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河油田ⅧⅨ油组日前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地下油水分布十分复杂,未含水部位与含水部位犬牙交错,含水部分水洗程度也高低悬殊,剩余油在空间上呈高度分散状态。利用现代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方法,开展了ⅦⅨ油组剩余油综合研究,揭露了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规律的影响、油水运动模式、剩余油在储集空间中的分布、剩余潜力分布模式、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剩余油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2.
针对双河油田Ⅷ-Ⅸ油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依靠单项措施难以改善单元整体开发效果的特点,在深入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注采井网综合调整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应Ⅷ-Ⅸ油组特高含水期综合调整方法,制定了注采井网综合调整对策,进行了井网综合调整部署,实施后取得良好的增储上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双河油田Ⅷ-Ⅸ油组注采井网综合调整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双河油田Ⅷ-Ⅸ油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依靠单项措施难以改善单元整体开发效果的特点,在深入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注采井网综合调整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应Ⅷ-Ⅸ油组特高含水期综合调整方法,制定了注采井网综合调整对策,进行了井网综合调整部署,实施后取得良好的增储上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多种方法对双河油田Ⅷ-Ⅸ油组的合理井网密度进行了计算,然后在此基础上,部署了五套井网密度方案,应用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对各套方案的开发指标模拟计算、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最终优选出开发指标及经济指标均较好的方案,最后,综合考虑各计算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确定了双河油田Ⅷ-Ⅸ油组的合理井网密度。  相似文献   

5.
李翔  淡申磊  李大妮  周代 《测井技术》2010,34(2):150-154
针对双河油田Ⅷ-Ⅸ油组高含水期的强水淹层,利用岩心分析资料、测井资料、试油、试采资料,通过开展水淹机理实验研究,建立水淹层动态饱和度指数、胶结指数的模型.综合强水淹层岩性、产水率、孔隙结构及电性等细分标准,对强水淹层定性识别和细分定量解释研究,建立了Ⅷ-Ⅸ油组中厚油层强水淹细分解释标准.形成1套利用测井技术进行强水淹层细分精细评价的完整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对双河油田Ⅳ1-3层系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井网综合调整、优化注水产液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稳油控水先导试验方案,使该单元的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采收率提高2.85个百分点,可采储量增加36.6×104t。先导试验的成果和经验对老油田特高含水期稳油控水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综合挖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经历了3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调整和挖潜的难度增大,单元开发效果持续变差。通过主力油层细分流动单元、分时剩余油研究、强水淹层细分评价等综合挖潜技术,对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进行综合评价,搞清了单元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并利用补孔、调层、解堵、复产、大修等手段对潜力层进行挖潜。通过一系列综合调整挖潜后,进一步完善了注采关系,提高了单元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双河油田江河区零散分布的小油砂体较多且小砂体内控制井点少、注采井网不完善、动用程度较低的现状,开展了“双河油田江河区小油砂体潜力评价及挖潜对策”研究。通过对各类油砂体挖潜潜力的可行性研究,提出确定合理的生产井距、合理的采液速度、低效油井转注、过路油水井补孔完善注采井网等调整对策,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储层的微相砂体类型、几何规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和调整注采关系的基础.利用密闭取心、密井网等资料,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沉积微相及其分布(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体、前缘浊积体、水下溢岸砂体等5种微相砂体).同时分析了各小层的砂体组合、前缘相位置、三维连通性、骨架砂体与非骨架砂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小层为单位划分出4类相结构模式:透镜拼合型、透镜连接型、席状互层型、薄层孤立型.  相似文献   

10.
11.
双河油田Ⅵ油组综合含水93.4%,采油速度0.58%,多数小层强水淹,通过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双河油田Ⅵ油组强水淹层进行了潜力评价,针对剩余油分布特征及生产动态状况;利用注采结构调整、液流转向、去封、解堵打新井及对长期封堵层再利用等手段,恢复可采储量67.5×10~4t,采收率由40.68%提高到42.2%。单元递减下降,采油速度提高,开发趋势好转。  相似文献   

