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BSP)检测不同病理阶段的婴幼儿血管瘤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探讨surviv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婴幼儿血管瘤增生与退化的可能关系.方法 ①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石蜡标本30例、消退期30例及正常包皮皮肤组织标本10例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②提取石蜡包埋块组织基因组DNA并纯化后,采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BSP)分别检测增殖期血管瘤30例、消退期血管瘤30例及正常包皮组织10例中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 ①survivin 蛋白在增殖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和正常包皮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 (23/30)、33.3%(10/30)和20.0%(2/10);②10例正常包皮皮肤组织中1例(10.0%)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非甲基化,9例(90.0%)甲基化;30例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8例(26.6%)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非甲基化,22例(73.3%)甲基化;30例增殖期血管瘤标本中24例(80.0%) 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非甲基化,6例(20.0%)甲基化;增殖期血管瘤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明显低于消退期和正常包皮组织;③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血管瘤33例中31例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为非甲基化,survivin蛋白表达阴性的27例中26例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为甲基化状态.结论 ①增殖期血管瘤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②survivin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在增殖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中存在明显差异;血管瘤组织中survivi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具有相关性;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异常甲基化在血管瘤的增殖与消退调控中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凋亡相关基因Fas和bcl-2与裸鼠移植血管瘤细胞增生、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在血管瘤自然退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裸鼠移植血管瘤不同时期Ki-67及凋亡相关基因Fas和bcl-2的表达。结果增殖期移植血管瘤组织中Fas无表达或低表达,而在移植血管瘤退化期中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在增殖期和消退期分别是25.0%和10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增殖期移植血管瘤中bcl-2高表达,而在移植血管瘤消退期中低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在增生期和消退期分别是87.50%和31.25%(P〈0.001);增殖期移植血管瘤组织中均有Ki-67表达,而在移植血管瘤消退期中表达极弱或无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在增生期和消退期分别是100%和37.50%(P〈0.001)。结论在移植血管瘤增殖消退中存在着逐渐活跃的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血管瘤的生物学特征,是血管瘤自然消退的关键因素。Fas和bcl-2参与了血管瘤中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瘤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其中约50%在出生时即存在,其余多在生后2~4周出现,1岁内婴儿血管瘤的发病率可高达10%~12%。婴儿期血管瘤在生后数月至数年内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因此,等待血管瘤自行消退曾一度作为临床医生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血管瘤自行消退的速度与生长速度相比是一缓慢的过程,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血管瘤生长在头面部,尤其是累及眼、耳、鼻、口咽等器官以及身体其它部位面积大、生长快的病例,影响美容和器官功能以及其它一系列并发症。应给予积极干预,以控制肿瘤生长、促进消退。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为最常见的儿童期良性肿瘤,婴幼儿发病率高达10%~12%,男女比例为1:3~5。血管瘤有其独特的自然病史,多数患儿出生后8~12个月持续增生,随后自发地缓慢消退。至5岁时,50%以上的血管瘤完全消退,9岁时,90%完全消退,最长消退可持续至12岁。最终20%~40%患儿残余皮肤改变。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包括病灶局部或系统激素治疗、同位素敷贴治疗、系统干扰素治疗、抗肿瘤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所有疗法都存在非特异性,原因在于目前IH的发生和消退机制仍未阐明,至今未有一个公认的理论来阐释血管瘤的起因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血管瘤是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的良性肿瘤.在白种人新生儿中发病率高达10%,而在亚洲和非洲家庭中发病率相对较低[1-2].婴幼儿血管瘤通常出现在出生后早期(1~2周),整个病程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凋亡之间平衡改变的过程.多数婴幼儿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TOR/p70S6K信号通路在小儿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消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未经其他治疗、单纯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血管瘤的标本31例,结合Mulliken分类法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对血管瘤进行分类和分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比较增生期血管瘤和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p70S6K-a的表达水平.结果 18例增殖期血管瘤mTOR、p70S6K-a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6336.47±1655.89,588.72±223.87;13例消退期血管瘤mTOR、p70S6K-a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846.22±297.09,3235.64±947.86;血管瘤增殖期p70S6K-a的积分光密度明显低于消退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瘤增殖期mTOR的积分光密度明显高于消退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儿血管瘤组织中有mTOR、p70S6K-α表达,mTOR/p70S6K信号通路可能在小儿血管瘤的病理演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的血管良性肿瘤。新生儿发病率为1%~2%,1岁时发病率上升至12%,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为3~5:1。血管瘤位于头颈部占75%,躯干部占25%,也有少数发生在黏膜、肌肉、骨、内脏。血管瘤可快速增殖,部分病例可出现瘤体溃疡、呼吸道的梗阻,以及心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目前意见尚不统一,普遍认为内皮细胞增生在血管瘤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关于内皮细胞的来源仍不明确,多认为与母体遗传、胎盘来源、基因突变等有关。