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扫描地形图中等高线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般质量地形图的扫描过程中颜色混淆和错误现象比较严重,以致于在彩色分割等高线时不仅由于其自身与其他地图符号交叉或交叠而形成的断裂变得更为复杂,而且等高线间的密集排列也会造成粗线现象(等高线彼此粘连在一起)等问题提出一种有效的针对一般质量地形图中等高线的识别方法.该方法具有3个特点:一是彩色地图分割中使用关键颜色集技术以补偿混淆和错误颜色;二是在原图像中等高线出现断裂和粗线的地方采用局部窗口再分割算法,以解决等高线断裂和彼此粘连问题;最后利用等高线的全局拓扑性质滤波得到正确的等高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一些高质量和一般质量的地形图中等高线的识别都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梯度矢量流主动轮廓模型的等高线提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取彩色地形图上的等高线,首先把RGB颜色空间转换为HSV颜色空间,对彩色地形图进行分色,以获得棕色等高线的二值图像;然后利用数学形态学的方法对二值等高线图像滤波,消除等高线线体内的孔洞.利用梯度矢量流主动轮廓模型在等高线二值图像上直接提取未经细化的等高线,并结合等高线断裂区域的等高线流向场连接断裂的等高线.最后验证了文中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彩色栅格地形图分割提取的等高线图像中往往存在大量断裂,影响了等高线快速数字化采集.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图中所有断裂等高线正确匹配连接,提出一种断裂等高线自动连接重建方法.首先设计了多重递增回溯加权算术平均求断点方向角算法来提高断点方向角运算精度;然后设计了梯级最大约束角控制策略,从局部到全局逐级控制断点间匹配连接时的平缓程度,保留满足最大约束角条件的备选断点;最后采用欧氏距离和偏移角加权组合求断点匹配度算法确定最佳匹配断点;山脊、山谷等处折角过大的断点设计了抛物线形状断点方位码双向匹配算法进行匹配连接,图像边界区域断点沿前进方向自然延伸到图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备更高的正确率和完成率,稳定性和实用性好.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扫描输入的大比例彩色地形图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彩色地形图中等高线的计算机识别方法,提出了基于方框邻域内点的算法,针对分色后提取出来的等高线二值图像进行识别和处理,使等高线中的首曲线和计曲线区分开来,以达到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目的。同时该算法和思想还具有通用性,可以推广到其它有关曲线图像粗细识别中去。  相似文献   

5.
彩色栅格地形图分割提取的等高线图像中往往存在大量断裂,影响了等高线快速数字化采集.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图中所有断裂等高线正确匹配连接,提出一种断裂等高线自动连接重建方法.首先设计了多重递增回溯加权算术平均求断点方向角算法来提高断点方向角运算精度;然后设计了梯级最大约束角控制策略,从局部到全局逐级控制断点间匹配连接时的平缓程度,保留满足最大约束角条件的备选断点;最后采用欧氏距离和偏移角加权组合求断点匹配度算法确定最佳匹配断点;山脊、山谷等处折角过大的断点设计了抛物线形状断点方位码双向匹配算法进行匹配连接,图像边界区域断点沿前进方向自然延伸到图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备更高的正确率和完成率,稳定性和实用性好.  相似文献   

6.
地形图的数字化对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鉴面向对象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扫描地形图自动分层算法,算法先将地形图线划要素与普染区背景分离;然后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像素分割成线段对象与块对象,以这些对象为最基本的分类单元;通过提取对象的颜色、形状和近邻关系等特征,建立分类标准,实现地形图的自动分层。该算法能有效克服扫描引起的颜色混淆和假彩色的影响,分层结果完整连通,从而很大程度上抑制“椒盐”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空间关系信息和颜色信息相结合的地形图分层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地形图图象颜色进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在地形图分层算法设计中,由于仅考虑地形图色彩信息而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提出了地形图像素空间关系信息的概念,并讨论了像素空间关系信息的提取方法,进而给出一个将地形图像素的空间关系信息与颜色信息相结合,以实现彩色地形图分层的新算法.实验表明,此算法可有效地抑制地形图图象的颜色误差和提高分层的精度,从而为地形图的分层识别及自动矢量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周献中  郑华利 《计算机学报》2004,27(8):1056-1063
等高线的矢量化一直是地形图自动识别的难点之一.该文对目前图纸矢量化算法进行了总结分析,根据等高线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结合人眼对等高线跟踪提取的特点,提出可变形模型跟踪矢量化算法.算法通过初始种子段的生成、可变内力控制及区域流向分析,直接在原地形图上实现等高线的自动矢量化及断点、粘连点的处理.实验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MAPGIS的等高线矢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基于MAPGIS平台的等高线矢量化方法,并对矢量化过程中出现的彩色地形图、等高线与图廓相交、断线及等高线方向不清等问题作了适当的方法论述.  相似文献   

