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MALT)淋巴瘤及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和B细胞重链基因重排,比较肺MALT淋巴瘤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13例,7例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资料.对标本行常规HE染色,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包括AE1/AE3、CD20、CD79α、CD3、CD5、CD10、CD21、bel-2、bcl-6、cyclinD-1)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3例肺MALT淋巴瘤,细胞成分多样,分别由不同比例的小淋巴细胞样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单核样B细胞组成,常伴有浆细胞分化.肿瘤细胞以弥漫性和滤泡边缘区排列为主,常见反应性淋巴滤泡和滤泡中心的植入.肿瘤细胞呈串珠状直接侵犯肺泡间隔和沿支气管血管束向周边及肺膜扩散.MALT淋巴瘤中,均未见坏死.9例可见肿瘤细胞侵犯血管壁,6例可见胸膜累及,2例肺门淋巴结侵犯.9例肺MALT淋巴瘤可见淋巴上皮样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内的淋巴细胞CD20阳性,CD3阴性.7例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2例可见淋巴上皮样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其淋巴上皮样病变内的淋巴细胞,部分CD20阳性,部分CD3阳性.9例肺MALT淋巴瘤进行了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8例阳性;7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均为阴性.结论 肺MALT淋巴瘤在细胞组成和排列上与其他部位结外MALT淋巴瘤相同,肿瘤细胞呈串珠状直接侵犯肺泡间隔和沿支气管血管束向周边及肺膜扩散.在肺内淋巴上皮样病变常见于MALT淋巴瘤,并有助于诊断,但并非其特异性病变,一些肺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也可出现,用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区别两种病变.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可以帮助鉴别肺MALT淋巴瘤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简称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5例眼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复查和完善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4例进行Ig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42岁,病史平均20个月.(2)病理形态:黏膜下大量密集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并有模糊淋巴滤泡样结节.浸润细胞多为小~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及单核样B细胞.(3)免疫表型:浸润细胞CD20、CD79a、BCL-2均(+),CD3、CD5、CD10、Cyclin D1、TdT均(-).(4)Ig基因克隆性分析:4例均呈单克隆.(5)随访:随访时间2~35个月,截止随访日期,所有患者均生存,且病变无复发.结论 眼结膜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膜红肿突起为主要特征,镜下以小细胞样边缘带B细胞为主,具有典型MALT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惰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ing J  Feng X  Liu X  Xie Y  Sun 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6):526-529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预后特征。方法:对8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8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6.4岁。左乳4例,右乳3例,双侧乳腺发病1例。7例患者为临床IE期,1例为ⅡE期。5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4例为中心母细胞形态,1例为免疫母细胞形态;3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淋巴瘤。8例均为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20、CD45RA阳性;CD43、CD45RO、CD5、CD10均阴性,3例雌、孕激素受体均阴性。治疗大多采用综合治疗,术后6例随访8-10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少见,术前诊断较难。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经综合治疗后,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膀胱MALT淋巴瘤,行HE和免疫组化EnV ision两步法染色观察。应用原位杂交和基因重排技术检测4例膀胱MALT淋巴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膀胱MALT淋巴瘤中3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0岁,1例男性患者44岁。所有病变均见肿瘤性淋巴样细胞弥漫或结节性浸润,以中心细胞样细胞和单核样B细胞构成为主,其中2例可见残存的增生淋巴滤泡伴滤泡殖入现象。淋巴上皮病变仅累及3例伴腺性膀胱炎患者中的腺样结构,而表面尿路上皮则缺乏。免疫表型:瘤细胞均表达CD20、Pax-5和BCL-2,未见轻链限制性反应。4例膀胱MALT淋巴瘤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其中3例免疫球蛋白基因检测提示单克隆性重排。结论膀胱MALT淋巴瘤属于罕见的膀胱原发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淋巴上皮病变的发生与腺性膀胱炎存在有关,但并非是病理诊断所必须。在膀胱镜小标本活检时,基因检测B细胞的单克隆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胸腺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探讨。结果 9例胸腺原发MALT淋巴瘤患者年龄35~72岁(平均50岁),男性2例,女性7例。5例患者体检发现纵隔占位,2例表现为胸痛、咳嗽及四肢面部浮肿等症状。4例患者既往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镜下肿瘤主要由小到中等的淋巴细胞样细胞构成,弥漫浸润生长,其内见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囊腔内可见胆固醇结晶沉积,瘤细胞侵犯囊壁及胸腺小体而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免疫表型:9例肿瘤细胞均表达B细胞标志物(CD20、CD79α、Pax-5),基因重排均显示单克隆性B细胞增生,FISH检测未见MALT1基因断裂。