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气健脾散联合通络止痛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口服益气健脾散联合通络止痛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采用尼莫地平积分法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组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晨僵及ESR、RF、CPR等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及ESR、CRP、Hh情况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及ESR、Hb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健脾散联合通络止痛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优于加服口服雷公藤多苷片,且远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雷公藤多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13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数字单盲法分采用常规西药甲氨蝶呤(对照组)和雷公藤多甙联合甲氨蝶呤(观察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功能分级及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83.82% vs 92.65%),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10.29% vs 4.41% ),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及关节功能分级明改善 (P均<0.05)。结果提示采用雷公藤多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增高,不良反应下降,可能与降低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新风胶囊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新风胶囊(XFC)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例活动期RA患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采用XFC,对照组20例采用雷公藤多苷片,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CD4^ 、CD8^ 、CD4^ /CD8^ 、细胞因子(IL-l、TNFα、IL—4、IL—10)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XFC在总有效率、改善活动期RA关节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指标方面与雷公藤多苷片作用相似,但在改善全身症状及治疗脾虚湿盛、血瘀证候,调节CD4^ /CD8^ ,调整细胞因子平衡及降低VEGF方面显优于雷公藤多苷片;而且XFC药物不良反应(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的积分值显低于对照组。结论:XFC可综合改善活动期RA的关节及全身病变,无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是调节T细胞免疫功能,下调致炎因子,上调抑炎因子,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增生,促进微循环和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新风胶囊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新风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雷公藤多苷片进行治疗,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以及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FG)和细胞因子(IL-1、IL-4、IL-10、TNF-α)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RP、RF、VEFG、致炎因子IL-1、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抑炎因子IL-4、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新风胶囊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致炎因子,升高抑炎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随访风湿病出院患者健脾化湿通络方药的应用情况,观察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效应。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电话随访风湿病住院患者出院后服用中成药和中药汤剂的时间(<28 d者定义为非暴露组,>28 d、且≤90 d者为低暴露组,>90 d、且<180 d者为中暴露组,≥180 d者为高暴露组)。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法分析健脾化湿通络方药治疗与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 449例患者完成随访,失访率16.18%(666/4 115)。出院后应用中成药、中药汤剂时间≥28 d的风湿病患者共2 877例,应用频次较高的中成药依次为新风胶囊、新癀片、黄芩清热除痹胶囊、雷公藤多苷片、杜仲壮骨丸、颈椎活血胶囊等。终点事件发生185例,其中高暴露组发生18例(9.73%),中暴露组31例(16.76%),低暴露组48例(25.95%),非暴露组88例(47.57%),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暴露强度、新风胶囊、雷公藤多苷片、黄芩清热除痹胶囊为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结论 终点事件的发生与中医药治疗的强度相关,以新风胶囊为代表的健脾化湿通络方药能减少风湿病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通络方对佐剂关节炎大鼠滑膜血管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滑膜微血管密度(MVD)、内皮抑素(ES)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片组,健脾化湿通络方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30 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滑膜血管MVD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HIF-1α、VEGF-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滑膜血管PI3K、AKT、p-AKT、m TOR、ES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升高,滑膜组织MVD计数升高,血清IL-6、VEGF、HIF-1α和滑膜血管PI3K、AKT、p-AKT、m TOR、ES表达显著升高,IL-10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健脾化湿通络方组MVD计数和血清VEGF-A、HIF-1α、IL-6表达降低,滑膜PI3K、p-AKT、m TOR、ES降低,血清IL-10升高。结论健脾化湿通络方通过调节PI3K/AKT/m TOR通路、HIF-1α及ES表达改善滑膜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每次10 mg,每周1次),观察组给予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用一次)。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型胶原C端肽酶(CTX-I)、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免疫球蛋白、炎症因子和临床症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沉、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RF、CTX-I、抗CCP抗体、Ig M和Ig G均明显改善(P0.01),但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僵硬、关节疼痛、日常活动以及综合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但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可通过抑制免疫球蛋白合成、炎症因子以及类风湿因子等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8例,给予甲氨蝶呤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24周;对照组52例,给予口服甲氨蝶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24周;以肿胀关节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持续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作为疗效判断指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77.9%,对照组有效率为5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胡晓斌  骆锦昆  刘艳  沈莹  兰雪姣  刘珍职  蒋萍  魏梅 《医学综述》2011,17(16):2535-2536
