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对所收集的167首傣医"解药"方剂,从药味组成、所用药物、常用药物、所用解药、"解药"方剂的方病(症)对应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发现:傣医"解药"方剂以单味药组方为多,占43.71%;复方多以2~5味药组成,共涉及369味傣药;含解药的方剂共64首;应用解药22味;"解药"方剂的方病(症)对应关系呈现多种形式,22味解药临床涉及的病症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布在风塔类、火塔类、水塔类、土塔类和解药类,用于治疗“拢沙龙接火”病的傣药及其方剂,研究其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从343种常用傣药和方剂中,筛选出可用于治疗拢沙龙接火的傣药,比较分析其性味、入塔及功效上的相似性。结果:所筛选出的50种傣药,性味以寒凉药、苦味药为主,且多入塔喃(水塔),有清火解毒功效。结论:傣医治疗“拢沙龙接火”病的用药特点,印证了傣医天人合一观在傣医预防保健、诊疗中的特色作用,为傣医理论在临床上的实用性、有效性提供了相应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集傣医解"食物毒"单方、验方57首,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采用频数分析法,分析傣医解"食物毒"的方药及配伍规律。发现傣医解"食物毒"方药用药以解药类药物为主;药性凉,药味苦;多入风塔,擅治疗消化系统病症;配伍以复方为主,遵循寒热并用,调平"四塔"原则。得出傣医解"食物毒"的方药具有独特的用药特色及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近十年有关中医治疗卵巢早衰的文献,对其中医证型、治法及用药进行统计分析,以方便医者的临床应用。方法:搜集2005年1月-2014年12月有关卵巢早衰的中医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48篇,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其中医证型、治法及中药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主要证型为肾气不足型(29.08%),肝肾亏损型(21.97%);治法以补肾为主。2排名前10的高频药物依次为:熟地黄、菟丝子、当归、淫羊藿、山茱萸等。3药物出现次数最多的为补虚药(63.41%),药性最多的为温性药(28.75%),药味多为甘味(40.76%),归经最多的为肝经(28.45%)、肾经(26.36%)。结论:卵巢早衰以肾虚为多,治以补肾为主。用药多为补虚药、温性药、甘味药,多归于肝肾两经。  相似文献   

5.
“解药”,傣语称之为YaGei(雅给),英文名为ANTIDOTE,狭义的“解药”内容包括解除食物毒性、解除毒性动物叮咬中毒、解除毒热、解除药物毒性和解除药物作用五个方面;“解药”应归为药物的第二级分类中;傣医解药分为解除食物毒性类、解除毒性动物叮咬中毒类、解除药物毒性及药物作用类、解热类和其他共五类。系统的整理研究傣医“解药”,有助于傣医的临床应用和傣药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采访名老傣医,查阅有关文献,对傣药分类进行分析和研究后认为:傣医功能分类采用等级分类较为适当;傣药的第一级分类,系以热和凉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的温、平的述语,以区分二种类型药物之间药物作用的强弱。热、凉药物作用强弱依次为“黄”(热)、“温”(温)、“奢墨”(平)、“嘎因”(凉)。“雅给”(解药)归为第二级分类;傣药有“宋”(酸)、“烘”(苦)、“万”(甘、甜)、辛、“撇”(辣)、“门”(麻)、“发”(涩)、淡、“荒”(芳香)、“景”(咸)、“雅给”(解药)11种味;第一级分类与第二级分类的关系为热药中有辛、辣、麻、解药4种味,温药中有苦、甜(甘)、辛、辣、麻、(芳)香、咸、解药7种味。平药中有酸、苦、甜(甘)、辛、涩、解药6种味;凉药中有酸、苦、甜(甘)、辛、涩、淡、(芳)香、咸、解药9种味。具有酸味、淡味或涩味的药物,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具有辣味或麻味的药物,用于治疗凉性疾病。具有咸味、(芳)香味、辛味、甜(甘)味的药物,用于治疗热性和凉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新修本草》中美容药物的归纳整理,探讨该书对于常见损美性疾病的用药特点。方法:整理《新修本草》中的美容药物,共计141味。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对上述药物的药物来源及性味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分析其用药特色与规律。结果:(1)在治疗头面部损美性疾病的药物中以植物药物比例最高,占所有药物的64.8%;在其药味方面以苦味药物为主,占35.6%;药性方面主要以寒性药物为主,占58.8%。(2)在治疗躯干四肢部损美性疾病的药物中以植物药物比例最高,占所有药物的83.1%;在其药味方面主要以苦味药物为主,占42.8%;药性方面主要以寒性药物为主,占58.8%。(3)在美容保健药物中以植物药物比例最高,占所有药物的76.2%;在其药味方面主要以甘味药物为主,占44.2%;药性方面主要以平性药物为主,占40.5%。结论:(1)《新修本草》中治疗与保健兼顾,病种多样,分类详细,药物来源广泛。(2)美容药物以植物药物为主。美容治疗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为主;美容保健药物药性以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内服、外用方剂,分析其临床常用药和用药规律,为小儿湿疹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2009—2014年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权威数据库中医药期刊收录的治疗小儿湿疹的相关文献,归纳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用药规律与思路。结果:现代医家治疗小儿湿疹内治法用药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补虚药等为主;外治法以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内外合治法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解表药等为主。结论:在小儿湿疹的治疗中,用药频次超过10%的核心药物有24味,多归于脾胃表里两经,药性多寒、温,药味多苦、甘、辛、淡,功效以清热、利湿、解毒、健脾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药""痛风""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数据库中检索2005—2014年有关中药治疗痛风的期刊文献。对文献中记载的证型、方名、药名、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统计。结果:共检索出符合要求的文献221篇,作者地域分布南方省份125篇、北方省份96篇。证型以湿热蕴结证最多见,其次为瘀热阻滞证。221篇文献涉及药物210味,用药总频次2251次,用药频次在10次以上的单味药59味,累计频次1947次,用药频次最高的5味药依次为牛膝、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和苍术。