10.
等高线识别中的一种分类算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该文主要针对1:5万地形图进行研究,是为提高等高线断线的连接率而进行的一种预处理算法,并首次提出了在等高线识别中先进行计曲线和首曲线分类的思想。该算法根据等高线的宽度信息能正确地区分计曲线和首曲线,为等高线的正确连接提供了依据,可以避免计曲线和首曲线之间的误连。  相似文献   

11.
基于混沌映射的网络实时保密通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混沌系统中的Logistic映射和Henon映射,利用多值序列的方法所产生的混沌序列,对网络流进行加密和置乱,并对数字图像也进行了实验,算法全部用VC 编写实现。  相似文献   

12.
韦鹏程  张伟  杨华千 《计算机科学》2006,33(11):237-239
本文应用离散混沌动力映射和Tent映射的图像加密算法。利用共系统,针对图像数据的存储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共轭混沌映射Logistic轭映射产生密钥流改变原图像的灰度值;运用一类标准混沌映射,构造了一种具有强非线性藕合结构的置换方式,从而改变像素点的位置。同时,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仿真实验和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安全性高和加密速度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等高线分类中的改进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的研究对象为1:5万地形图,讨论了对现有等高线识别算法的一些改进算法,是为提高等高线断线的连接率而进行的一种预处理算法,提高了区分计曲线和首曲线的正确率,为等高线的正确连接提供依据,可以避免计曲线和首曲线之间的误连。  相似文献   

14.
首先简要介绍了UML(统一建模语言),并以具体CAD软件系统为例阐述了在CASE工具支持下,如何使用UML中的用户用例图和活动图进行CAD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此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象化方法和结构化方法各自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电子地图技术及其进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电子地图学当前采用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论述了结合目前地图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电子地图学的技术开发及其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种基于双混沌映射的加密算法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logistic和Henon的双混沌映射加密算法,通过级联一维混沌系统和二维混沌系统,利用复合迭代所产生的混沌序列对明文进行加密,开发了算法的模拟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DES和基于Lorenz的加密相比,该算法在加密强度和运算效率上达到了较好的均衡。  相似文献   

17.
该文首先介绍了传统地图的三维符号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数字三维地图的特点和符号构成元素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当前数字制图中常用的细节层次模型(LOD)。  相似文献   

18.
地图是一种科学的、视觉艺术化的传播媒介,它将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为有意义、能识别的抽象图形符号体系,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集合丰富信息的视觉传达系统。论文从地图设计的准确性原则开始论述,提出地图设计首先要明确主题和受众,并概述地图的具体设计要点,最后列举了地图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衍生物。  相似文献   

19.
由于没有考虑物体表面位置的影响,基本的环境映射技术在反射计算中存在一定的几何偏差,而且无法实现视差效果。本文通过引入位置修正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首先,利用距离图来保存环境表面位置信息;然后,分两种情况利用距离图对环境贴图的查询矢量进行修正,以减小反射计算的几何偏差;最后,通过分层渲染的方法处理包含多个环境物体的场景。实验结果表明,位置修正的引入提高了环境映射光照计算的准确性;并且能获得因物体互相遮挡而产生的视差效果。  相似文献   

20.
We analyze the average of two iterated logistic maps in both the uncoupled and coupled cases and show that the resulting sequence can be seen as lying on the graph of a function of two variables which we call a carrying surface. Experimenting with different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ata led us to discover this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