目的探讨青霉素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5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类风湿常规治疗(甲氨蝶呤片、雷公藤片)。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增加青霉素纳盐联合静脉滴注用药,而对照组不用青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关节肿胀、疼痛、伸屈功能、双手握力指数、关节晨僵时间和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指数均有明显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霉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肿胀及痛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和改善作用。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结合青霉素用药,其疗效远大于不用青霉素者。故青霉素作为一种联合用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雷公藤、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接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6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1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联合雷公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和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关节痛疼程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功能分数、晨僵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8%,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及雷公藤联合甲氨蝶呤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疼痛程度,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药新风胶囊(XFC)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其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RA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5例采用XFC,对照组25例采用风湿骨痛胶囊,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积分、SDS标准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XFC在总有效率、改善症状体征、活动性指标等方面与风湿骨痛胶囊相似,但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在改善SDS标准分、脾虚症状、生活质量积分方面优于风湿骨痛胶囊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XFC在取得疗效的同时,可改善RA患者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提示XFC调节内分泌失调、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整体调节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Xinfeng Capsules,XFC)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心功能及血清、心肌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喋呤(methopterin,MTX)组、雷公藤多苷片(Tripterygium glucosides Tablet,TGT)组和XFC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分别对其余各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致炎,致炎后第19天开始给药。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均给予生理盐水,其余3组分别给予MTX、TGT、XFC。观察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rthritis index,AI)、心功能、血清BNP水平及心肌BNP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心率(heart rate,HR)、心脏指数(heart index,HI)、左室收缩期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室舒张期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显著升高(P〈0.05),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maximum rate of ventricular pressure of devel-opment or decline,±dp/dtmax)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XFC组HI、LVSP和LVEDP显著降低(P〈0.05,或P〈0.01),±dp/dtmax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MTX组比较,XFC组LVSP、LVEDP显著降低(P〈0.05),+dp/dtmax显著升高(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BNP及心肌BNP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BNP显著降低(P〈0.05),仅TGT组BNP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AA大鼠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下降。XFC在改善AA大鼠足跖肿胀度和AI的同时,也能提高其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XFC下调血清BNP水平,抑制心肌BNP mRNA表达,从而保护心肌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Xinfeng Capsules,XFC)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纽(20例)分别采用XFC、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及血浆急性时相反应物血沉(erythrosedimentation,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并对Bath强直性脊柱炎计量学指数(Bathankylosing spondylitis metrological index,BASM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ctivity index,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整体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global index,BAS—G)进行评定,生活质量测评采用WHO生活质量简表(brief version of WHO quality of lire,WHOQOL—BRIEF),疼痛程度测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tlal analog scoring,VAS),焦虑和抑郁状态测评采用焦虑自评量袁(self-rating anxiety scores,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ores,SDs),临床疗效评价采用国际AS评估(assess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AS)20和BASDAl50反应率。