现就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儿童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性病变,由中胚叶的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所致,现文献一般称其为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在新生儿的发病率达1%~2%,在婴幼儿中的患病率可达5%~10%~([1])。IH可生长在身体任何部位,以头、面、颈部为多见,约占60%以上,对容貌影响较大~([2])。IH多于出生后一周内出现,多表现为"蚊叮样"病损,之后迅速生长,为增殖期。半年后进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已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密切关系。本文探讨VEGF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临床收集的90例手术切除的新鲜血管病变标本(血管瘤56例,血管畸形34例,其中增生期血管瘤32例,消退期血管瘤24例),进行VEGF及其受体(VEGFR/KD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VEGF,VEGFR和PCNA表达水平在增生期血管瘤明显升高,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VEGF和VEGFR可能促进血管瘤的生长,增生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VEGF,VEGFR和PCNA的检测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并对血管瘤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10.
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血管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来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判断血管瘤是处于增生期还是消退期,并评价血管瘤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动态监测血管瘤病程的价值。方法 本组115例血管瘤患儿,其中59例增生期血管瘤,38例消退期血管瘤,18例血管畸形;阴性对照组1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结果 对测得的VEGF浓度通过SAS软件统计分析,发现血管瘤增生期的VEGF浓度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阴性对照,而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阴性对照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性意义;另外,6例血管瘤患儿(自身对照)激素治疗后的血清VEGF浓度显著性降低。结论 血清VEGF测定对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病程监测是无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推荐为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和/或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为3~8%。它可出现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以头面部、四肢较为多见。大部分血管瘤可自行消退并无严重影响,但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增生期与消退期血管瘤中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血管瘤增生与自然消退的机制。方法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瘤体组织各4例。抽提瘤体mRNA,逆转录为cDNA,制备成cDNA探针。将cDNA探针与SuperArray公司产人血管生成基因芯片(可检测基因111条)杂交,通过计算机扫描、数据处理后筛选出表达有差异的基因。结果表达有差异的基因共59条,其中增生期血管瘤有30条基因表达上调,消退期血管瘤有29条基因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一些特定启动子和抑制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以及粘附分子、细胞外基质蛋白及转录因子等基因。结论血管瘤的增生、消退和多个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CB-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Ⅱ)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HOI)及迅速消退的先天性血管瘤(RICH)和血管畸形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74例血管病变标本进行病理复检。El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GLUT1、VEGF、FGF-2、IGF-Ⅱ和TIMP-1的表达水平。结果3个时期HOI脉管的内皮层均有GLUT1表达,RICH和血管畸形病变组织未见表达。VEGF、FGF-2、IGF-Ⅱ和TIMP-1在增殖期HOI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85.0%、95.0%和45.0%;在消退期HOI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100%、27.0%和80.0%;在消退后期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0%、56.0%、11.0%和22.0%;在RICH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00%、75.0%和25.0%;在血管畸形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0%、8.0%、0和8.0%。增殖期、消退期HOI组和血管畸形组VEGF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34,P〈0.01);增殖期、消退期、消退后期HOI组和血管畸形组FGF-2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8,P〈0.01);增殖期、消退期HOI组和血管畸形组IGF-Ⅱ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7,P〈0.01);增殖期、消退期HOI组和血管畸形组TIMP-1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4,P〈0.01)。RICH组FGF-2和IGF-Ⅱ的阳性表达率同血管畸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HOI的生长和消退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连续性过程,IGF-Ⅱ可能在HOI的自然消退过程中起主要的调控作用;②GLUT1可作为HOI同其他血管病变相鉴别的特异性指标,VEGF、FGF-2、IGF-Ⅱ和TIMP-1也是HOI、血管畸形和RICH相互鉴别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肥大细胞与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是在出生后早期迅速的增生,长大至1岁左右,出现缓慢地自行消退。Mulliken根据血管瘤组织学特点将血管瘤分为增生期(proliferating)、消退期(involuting)和消退完成期(involuted)。增生期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分裂增生,基膜增厚分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周细胞等聚集。在消退期,内皮细胞的更新减慢,细胞实质逐渐被纤维脂肪组织所代替。在消退完成期,纤维组织进一步在血管瘤内沉积。多种细胞标志物在血管瘤各期中表达水平不同,对这些细胞标志物进行检测有助于确定血管瘤的分期及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形成和血管瘤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CD133mRNA在28例血管瘤(包括增生期血管瘤13例,消退期血管瘤15例)、11例血管畸形、12例正常皮肤组织和10例胎盘绒毛膜标本中的表达。