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唇(颊)侧进路在前牙、前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80个前牙、前磨牙牙髓病变或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唇(颊)侧进路根管治疗组(治疗组)和舌((牙合))面进路根管治疗组(对照组),每组90例,90个牙.按常规进行根管治疗术,随访2年,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二组痊愈率和进步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出现的自觉症状率(7.8%)明显高于对照组(2.2%)(P<0.01).而对照组的冠折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前者10例,后者2例(P<0.01).结论:唇(颊)侧进路行前牙、前磨牙根管治疗是切实可行的,能有效减少冠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恒前牙外伤性冠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因外伤致冠折的115例患者的131颗牙齿为研究对象.68例患者的76颗冠折牙为试验组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47例患者的55颗冠折牙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根管治疗.所有患牙均在治疗后12个月复查,根据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76颗牙齿均治疗成功,其治疗成功率为100%;对照组55颗牙齿中54颗治疗成功,其治疗成功率为98.2%.结论 一次性根管治疗外伤性恒前牙冠折的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可靠性。方法:选择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直根管患牙200例,采用改良双敞技术和平衡力法预备根管,0.5%次氯酸钠及17%EDTA冲洗,随机均分为两组:一次性根管治疗组在上述操作完成后立即行牙胶尖加树脂类封闭剂AHplus侧方加压术充填根管;多次性根管治疗组根管内封入氢氧化钙糊剂复诊,待无症状后再行根充。治疗结束后1d、7d、30d随访记录患者的疼痛反应。1年后进行临床及X线复查,计算每组根管治疗的成功及失败率,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有94例患者回访,一次性根管治疗组43例,多次根管治疗51例。根管治疗术后1d疼痛发生率一次性治疗组高于多次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7d、30d的疼痛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1年后复查两组的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一次性根管治疗组的前牙与后牙治疗成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较多次法高,但远期疗效等同于多次法者。  相似文献   

4.
汪国启  梅国霆 《口腔医学》2010,30(10):635-636
目的 利用纤维桩和完整的离体牙冠,结合急诊一次性根管治疗并桩冠修复前牙。方法 选择原吴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近3年68例92颗冠折前牙,一次性根管治疗,玻璃纤维桩加自体折裂牙冠一次性桩冠修复。结果 在观察期内92颗患牙有85颗效果良好,成功率92.4%。结论 选择性使用该方法修复冠折前牙在2.5年内临床效果可靠,可以作为中短期的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用ProTaper一次性根管治疗上颌第一磨牙冠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6例患者因冠折露髓或近髓、冠修复前需要根管治疗的216颗上颌第一磨牙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58颗牙,用机用ProtaperNiTi系统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对照组58颗牙采用常规三次根管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1周及12个月复查,根据疼痛及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术后疼痛反应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80%及5.17%,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疗效成功率分别为98.10%及98.28%,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机用Protaper一次性根管治疗对上颌第一磨牙冠折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沈红梅 《口腔医学》2012,32(10):633-634
[摘要] 目的 观察一次性根管治疗前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前牙伴有窦道慢性根尖周炎患牙260颗,随机分为两组,A组一次性根管治疗术,B组分次法根管治疗术,观察术后1、7 d疼痛及1年后的疗效。结果 A组术后1 d疼痛占29.23%,7 d疼痛占16.92%。一年成功率90.32%。B组术后1 d疼痛占26.15%,7 d疼痛占13.85%。一年成功率92.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前牙慢性根尖周炎术后反应没有因为减少复诊次数而增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牙根发育完成的外伤冠折露髓恒牙使用MTA预防性控制根吸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9颗牙根发育完成的冠折露髓恒牙随机分为预防性使用MTA治疗组(55颗)和常规治疗组(54颗),完成根管治疗。2年后,通过临床症状及X线根尖片判断疗效。结果:预防性使用MTA治疗组控制根吸收成功率为98.07%,对照组成功率为86.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恒前牙使用MTA预防性控制根吸收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根尖切除加直视下根管充填一次完成术治疗前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因根管治疗失败或根尖病变范围较大而无法单纯用根管治疗治愈的患者34例(患牙40颗),随机分为2组,每组20颗;观察比较根尖切除加直视下根管充填一次性完成术(A组)与根管充填完成后再行根尖切除术(B组)在治疗时间、术后疼痛率、充填质量和近期疗效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12.0软件包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根管充填时间A组显著少于B组(P<0.05):术后疼痛率、充填质量和近期疗效评价,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尖切除加直视下根管充填一次性完成术治疗前牙慢性根尖周炎操作简便,临床近期疗效与根管充填完成后再行根尖切除术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E&Q Plus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和冷牙胶侧方加压法的根管充填效果及术后疼痛情况。方法将200颗慢性牙髓炎或慢性根尖周炎的初诊患牙分为两组,试验组100颗,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充填根管;对照组100颗,采用冷牙胶侧压法充填根管。术后3d复诊询问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并记录,计算两组患者的平均疼痛指数;术后摄X线片,显示适填为治疗成功,欠填或超填为治疗失败。统计学分析两组术后疼痛率、根管治疗成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平均疼痛指数1.0,对照组平均疼痛指数2.0。试验组术后疼痛率2%,对照组术后疼痛率8%,两组术后疼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P〉0.05)。试验组治疗成功率97%,对照组治疗成功率88%,两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2,P〈0.05)。结论热牙胶垂直加压法根管充填的临床效果优于冷牙胶侧压法。  相似文献   