结论胸腺MALT淋巴瘤较少见,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多数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单一形态的瘤细胞结合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可明确诊断,警惕漏诊或过诊。手术完整切除后密切随访即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眼眶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复习7例眼眶原发性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及病理切片,并用免疫组化S—P法重新标记瘤细胞。结果 5例位于泪腺及结膜,2例位于眼肌,7例均为IE期。瘤细胞以边缘区B细胞为主,混有少量浆细胞及母细胞化的淋巴细胞。位于泪腺及结膜者可见淋巴上皮病变及生发中心植入现象。瘤细胞表达CD45、CD20、IgM、bcl-2及单一的轻链,CD3、CD5、CD10、cyclin D1、CK均阴性。7例均作手术治疗;1例辅以放疗,2例结合化疗。7例随访4~139个月,均存活。结论 眼眶原发性MALT淋巴瘤好发于泪腺及结膜,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与治疗方法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ALT)淋巴瘤和肝脏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例肝脏原发MALT淋巴瘤和2例肝脏假性淋巴瘤患者资料,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ALT1基因,采用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分析克隆性基因重排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MALT淋巴瘤,肿瘤结节状浸润汇管区,浸润及包绕周围肝组织并融合成结节或片状,多量小胆管陷入、散布其间伴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围绕增生的淋巴滤泡,主要为中心细胞样和单核样B细胞,其中1例可见簇状上皮样组织细胞.瘤细胞CD20和PAX5阳性,不表达CD5、CD23、CD10、bcl-6及cyclin D1.2例肝脏假性淋巴瘤,病灶呈境界清楚的孤立性结节,其中1例可见部分纤维包膜.小胆管仅见于病灶周边,且缺乏淋巴上皮病变.淋巴组织增生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缺乏明显异型性和单核样B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增生的淋巴组织由B细胞和T细胞混合.Ig基因重排检测发现,3例肝脏原发MALT淋巴瘤呈单克隆性B细胞增生,而在2例假性淋巴瘤示多克隆性增生.FISH检测发现2例MALT淋巴瘤存在MALT1基因断裂.所有病例EBER原位杂交均为阴性.结论 肝脏原发MALT淋巴瘤和假性淋巴瘤均属肝脏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两者具有重叠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互为首要鉴别诊断.综合分析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有助于区分两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和淋巴上皮性涎腺炎(lymphoepithelial sialadenitis,LESA)样胸腺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两者相关性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胸腺MALT淋巴瘤和1例LESA样胸腺增生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胸腺MALT淋巴瘤,其中2例伴Sj9gren综合征;镜下胸腺正常结构损毁,增生的淋巴滤泡间可见肿瘤性淋巴样细胞浸润伴明显的淋巴上皮病变,以中心细胞样和单核样B细胞形态为主。瘤细胞表达CD20、PAX-5和BCL-2,其中1例伴显著浆细胞分化者Lambda轻链限制性表达。3例胸腺MALT淋巴瘤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基因检测均示单克隆性重排。LESA样胸腺增生镜下胸腺分叶状结构大体尚存,可见包含增生滤泡的丰富淋巴细胞浸润,胸腺上皮增生伴显著淋巴上皮病变,未见有单核样B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染色示增生淋巴组织由B和T细胞混合;Ig基因重排检测示多克隆性增生。结论 LESA样胸腺增生和胸腺MALT淋巴瘤均是胸腺少见的淋巴增生性病变,两者具有相似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基因重排技术详细分析两者的鉴别要点,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9.
He X  Li G  Liu W  Lin Y  Li F  Liao D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4):300-304
目的 观察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细胞周期蛋白D1染色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8例淋巴结套细胞淋巴瘤作临床病理观察及随访,LSAB法做免疫表型分析(CD45RO、CD5、CD20、细胞周期蛋白D1、Ki-67、bcl-2)。结果 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7岁),男女3:1。组织学特点为:(1)淋巴结结构破坏并被单一的淋巴样细胞所取代,淋巴细胞以套区增生性、结节性、弥漫性三种模式增生。(2)淋巴样细胞核有一定的不规则性,染色质中等致密,核分裂象少见,类似中心细胞。其中有3例转变为高度侵袭性的母细胞样变型。所有的病例都呈cyclinD1与bcl-2阳性、CD20阳性、CD45RO阴性、CD5阳性。结论 套细胞淋巴瘤有其特征的形态改变及免疫表型。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及cyclin D1阳性,可与其它类型的小B细胞淋巴瘤相鉴别。套细胞淋巴瘤的母细胞样变型也应当与其它变型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合并甲状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noHodgkin’s lymphoma,PT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HT合并PTNH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HT合并PTNHL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3例,年龄36~77岁,中位年龄61岁。患者均有颈部肿块病史,肿块近期迅速增大,B超示甲状腺低回声团块或混合性团块。术后病理检查示14例患者均在HT基础上合并了PTNHL,5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goma,DLBCL);5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1例为MALT淋巴瘤合并DLBCL;1例为滤泡性淋巴瘤;1例为MALT淋巴瘤伴浆细胞分化;1例为外周小T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14例CD45均阳性,CKpan、TG、EMA残留甲状腺滤泡上皮阳性,13例CD20弥漫阳性,1例CD3弥漫阳性。