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虚拟仪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发展过程,虚拟仪器的软件与硬件的基本构成原理,并介绍了一个虚拟仪器在直流系统的蓄电池监控中的实例。通过介绍,可以断定虚拟仪器在电力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虚拟仪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主要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发展过程 ,虚拟仪器的软件与硬件的基本构成原理 ,并介绍了一个虚拟仪器在直流系统的蓄电池监控中的实例。通过介绍 ,可以断定虚拟仪器在电力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C++方法在虚拟仪器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虚拟仪器的概念和应用,并根据开发虚拟仪器系统中的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利用C 的思想更好地设计虚拟仪器系统。  相似文献   

4.
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构建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虚拟仪器代表着测量仪器发展的方向,更新了测量仪器的概念。本文介绍了虚拟仪器的概念、主要功能和特点,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阐述了虚拟仪器的系统构成,对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做了详细介绍,并结合两个具体实例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虚拟仪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虚拟仪器技术是电子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测控的前沿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虚拟仪器的概念和特点,软、硬件系统构成和应用领域,分析了虚拟仪器的开发平台和系统的设计过程,最后探讨了虚拟仪器技术的前景展望,提出我国在多领域推广和应用虚拟仪器技术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虚拟仪器技术是现代仪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包括虚拟仪器的定义,虚拟仪器系统的构成,虚拟仪器的软件开发平台 及虚拟仪器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虚拟仪器及其应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虚拟仪器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电子仪器。介绍了虚拟仪器的概念,主要的优点,系统构成,包括硬件构成及软件构成。还介绍了虚拟仪器在电子系统中的二个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发展历程、优点及系统构成。说明了虚拟仪器必然取代传统测量仪器的必然趋势。最后介绍了它在电力系统中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9.
郑春梅 《电器评介》2013,(24):38-38
虚拟仪器是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测量技术高速发展下,研发出了一种先进技术,虚拟仪器的出现,使得现代的测量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电子自动化模式。虚拟仪器的电子测量系统已经在很多领域被广泛使用,为此探讨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子测量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一个基于虚拟仪器理论,利用计算机控制标准实现电子测量系统的研制。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虚拟仪器VI的概念、特点以及当今流行的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并以该软件为开发平台,设计实现了应用于电力系统频率测量的虚拟仪器系统,该系统在软硬件结构上的设计都不同于传统的测量系统.实践证明,采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电力系统频率测量新技术,能提高测量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并且大大降低了装置的成本和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防御体系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防御体系的框架.从一般安全理念出发,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防御体系可由电力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即主动安全体系)和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系统(被动安全体系)构成.电力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主动安全)是指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和可控性的措施;电力系统稳定控制体系(被动安全)是指保证电力系统受到扰动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措施.电力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主动安全)可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坚强的电网结构,为电力系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道防线是最优的自动控制系统,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第三道防线是安全的运行方式,保证电力系统运行在安全水平.电力系统稳定控制体系(被动安全)就是传统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快速切除故障元件,防止故障扩大;第二道防线是采取稳定控制措施,保持系统稳定运行;第三道防线是系统失去稳定时,防止发生大面积停电.  相似文献   