10.
三种形式桩核冠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纤维桩、钴铬合金铸造金属桩、螺纹根管桩修复前牙和后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桩核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285例327颗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的残根残冠,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用纤维桩、钴铬合金铸造金属桩、螺纹根管桩制作桩核,然后进行金属烤瓷全冠(钴铬合金)修复,1-3年后复诊,检查记录有无冠松动或脱落、桩核松动或脱落或桩折、牙根折裂、龈缘变色、牙龈红肿或探诊出血,观察三组的临床修复效果,并对前牙和后牙的修复效果作一比较。结果:纤维桩组成功率为97%,铸造金属桩组成功率为88%,螺纹根管桩组成功率为86%,经统计学分析,三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纤维桩组成功率明显高于铸造金属桩组和螺纹根管桩组。前牙成功率为91%,后牙成功率为90%,经统计学分析,前、后牙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纤维桩修复残冠残根的临床效果优于钴铬合金铸造金属桩和螺纹根管桩,前牙和后牙桩核冠修复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去髓术、根管治疗术一次法近期临床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观察去髓术、根管治疗术一次法的近期临床反应。方法 :选择患急、慢性牙髓炎和慢性根尖周炎 80 0例 110 0个患牙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5 14牙采用常规根管治疗术即两次法 ,实验组 5 86牙采用一次法进行根管充填 ,观察各组术后近期临床反应。结果 :在治疗结束 1周内 ,对照组与实验组出现严重急性反应的比例分别为前牙 5 .2 % ,5 .1% ;后牙 9.1% ,10 .0 % (P >0 .0 5 )。结论 :一次法根管充填短期内引起急性反应比例与常规根管治疗术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牙根牵引联合龈切治疗上前牙冠根联合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牙根牵引联合龈切、树脂冠修复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上前牙冠根联合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患牙根管治疗后,应用牙根牵引方法使牙根延伸2~4 mm不等,平均3.125 mm,再联合患牙舌侧牙龈切除2 mm和树脂冠修复,治疗上前牙冠根联合折病例16例,16颗患牙。结果 2年后临床检查树脂冠修复情况、患牙牙周和根尖周健康情况,X线片上牙根和根周牙槽骨情况。16颗患牙治疗后,疗效达成功标准的有5颗,有效10颗(患牙唇侧牙龈轻微增生),失败的1颗(患牙再次外伤拔除)。结论牙根牵引联合龈切、树脂冠修复是保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上前牙冠根联合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牙隐裂的临床表现,对隐裂牙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对64颗并发牙髓病或根尖同病隐裂牙在根管治疗前有无带环,其牙折率进行研究。结果在64颗隐裂牙中,有28颗发生于上颌第一磨牙。先上带外,再做根管治疗,患牙保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隐裂牙在做根管治疗之前应上带环,根管治疗后行全冠修复。  相似文献   