结果对照组、治疗组ASAS20反应率分别为25%、75%,BASDAl50反应率分别为10%、70%,两组ASAS20和BASDAl50反应率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VAS评分、症状体征评分、BASDAI、BASFI、BAS—G、BAS—MI及血浆急性时相反应物水平显著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XFC临床疗效优于柳氮磺胺吡啶,XFC可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提高AS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昆仙胶囊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滑膜及血清中γIP-10的调节作用,探讨昆仙胶囊补肾祛风湿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尾根部皮下多点注射Ⅱ型胶原蛋白建立CIA大鼠模型。将实验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TX组及昆仙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测量各组大鼠后肢关节肿胀度,检测各组关节影像学改变及滑膜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γIP-10含量,RT-PCR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γIP-1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MTX组和昆仙胶囊各剂量组大鼠关节炎症状减轻,滑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管翳形成等病损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γIP-10含量和滑膜组织γIP-10 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MTX组和昆仙胶囊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γIP-10含量下降(P<0.05),MTX组和昆仙胶囊各剂量组滑膜组织γIP-10 mRNA基因表达下降(P<0.05),尤以昆仙胶囊高剂量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昆仙胶囊能显著缓解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关节炎症状及滑膜细胞病损,明显下调大鼠血清和滑膜细胞中γIP-10的高表达,减轻慢性关节滑膜炎及血管炎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连建伟膏方进行用药及配伍规律分析。方法 :将连建伟2003年11月~2014年4月膏方建立数据库,对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428剂膏方中药物160味,以补气、补血药为主,其次为健脾理气药。出现支持度≥50%且置信度≥80%的典型药组有15组,药组多以补气与健脾、补血与健脾等相须为用,也有补气与助运相使为用。主治病证多为慢性虚劳性疾病。结论:体现了补气不忘行气、养血不忘活血的药物配伍规律,并重视茯苓的应用,既益气健脾,又利水渗湿。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常反复发作,病情缠绵难愈.湿邪在RA发病中占据中心地位,内湿是基础,外湿可引动内湿,脾虚湿盛、湿瘀搏结是RA的主要病机特点.健脾化湿、化瘀通络应贯穿RA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脾肾阳虚型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组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TCSS)、糖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CSS评分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糖代谢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脾祛湿化痰通络法能显著提高脾肾阳虚型DPN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影响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病情的相关因素,并观察补脾固涩法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就诊的120例IBS患者,其中包含IBS-D 9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  相似文献   

19.
通过熟读研析《湿热病篇》,将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经验概括为宣表散湿、理气化湿、清热祛湿、健脾运湿、祛风胜湿等治湿大法,充分展现了薛生白分焦论治及根据湿邪对脏腑的影响,注意治理肺脾肾三脏的化湿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风寒湿外邪作用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影响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机制。方法(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完全弗氏佐剂(CFA)组、风寒湿+CFA组,每组10只大鼠。单纯CFA组大鼠正常饲养14 d,风寒湿+CFA组大鼠风寒湿刺激14 d,再尾根部皮下注射0.1 mL含100μg热灭活结核杆菌(Mtb)的CFA诱导佐剂性关节炎(AIA)。分别于实验前、风寒湿刺激14 d及CFA免疫后7 d尾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EPO含量。(2)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CFA组、风寒湿+CFA组、风寒湿+CFA+rhEPO组,每组10只大鼠。单纯CFA组正常饲养14 d,风寒湿+CFA组、风寒湿+CFA+rhEPO组,风寒湿刺激14 d,再尾根部皮下注射0.1 mL含100μg Mtb的CFA诱导AIA。风寒湿+CFA+rhEPO组自风寒湿刺激第1天起,尾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观察大鼠的发病时间和发病率;CFA免疫后8 d,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3)选取RA寒湿痹阻证伴慢性疾病性贫血患者、RA寒湿痹阻证伴缺铁性贫血患者、RA寒湿痹阻证无贫血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20例,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EPO含量。结果(1)风寒湿刺激14 d及CFA免疫后7 d,风寒湿+CFA组大鼠血清EPO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和单纯CFA组大鼠(P<0.05)。(2)风寒湿+CFA+rhEPO组大鼠AIA发病时间和发病率与单纯CFA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风寒湿+CFA+rhEPO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显著低于风寒湿+CFA组大鼠(P<0.01),而与单纯CF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RA寒湿痹阻证伴慢性病贫血患者血清EPO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1),但却显著低于RA寒湿痹阻证伴缺铁性贫血组(P<0.05)。结论风寒湿外邪通过抑制EPO表达而影响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