比较不同组织中CD133mRNA的阳性率及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祖细胞标志抗原CD133、成熟血管内皮细胞标志抗原CD31、端粒逆转录酶(TERT)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在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瘤血管形成中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结果13例增生期血管瘤中,9例有CD133 mRNA表达;10例胎盘绒毛膜组织中,7例有CD133mRNA表达,二者阳性率及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无CD133mRNA表达。8例增生期血管瘤CD13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而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CD133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阴性。CD31在增生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阳性指数高于其它三组(P〈0.01)。增生期血管瘤TERT和Ki-67的表达均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P〈0.01)。血管瘤中TERT和Ki-67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r=0.983,P〈0.01)。结论增生期血管瘤中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而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无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了血管瘤中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形成,是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异常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大多数能够自行消退.目前认为,血管瘤早期增殖状况与其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分裂、增生有关,而消退期的改变主要是一个细胞凋亡的过程.但其增殖与凋亡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样病变根据生物学分类可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血管瘤常在出生时或生后1周内出现,之后迅速增长,随后静止、消退。细胞凋亡是引起血管瘤自行消退的重要原因,已证实有多种凋亡相关基因参与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本文主要综述凋亡相关基因与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关系,为探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Caspase-8、Fas/FasL在小儿血管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Caspase-8、Fas/FasL在小儿血管瘤中的表达,探讨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凋亡途径.方法 收集未经其他治疗、单纯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血管瘤的标本44例,结合Mulliken分类法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对血管瘤进行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vision二步法检测PCNA、Caspnse-8、Fas、FasL的表达.采集图像并分析,计算积分吸光度(IA),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合Mulliken分类法与PCNA表达将44例血管瘤的标本分为增生期血管瘤25例,消退期血管瘤19例.25例增殖期血管瘤Caspase-8、Fns、FasL的IA分别为1186.42±863.86、99.08±54.80、538.65±344.41.19例消退期血管瘤Caspnse-8、Fas、FasL的IA分别为20 544.18±7 556.04、714.34±288.38、1 917.12±507.21.血管瘤增殖期Caspase-8、Fas、FasL的IA明显低于消退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Fas与Caspase-8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4 P<0.01).结论 Caspase-8、Fas/FasL参与了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调节,在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凋亡调控中起作用的可能是Fas/FasL介导的死亡受体通路.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组织中p16及TRAIL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检测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抑癌基因 p1 6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表达 ,并探讨它们在血管瘤增生、消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32例增生期、2 0例消退期血管瘤及 1 4例血管畸形组织中p1 6和TRAIL的表达。结果 p1 6在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8.1 % (2 5/ 32 )、90 .0 % (1 8/ 2 0 ) ,血管畸形组织中全部为阴性。经秩和检验 :Hc=2 6 .6 ,三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TRAIL在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1 .9% (7/ 32 )、80 .0 % (1 6/2 0 ) ,血管畸形中全部为阴性 ,卡方检验 :χ2 =2 7.8,三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两两之间比较经 χ2 分割 ,增生期与消退期之间有差异 (P <0 .0 5) ,消退期与血管畸形之间有差异 (P <0 .0 5) ,增生期与血管畸形之间无差异 (P >0 .0 5)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之间有差异。结论 p1 6和TRAIL的表达水平与血管瘤的增生、消退有关 ,p1 6可抑制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 ,TRAIL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发挥作用 ,两者均可促进血管瘤消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Notch信号通路在婴幼儿血管瘤(IH)中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对血管瘤周细胞(Her-pericyte)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增殖期与消退前期IH瘤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检测Jagged1、Notch3及Hes1在增殖期与消退前期IH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增殖期与消退前期Hem-pericyte中Jagged1、Notch3及Hes1基因表达水平.使用Notch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DAPT作用于Hem-pericyte,观察其对Hem-pericyte分化的影响.结果 消退前期IH血管网较增殖期IH血管网排列更为成熟规则.Jagged1、Notch3及Hes1在增殖期与消退前期血管瘤中均有表达,其中Jagged1主要分布于HemEC,Notch3与Hes1则主要表达于Hem-pericyte.与增殖期Hem-pericyte相比,消退前期Hem-pericyte中Notch3与He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3.10±0.32 vs 1.41±0.37,1.89±0.35 vs 0.78±0.41);与周细胞分化/收缩力相关的基因:smMHC与αSMA的表达水平在消退前期Hem-pericyte中也显著升高(4.27±0.28 vs 0.48±0.19,1.43±0.21 vs 0.39±0.20).采用y-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Notch信号通路后,消退前期Hem-pericyte中smMHC与αSMA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4.31±0.34 vs 2.1±0.32,1.40±0.31vs 0.56±0.27).结论 Hem-pericyte中存在活化的Notch信号通路;Notch参与了对体外培养Hem-pericyte分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