59味高频次药物中,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肺、肾、胃经为主,功效以清热、活血化瘀、利水渗湿和祛风湿为主。59味高频次药物中,涉及现代药理作用38项,主要有抑菌、镇痛、抗炎、镇静、利尿、降压、解热、抗凝等。结论:治疗痛风的中药组方中,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功效以清热、活血化瘀、利水渗湿和祛风湿为主,多归于肝、脾、肺、肾、胃经,主要有抑菌、镇痛、抗炎、镇静、利尿、降压、解热、抗凝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共计109味,使用频次741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84.75%;其中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积频率达86.18%;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积频率达92.29%;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累积频率达67.08%。结论: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虚弱为主,临床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等中药运用最多。  相似文献   

11.
徐春波  沈敏鹤  陶方方  阮善明 《新中医》2020,52(10):183-186
目的:探讨省级名中医沈敏鹤主任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用药规律研究。方法:纳入沈敏鹤门诊治疗结直肠癌患者71例800份医案,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对药物进行频数、药性、药味等分析,并对频数最高的53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通过800份医案的数据挖掘,共涉及用药331种,药性以寒、温、平为多,药味主以甘、苦,聚类分析将53味高频药物分为5类,涉及方剂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合解毒三根汤、甘露消毒丹等。结论:沈敏鹤辨治结直肠癌宗扶正祛邪的总原则,而以健脾益气为主,辅以解毒祛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丰富我国的傣药资源,为傣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查阅、野外调查访谈、标本采集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傣药资源进行调查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增补典籍未收录的傣药资源。结果:新增典籍未收录的傣药植物272种,隶属于107科,228属。从地理分布看,这些种大部分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从药用部位来看,根及根茎类植物比例最高;从性味入塔来看,平性、苦味,入土塔和入风塔类药物较多;从治疗疾病情况看,治疗风湿类、跌打损伤、感冒、腹痛腹泻、皮肤类、胃痛胃炎、妇科类、肝病等药物较多。解药是傣医用药治病的一大突出特色,经统计新增272种傣药中有144种解药,占全部种类的52.94%。结论:我国有丰富的傣药资源,本研究明显增加了傣药的数量,提升了傣药记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在傣药的收集和整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建议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设立民族药调查专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中药汤剂治疗扁平苔藓用药规律和特点,为扁平苔藓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9 808篇扁平苔藓的相关治疗文献,最终筛选出68篇中医临床对照观察类文献,并分别查出其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0.0、Weka 3.8、Cytoscape 3.6.1等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发现,治疗本病的高频药物为当归、生地黄、甘草、茯苓等,累计占总频次的59.30%以上,并从高频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中挖掘出最常用药对和药组搭配;从功效角度分析,以清热药为主,其次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等,累计占总频次的59.33%;从药性角度分析,主要以寒性为主,其次是温性、平性药物,三者累计占药性总频次的59.33%;从药味角度分析,以苦味最多,其次是甘、辛、淡味等,累计占药味总频次的58.84%;从药物归经角度分析,以归脾经药物为最,其次是归肝、心、肺、胃和肾经等药物,累计占归经总频次的62.80%。结论:从数据挖掘结果来看扁平苔藓的病因病机以肺脾气虚、湿毒内侵、肝肾亏虚、阴虚火热为主,临床上前期多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活络止痛治法,后期以滋补肝肾、益气养阴之法治疗本病。该文献研究对扁平苔藓的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成药》2019,(1)
本文统计《中国药典》《傣医方剂学》《民族药成方制剂》收载的227个傣医方剂,对方剂名称、批准文号、类别、剂型、药味数、药物类别及数量、常用药及使用频率、主治、送服物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方剂命名采用"药材名+功效+剂型""药材名+主治+剂型""功效+剂型"等11种形式; 26个方剂获得国药准字批文,主要由云南省18家医药企业所生产;方剂主要分为水塔不足方、土塔壅塞过盛方、调四塔总方等14种类别;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等17种;方剂的药味数最多达30味,最少为单味,药味数为3、4味的最多;使用432味药物,其中植物药404味,动物药17味,矿物药5味,辅料3味,成药2种,其他1味;用药频率排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红花丹、姜黄、胡椒、百样解、水菖蒲、山大黄、腊肠树、小姜、旱莲草、宽筋藤;送服物质有水、蜂蜜、姜汁、胡椒、米汤、淘米水、猪油、芝麻油等10种;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特色用药方法有睡药法、坐药法、磨药法等。