14.
根尖大面积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根尖手术治疗大面积根尖病变患牙的疗效。方法选择存在大面积根尖病变的59例患者(59处根尖病变,91颗患牙)为研究对象,根尖病变范围6~21 mm,在根管治疗后进行根尖手术。术后1、3、6、9、12、24个月复诊,对患牙及根尖病变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综合二者结果进行疗效评估,并对可能影响其术后疗效的各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9例患者中52例(88.1%)被评估为成功,6例(10.2%)被评估为失败,1例(1.7%)被评估为有效。老年组患者的成功率(63.6%)明显比青年组(87.5%)和中青年组(95.0%)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7,P=0.017);磨牙的成功率(75.0%)比前牙(92.6%)和前磨牙(90.0%)均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1,P=0.047);性别、根尖病变侵及牙齿数量、根尖病变范围等因素对成功率的影响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存在大面积根尖病变的患牙,根管治疗后配合根尖手术治疗是一项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氢氧化钙和甲醛甲酚用于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封药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口腔中心就诊的135例牙根尖周炎患者的156颗患牙,随机分为A组(81颗)和B组(75颗)。步退法根管预备后分别于根管内封入氢氧化钙(A组)和甲醛甲酚(B组)进行消毒。于封药后1周、根充后1周和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并作出相应评价。结果根管封药后1周A组的有效率为92.59%,B组的有效率为78.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管充填后1周,A、B两组的急症发生率(3.70%对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A组的成功率为91.36%;B组为84.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氧化钙用于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消毒的疗效优于甲醛甲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根尖周炎模型观察年轻恒前牙根管内血管再生的组织学状况。方法选择4个半月龄杂种犬1只,建立上颌未发育完成的恒前牙根尖周炎模型,将6颗上颌恒前牙随机分组,对照组3颗采用根尖诱导成形术,实验组3颗采用根管内血管再生术。将术后1、4、8周的X线片分别与术前X线片进行对比,观察牙根继续发育及根尖炎症的愈合情况。术后8周处死动物,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根尖闭合情况及根管内容物的构成。结果X线观察,术后1、4周,2组牙根的根尖孔大小及根尖透射区范围未见明显改变。术后8周,实验组根尖透射区范围缩窄较明显,并出现根尖孔缩窄的趋势,但管壁厚度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根尖透射区变化不一。组织学检查,实验组管腔内可见肉芽组织,其中包含有大量的不规则的类牙本质、类牙骨质和类骨质样钙化物,钙化物以根尖部和管腔内侧壁尤为明显。对照组管腔未见软组织,根尖部有少量的硬组织沉积。结论血管再生术可促使年轻无髓恒前牙的慢性根尖周炎症消退,根管内再生的肉芽组织中有硬组织沉积。  相似文献   

17.
前牙髓腔完全钙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完全钙化根管行根管治疗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6例完全钙化前牙根管行根管治疗术,进行术前术后X线片对比研究。结果:24例顺利完成根管治疗术,2例因根管口完全钙化行根尖手术。结论:完全钙化的前牙根管X线片上显示为根管闭锁,临床上可通过寻找根管口,逐步扩大根管完成根管治疗术,以避免根尖手术或牙拔除术。  相似文献   

18.
把并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75例隐裂牙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0例取单侧印模,患牙牙体预备后按原牙体形态制作塑料临时冠,根管治疗过程在临时冠的保护下进行,治疗结束1周后行永久性修复。对照组25例减低咬合后直接开髓、根管治疗。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8%(χ2=4.20,P<0.05)。临时冠在隐裂牙的根管治疗中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choice of one-visit versus two-visit root canal therapy for necrotic teeth with apical periodontitis is a source of current debate.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was to compare radiographic evidence of periapical healing after root canal therapy completed in one visit or two visits with an interim calcium hydroxide/chlorhexidine paste dressing. Ninety-seven patient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consen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the one-visit or two-visit group, and root canal therapy was performed with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Patients in the two-visit group received an intracanal dressing of calcium hydroxide/chlorhexidine paste. Sixty-three patients, 33 in the one-visit group and 30 in the two-visit group, were evaluated at 12 months.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as change in apical bone density by using the periapical index (PAI).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proportion of teeth healed or improved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exhibited equally favorable periapical healing at 12 months,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