12.
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运用储层地质学理论,利用钻井、岩心分析,测井解释资料,从岩石学特点、孔隙类型、结构特征、隔夹层分布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等方面,对核三段Ⅶ油组储层展布和储层物性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描述,指出沉积微相、隔夹层分布对储层非均质性起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为中孔、中-高渗,细喉-较细喉,不均匀类型强非均质储层,不同沉积相带其储层物性各不相同。充分认识核三段Ⅶ油组储层特征为该区进一步滚动开发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相对主力油层而言,非主力层因其含油面积小、厚度薄、叠合程度低等客观原因,在历次井网调整中都不是重点调整对象.但随着老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对象由主力层逐渐向非主力层转移,非主力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以双河油田非主力层为研究对象,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对不同类型的非主力层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实践表明:只要...  相似文献   

14.
双河油田Ⅷ-Ⅸ油组井网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网适应性研究是将由注水井、生产井构成的注采系统以及整个油藏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虑的过程。从确定合理注采井数比、合理的井网密度,采用动态分析与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分析注采对应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双河油田Ⅷ-Ⅸ油组井网的适应性,为油田后期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特高含水期油砂体的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水开发油田中后期由于长期以来的强注强采高速开发,综合含水基本已达95.0%以上,个别单元甚至高达98.4%,地下剩余油在空间上呈高度分散状态,分布十分复杂,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但从采出程度来看仅为30%左右。地下仍然有70%的储量未被采出。因此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油藏精细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必须  相似文献   

16.
老油田的增产措施大都很频繁.但是对于措施增油量以及油田自然递减率的计算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文中通过详细解剖双河油田核三段VII油组下层系补孔、换泵、堵水措施增油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探讨一套适用中高含水期老油田措施产量的预测方法,为寻找油田自然递减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老油田的增产措施大都很频繁。但是对于措施增油量以及油田自然递减率的计算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文中通过详细解剖双河油田核三段VII油组下层系补孔、换泵、堵水措施增油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探讨一套适用中高含水期老油田措施产量的预测方法,为寻找油田自然递减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双河油田Ⅳ5-11层系的油藏特征,利用正交实验法,对聚合物质量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其质量分数进行筛选,得到了由质量浓度为1 500 mg/L的ZL-Ⅱ、质量分数为0.3%的QY-3组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及由质量浓度为1 500 mg/L的ZL-Ⅱ、质量分数为0.3%的QY-3和1.0%的Na2 CO3组成的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这2个体系均能与双河模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且粘度适中.利用均质与非均质人造岩心及微观非均质仿真模型,对所选复合驱油体系进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并在模拟油藏具有代表性的3倍渗透率级差条件下,优选了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注入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在均质条件下,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程度明显高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在非均质条件下,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前者始终高于后者;对于同一驱油体系,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驱油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渗透率级差为3倍时的采收率最高.综合分析可知,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好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在其注入前后分别注入0.05倍孔隙体积交联聚合物保护段塞的注入方式,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比不加保护段塞时提高了4%.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下寺湾油田长8致密油的高效开发,本次研究选取储层有效厚度、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地层电阻率、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等参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五个关键指标集.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长8致密油甜点进行分类评价,建立了基于常规测井数据的长8致密油地质甜点分类的评价标准.矿场试...  相似文献   

20.
中国陆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中国陆上油田采用常规方法开发,约有三分之二的储量留在地下。由于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提高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在今后一段时间仍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于1987年和1996年开始对中国陆上13个和17个油田系统地进行了二次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和发展战略研究。该项研究以第一次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为基础,充分吸收了我国已实施的矿场试验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对我国提高采收率的发展远景以及近期内可实现的、技术和经济都可行的潜力进行了再认识。评价结果表明:由于我国主要油田非均质程度高,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很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从参加评价的101.36×108t地质储量中可增加可采储量11.58×108t,平均提高采收率11%以上。如果按目前全国陆上油田平均采收率33%计算,相当于新发现约35×108t的地质储量。同时也指出,由于技术,特别是经济条件的限制,近期内可在油田开发中推广应用的技术主要是聚合物驱方法;复合驱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才可能在油田中大规模应用。本文在此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陆上油田提高采收率近期的规划设想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