12.
为对复杂电力电子系统通信网络效能进行评估,需要制定复杂电力电子系统通信网络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复杂电力电子系统通信网络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缺少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现状,在介绍了复杂电力电子系统通信网络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性能层、参数层的分层方法对评估指标进行划分,提出了复杂电力电子系统通信网络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对评估指标进行定义并给出了数学模型,最后完成了评估指标体系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电力系统优化分析中,刚性约束边界的整定值缺乏灵活性且往往趋于保守,容易造成系统经济性较差。为此提出了刚性约束的柔性化表示方法,并以电力系统经济调度问题为例,建立了电力系统单尺度及多尺度柔性优化模型,从而将传统的电力系统优化问题转化成具有柔性约束边界的柔性优化问题,可在保证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同时还可找到影响系统运行经济性的瓶颈,为电网升级改造提供参考。算例结果验证了柔性优化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基于伴随系统和变号系统的求解电力系统经典模型稳定边界上不稳定平衡点的方法。对于一个非线性自治动力系统,存在一个伴随系统,该伴随系统是一个梯度系统,原始系统的所有平衡点都是伴随系统的渐近稳定平衡点,并且每一平衡点存在解析形式的Lyapunov函数。变号系统能将电力系统经典模型降维系统的稳定平衡点变为I型不稳定平衡点,利用该平衡点的1维不稳定流形,生成一族轨迹,沿轨迹寻找伴随系统Lyapunov函数达到极小值的点,这些点一般位于某平衡点伴随系统的稳定域内。以该点为初值对伴随系统进行积分即可收敛到该平衡点。该方法能快速有效的寻找到稳定边界上的不稳定平衡点。在IEEE-10机39节点系统和IEEE-17机162节点系统上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线安全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软件构架与实现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安全预警和决策支持(EWSC)系统作为未来控制中心自动化系统的重要功能,一方面需要对能量管理系统(EMS)成熟功能进行封装,另一方面需要适应自动化系统功能演变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代理系统(MAS)的软件开发范式,用于开发EWSC系统的软件构架.该系统具有一个松散、开放的可插入式结构.其中核心框架是负责系统通信和任务调度的协调层,是相对固定的;其余部分为独立模块,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决策分析和人机表达智能体组成,可以独立开发,方便地嵌入系统.在该框架下系统各个模块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解耦性,并且可以实现把历史遗留系统集成到新的环境中.基于文中所提出的软件构架的在线EWSC系统已在某省级电网投运.  相似文献   

16.
提出电力系统的水力模拟方法。基于模型与系统物理相似或数学相似的模拟是进行电力系统研究的主要方法。电力系统的水力模拟,则是在数学相似基础上的物理系统模拟。通过分析电力系统与水力系统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实际问题域和求解过程的相似性。提出应用水力网络进行电力网络模拟的研究方法。给出了一个电力系统水力模拟实例。  相似文献   

17.
相比传统直流输电,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高压直流(MMC-HVDC)输电的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都更为复杂,并且控制系统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MMC-HVDC系统的性能。为研究物理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文中首先设计了MMC-HVDC物理模拟系统的主系统结构与电气参数,然后重点研究了分层的MMC-HVDC控制系统架构,运行人员控制系统(上位机)、极控制和保护系统、阀基控制器、子模块控制保护单元等由高到低构成了完备的控制体系,确立了各控制层之间的通信方式与内容,开发调试了控制系统程序。最后,进行了MMC-HVDC物理模拟系统的系统实验。实验表明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理模拟系统的启停、子模块电容电压平衡、基本的故障保护以及直流电压与功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建立含超导磁储能装置(SMES)的单机无穷大系统的Phillips-Heffron模型,导出含SMES电力系统总的电磁转矩表达式,从理论上分析SMES对增强系统阻尼的作用.并设计了SMES非线性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数字仿真结果验证了SMES阻尼系统功率振荡的特性,同时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9.
网络型电能质量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供电的电能质量,江苏电网已建立了一套网络型电能质量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层、分布管理系统,系统分成三层,即监测终端、地区电网电能质量数据管理系统和中心数据管理系统,以广域网为层间通信介质。介绍了系统结构、各层的功能和数据库结构,并简要地介绍了该系统在江苏电网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提高系统功能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A de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 is studied for stabilizing multimachine power systems. A longitudinal power system with three areas, each having one machine, i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A decentralized control design method is propos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optimal regulator theory. First a 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 is designed without any consideration on whether state variables are all available or not. Second a pseudo-de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 is designed by omitting control gains corresponding to state variables which give hardly any effects on the power system stability. It is found that only one variable of phase angle of each machine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the pseudo-de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 This leads to an idea based on power system engineering, that is to say, new variables of tieline power flow are introduced in the de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 design to substitute for the phase angle of each machine. Thus a de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 for power system stability can be designed using the new variables of tieline power flow. It is demonstrated from simulation studies that the de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 improves even longitudinal power system stability as well as the centralized control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