结论 HT合并PTNHL临床罕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确诊依赖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样肉芽肿(pulmonary lymphomatiod granulomatosis,PLG)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LG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74岁,平均36.6岁;其中2例有发热病史;镜下均见中至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其中3例可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及显著的血管壁异型淋巴样细胞浸润伴纤维素样坏死;免疫表型:异型淋巴样细胞CD20、PAX-5、LMP1均阳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显示数量不等的阳性,背景小淋巴细胞CD2、CD3、CD5阳性。依据反应性淋巴细胞背景中EB病毒阳性B细胞的比例,诊断PLG 3级2例,PLG 2级2例,PLG1~2级1例;术后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9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PLG是一种EB病毒相关的B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成年人居多,症状多样,肺部呈多发或单发病灶。诊断主要依靠病变中大量炎性细胞伴多少不等的中等大至大的异型B淋巴细胞且EB病毒阳性,以及嗜血管现象和灶片状坏死。同时应注意排除肺部炎性疾病和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dT阴性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TdT阴性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5岁,胸部CT示胸腺侵袭性占位伴左上纵隔淋巴结增大。镜检: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圆形,小至中等大小,胞质少,核深染,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易见,脂肪组织内有肿瘤细胞累及。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一致性表达 CD99、CD34和 CD43,不表达 TdT、MPO、CD117、CD1a、CD2、CD3、CD4和CD8等。基因重排检测结果显示存在IGH-B和TCRD基因重排。结论 TdT阴性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学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原发性Burkitt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胃原发性BL的临床资料、内镜下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胃原发性BL好发于儿童及幼儿,平均年龄8岁(3~15岁)。内镜下表现为结节状隆起伴表面溃疡形成(3例)。镜下可见胃黏膜内弥漫分布的异型淋巴样细胞伴"星空"现象;细胞中等大小,形态单一;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较一致,染色质较粗,可见多个小核仁;细胞质稀少,略呈嗜碱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和CD79a,Ki-67增殖指数均 95%; CD10及BCL-6阳性强度强弱不等; MUM1及CD3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阳性者1例。4例均显示为MYC基因断裂,其中1例行融合基因检测,未发现IGH/BCL-2基因的融合。结论胃原发性BL罕见,其内镜下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学特征较为典型,主要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髓系肉瘤等鉴别。BL属高度恶性肿瘤,但目前治疗方案相对较成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8岁,肾上腺双侧巨大实性占位。镜下正常肾上腺固有结构消失,瘤细胞呈弥漫性片状分布,以小圆蓝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TIA-1、Granzyme B、CD56、CD2、CD3,Ki-67增殖指数为90%,EBER原位杂交结果阳性,符合肾上腺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结论肾上腺淋巴瘤少见,其中以继发性多见,原发性罕见。病理类型为NK/T细胞淋巴瘤则更为罕见,其治疗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主,预后差。熟悉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EBV的存在与否,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EBER原位杂交及基因克隆性重排技术检测1例罕见的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DLBCL,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淋巴结内增生的淋巴滤泡散在分布,滤泡间区增宽明显伴多形性细胞浸润,包括异型的中心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小淋巴样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表型:滤泡间区异型大细胞CD20、PAX5、MUM1一致强阳性表达,CD3、CD5、CD10、BCL-6、CD30和CD15均阴性,背景小淋巴样细胞多为PD-1阳性的T细胞。此外,EBER原位杂交阴性,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示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T细胞受体基因未见单克隆性重排。结论滤泡间DLBCL,特别是伴有PD-1阳性的T细胞背景,其诊断具有挑战性。认识DLBCL这一罕见生长方式很重要,需与包括反应性免疫母细胞增生性疾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滤泡间霍奇金淋巴瘤和其它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等类似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膜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 E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例原发性胸膜EAS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47、45岁,均以呼吸系统症状就诊。影像学发现左侧胸膜增厚或包块。镜检见异型上皮样细胞及含红细胞的空泡状瘤细胞,胞质嗜伊红色或透明,胞核圆形空泡状或不规则形,核仁增大,局部见梭形瘤细胞,核分裂象5~12/HPF,坏死多少不等。瘤组织排列呈实性巢片状、条索状、窦隙状脉管样及乳头状。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1、ERG弥漫阳性,CD34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40%~60%。患者未行放、化疗,均于确诊后短期内死亡。