由此可知,傣医方剂分类方式独特,特色剂型丰富,临床应用广泛,对其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有利于促进傣医药及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据分析方法总结中医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主题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且“中医”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1999—2019年期刊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其中方剂及证型信息,统计药物性味归经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二项、三项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7篇,涉及药味95味,频次前3味药物,分别为黄芪、白花蛇舌草、熟地黄;药物类型可分为27类,补气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补血药;MDS常用药味为甘、苦、辛,常用药性为平、温、微温,多归肝、肾、脾经;高频药物(用药频次5)32味,高频药物的二项关联共13对,三项关联共12组。结论:中药方治疗髓毒劳时基本治法为健脾补气、补肾填髓、解毒化瘀等,相对低危患者,应以扶正为主;相对高危患者,应以解毒为重。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严峻复杂,探讨中医药防治COVID-19处方的用药规律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个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的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收录的中医药防治COVID-19诊疗方案以及3位国医大师、4位知名中医药专家所拟的方药,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处方库""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用中药库",共收集有效中药处方93首,组成药物共计157味。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①药性寒、温居多,其中性寒69味,占43.95%;性温57味,占36.31%;性热较少,仅占1.27%;②味苦、辛、甘药物较多,不同时期药味有异,初期以辛味居多,中期、重症期以苦味为主,恢复期多用甘味药;③归经以入肺、胃、心者多,入肺经最多,占24.55%;初、中期多入肺胃,重症期则入心肾;④口服药物多无毒,仅6味药物具有毒性,分别是苦杏仁、绵马贯众、重楼、细辛、半夏、炮附片;⑤以具有解表、化湿、清热、补虚、化痰止咳平喘5类功效的药物居多,初期解表与清热并重,各占18.81%;中期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使用多,占29.61%;重症期清热使用最多,占33.33%;恢复期补虚使用最多,占36.47%。中药防治COVID-19的药性特点和功效分布与中医对其病因、病位、病机的认识紧密相关,临证辨治尤需注重分期用药及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张聿青医案·咳嗽》用药规律。方法:运用频数分析对《张聿青医案·咳嗽》中所包含的治疗咳嗽的80首方剂的药物功效、药性、药味、药物归经进行统计。结果:《张聿青医案·咳嗽》治疗咳嗽用药在功效方面使用最多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药,其次是利水渗湿药,再次是理气药;在药物归经上入肺、大肠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脾、胃经的药物,再次是入心、小肠和肾、膀胱经的药物;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的药物,其次是性温的药物;在药味上使用最多的是甘味药和苦味药,其次是辛味药。结论:《张聿青医案·咳嗽》用药在功效方面体现其重视化痰理气;在归经方面体现其治肺为主,兼顾诸脏,重视治本;在药性方面不偏寒或偏温,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极少用热性药;在药味上体现其祛邪扶正兼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经验规律研究。方法:查阅文献,采用统计学进行药物计算和分析。结果: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共计97味,使用频次295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76.61%;其中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积频率达80.35%;药性以平、温、寒、为主,累积频率达96.95%;归经以肝、脾、心、胃为主,累积频率达66.41%。结论:本病治疗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疏肝健脾多为治疗原则,又在此基础上重用补虚药以调和滋补使其脏腑、气血重归于平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中药汤剂治疗红斑狼疮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红斑狼疮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2729红斑狼疮相关治疗文献,最终筛选出的72篇中医临床观察类文献,并分别查出涉及药物的药性、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0. 0、Weka 3. 8、Cytoscape 3. 6. 1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发现,治疗本病的高频药物为生地黄、甘草、黄芪、牡丹皮等,累占总频次的58. 32%以上,从高频药物间的关联规则中归纳出常用药对组合;药物功效以清热药为主,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等,累占总频次的58. 42%;药性以寒性为主,次为温性、平性药物,累占药性总频次的58. 44%;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其次是苦、辛、淡等,累占药味总频次的60. 68%;药物归经以肝经为最,次为心经、脾经、胃经、肺经和肾经等,累占归经总频次的58. 55%。结论:从本次文献数据研究结果来看红斑狼疮发病机理以脾肺气虚、肝肾阴虚、热毒内侵为主,临床上多选用补益脾肺、调肝益肾、滋阴清热、活血解毒之法治疗本病。此次对红斑狼疮的文献研究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土家医常用药物的功效与主治。方法:检索1998~2016年度中国知网土家医药的相关文献,对常用药物、主要治法以及功效3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48篇文献、380味土家药纳入研究。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当归、鸡血藤、刺老苞、三百棒、川芎、茅菊参、五加皮;使用频率较高的治法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单味药功效频率较高的为败火解毒、活血化瘀等。结论:土家医常用药物为当归、鸡血藤、刺老苞、三百棒等,主要治法为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发挥治疗作用最常用功效是败火解毒、活血化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