型,De.bakeyⅠ型10例,DebakeyⅢ型11例,两型中不典型夹层各2例。典型夹层动脉瘤的CT征象主要是分离移位的内膜、真假腔、主动脉壁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征象为主动脉壁呈半月状或环状增厚,伴或不伴有内膜钙化内移。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便于治疗后观察对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64-SCTA)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主动脉夹层的64-SCTA征象,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De BakeyⅠ型8例,De BakeyⅡ型2例,De BakeyⅢ型4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8例.主动脉腔内见线状低密度内膜瓣影55例,将主动脉分成真假两腔, 64-SCTA显示破入口位于升主动脉10例,距动脉瓣平均(5.65±2.93)cm,位于弓降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44例,瘤颈长度平均(2.69±2.03)cm;瘤颈直径平均(2.86±6.06)cm.64-SCTA精确显示夹层破入口25例,DSA精确显示19例,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64-SCTA在主动脉夹层术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但能明确诊断,还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增强采用22s、35~39s、60s的扫描模式。观察真假腔内造影剂浓度变化。结果:按DeBakey分型,本组病例中Ⅰ型18例,Ⅱ型6例,Ⅲ型39例。多期扫描真假腔诊断准确率93%。结论:多期CT扫描方法可以提高主动脉夹层病例真假腔的诊断准确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AA)术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术前对2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利用原始数据行MPR重组,比较原始横轴位图像与MPR图像显示DAA的情况。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均可显示真假腔形态、大小,显示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9例。MPR图像上也均可显示真假腔形态、大小,显示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18例。21例均能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 MPR能显示DAA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可对夹层动脉瘤明确分型,是术前评价DAA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 4.2工作站进行MPR重建。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 Bakey分型,表现为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22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能对夹层动脉瘤明确分型,是诊断ADA有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准确、快捷、简便及价格低廉的特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部小动脉夹层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腹部小动脉夹层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主要应用容积显示(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图像重建观察夹层情况。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腹部小动脉夹层,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夹层4例,肾动脉夹层2例。结论64层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腹部小动脉夹层及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与DSA相对照,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和DSA检查,使用GE64层Lightspeed VCT获得原始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thin-slab maximumintensity projectjon,TS MIP)。后处理图像及DSA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生共同评估。结果:29例患者中,DSA证实25例共27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与DSA结果相对照,CTA共检出25例26个动脉瘤,漏诊了1个颈出动脉瘤。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3例动脉瘤瘤颈DSA未显示,CTA显示了全部动脉瘤的瘤颈。结论: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特别在显示动脉瘤瘤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P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AVM的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1例为多发,6例单发。2例经手术证实,5例经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及随访证实。结果:7例PAVM均清晰显示瘤体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目、走行、直径。单纯型4例,复杂型2例,弥漫型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可以明确PAVM的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和解剖细节,可作为PAVM的首选检查和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方法:54例患者进行下肢64层MSCTA血管减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将增强前后的图像重建成薄层进行减影,从减影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三维显示。结果:54例减影均能显示下肢动脉血管及主要分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胆囊动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礼同  李澄  刘淑惠  徐文娟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49-1252
目的:探讨128层CT血管成像(CTA)对胆囊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的显示能力.方法:107例患者采用128层螺旋CT行胆囊动脉成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SMIP)、全体积最大密度投影(VMIP)和容积再现(VR)成像,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支数、走行及其与胆囊三角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103例(96.3%)CTA能显示胆囊动脉(n=128)及其起源,起源于正常肝右动脉105支(82.0%),变异肝右动脉8支(6.3%),其它动脉15支(11.7%);单支胆囊动脉78例(75.7%),双支胆囊动脉25例(24.3%),共同起源于正常肝右动脉20例(80%).98例(95.1%)MPR、SMIP图像能清晰地显示胆囊动脉与胆囊三角之间的解剖关系,1支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三角内55例(56.1%),1支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三角外18例(18.4%),1支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三角内而另外1支走行于胆囊三角外18例(18.4%).103例横轴面CT、MPR和SMIP图像均能显示胆囊动脉,VMIP图像能显示胆囊动脉92支(71.9%),VR图像仅能显示胆囊动脉59支(46.1%).结论:CTA能清晰地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支数、走行及其与胆囊三角之间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外科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24例采用钛制动脉瘤夹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CTA),图像三维重建技术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本组24例患者中显示动脉瘤夹27例,22例动脉瘤完全夹闭,2例动脉瘤术后仍显示部分瘤体。23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有血管狭窄,所有患者未见动脉瘤夹滑脱移位征象。结论: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作为钛制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