结论原发性胸膜EAS十分罕见,其高度恶性、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易误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需与转移癌、恶性间皮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黑色素瘤及大细胞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008版WHO淋巴造血系统分类对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的重新分类和命名,观察此类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型及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起源.方法 对符合2001版WHO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分类(WHO分类)中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标准的4例,结合临床特点,观察其组织学形态、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按2008版WHO分类进行重新分类.结果 4例的组织形态均呈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改变,CD56阳性,不表达T、B细胞和髓系标记,EBER原位杂交4例均阴性,均符合2001版WHO分类中NK母细胞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按2008版WHO分类,3例原发于皮肤,表达CD56、CD4和CD123,应诊断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例发生于淋巴结,CD56和CD4阳性,CD123阴性,也无皮肤病变,只能暂时纳入来源不确定的白血病-NK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结论 2001版WHO分类中所谓的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实际上是一组异源性肿瘤,具有不同的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对此类肿瘤的细化分类和准确命名是2008版WHO淋巴瘤分类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LAT和CD99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recursor 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中表达的价值.方法 对37例T-LBL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进行LAT和CD99标记.同时选取15例其他病例作为对照:3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4例非特殊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3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结果 37例T-LBL均表达LAT和CD99;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3例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弥漫表达LAT,不表达CD99;3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均表达CD99,但不表达LAT;5例反应性增牛淋巴结的T细胞区LAT阳性,淋巴结皮、髓质区均不表达CD99.结论 联合检测LAT和CD99有助于T-LB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PP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30例PPL的临床表现、诊断手段、病理类型以及预后。结果病例中,男性占46.7%,中位年龄为46岁。PPL患者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甚至20%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中位发病至诊断时间为8个月,经支气管肺活检及经CT引导下肺活检的诊断率分别为33.3%和50%,而胸腔镜下肺活检及开胸肺活检的诊断率为100%。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最为常见,占56.7%。在中位随诊39个月后,30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23.3%)死亡。MALT组患者较非MALT组患者有着更低的IPI评分及更好的预后。结论 PP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淋巴瘤,其诊断较为困难,非MALT类型的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He S  Guo Y  Bei CF  Dai YZ  Zhu DB  Li CS  Zhu XH  LE MZ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12):814-8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特点及病理诊断.方法 对194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病理学观察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组织结构(淋巴上皮病变、反应性/残留淋巴滤泡、凝固性坏死/坏死碎片、结节状生长方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每例标记9种抗体,包括:Pan B、Pan T、bcl-6、CD10、bcl-10、cyclin D1,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MUM1、Ki-67.结果 194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男女之比为1.4∶1;发病年龄最小为8岁,最大为85岁.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BCL)128例(66.0%),其中DLBCL伴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成分的有16例;MALT淋巴瘤40例(20.6%);滤泡性淋巴瘤(FL)8例(4.1%);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5例(2.6%);套细胞淋巴瘤(MCL)3例(1.6%);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LBL)1例(0.5%);不能分型9例(4.6%,其中5例为活检标本).发生于胃100例(51.5%)、小肠43例(22.2%)、回盲部26例(13.4%)、阑尾1例(0.5%)、结肠21例(10.8%)、直肠3例(1.6%).163例手术切除标本中侵犯黏膜层20例(12.3%)、浅肌层20例(12.3%)、深肌层19例(11.6%)、全层104例(63.8%).见有淋巴上皮病变、反应性/残留淋巴滤泡、凝固性坏死/坏死碎片、结节状生长改变者分别为52、29、66和30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194例均表达CD20而不表达CD3,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对bcl-6、CD10、bcl-10、cycin D1、TdT、MUM1、Ki-67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 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主要分大B细胞性和小B细胞性两大类,小B细胞性淋巴瘤的分型是病理诊断的难点.对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方法提出了建议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