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动态     
国外动态瑞典CO2-Chemistry会议概况1993年9月17日至9月28日在瑞典Hemavan市举行了CO2-ChemistryWorkshop会议。出席会议的学者有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法国、匈牙利、俄罗斯、中国、瑞典等21个...  相似文献   

2.
ISO/TC193和SC1第六次全体会议情况陈赓良(四川石油管理局天然气研究所)1会议概况ISO/TC193(天然气技术委员会)暨ISO/TC193/SCI(分析技术分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994年5月24~27日在英国伦敦召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  相似文献   

3.
北美天然气工业研讨会在京召开1995年8月1日至2日,美国AMOCO东方石油公司在北京邀请中国同行,举办了北美天然气工业研讨会。AMOCO东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马海捷先生主持了会议。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地质矿产...  相似文献   

4.
用超临界CO_2合成甲酸在许多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中,甲酸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原料。通常它由CO与NaOH或Ca(OH)2制得。但在工业生产中该路线有许多缺点,因CO有毒。而又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法。据日本研究与开发公司的一个研究小组称,用CO2可以制备甲?..  相似文献   

5.
CN1205357A/金子正人 田崎稔典…(山光兴产株式会社,日本东京都).—1998.2.27;IntCl.C10M145/24 //C10N40∶30一种冷冻机油组合物是在(A)合成油构成的基础油中配入(B)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3000的化学式为R1—(OR2)m—(OR3)n—OR4的聚亚烷基二醇衍生物而构成。式中R1、R2、R3、R4、m和n的含义如说明书所述。该冷冻机油组合物可以代替造成环境污染的含氯氟烃制冷剂,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尤其可以改善铝和钢材之间的润滑性,减少磨损并且…  相似文献   

6.
结焦Y—15催化剂再生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消除内外扩散的条件下,将结焦Y-15催化剂再生反应后的气体产物甲烷化导入氢火焰原子检测器,分析产物中CO、CO2的浓度,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回归得到总消炭、产物生成动力学方程式。考察了再生温度和氧分压对产物CO2/CO比的影响,提出了产物比仅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与氧分压无关。实验得到的产物CO2/CO比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导出的动力学方程得到的计算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CO_2加氢合成乙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_2加氢合成乙醇日本三菱煤气公司和国家材料化学研究所的罔本淳和田中和夫等使用加助剂的铁催化剂对CO2加氢生成高级醇特别是乙醇反应进行了研究,K2CO3/Cu-ZnO-Fe催化剂对乙醇的合成具有良好的效果。催化剂制备主要采用共沉淀法。在所制的共沉淀?..  相似文献   

8.
日本工业科学和技术研究院材料和化学研究所开发了采用CO2合成碳酸二甲酯的方法。CO2和乙酸三甲酯在锡或钛基催化剂作用下在一个闭合容器中加热到150~200℃。压力提高到30-4MPa左右,使CO2在超临界状态下反应。该研究小组为使新工艺工业化正在进一步改进催化剂的活性。碳酸二甲酯可用作工程塑料的起始原料,目前都采用有毒的光气或CO作为起始原料生产碳酸二甲酯。假如能用便宜的、无害的CO2替代生产碳酸二甲酯,生产成本将降低,同时,能减少CO2的排放量。用CO_2生产碳酸二甲酯  相似文献   

9.
国外动态     
国外动态由水中CO2生产甲烷和醋酸日本群马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从溶于水中的CO2制取甲烷和醋酸的方法,新方法使用带有固定厌氧菌的电极。固定在电极上的细菌能在湖底生存,在缺氧的氢和CO2环境中生长,并在代谢的最后阶段产生甲烷或醋酸。在带有电解电极和送...  相似文献   

10.
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TPD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TPD方法比较研究了H2和CO分别在ZnO、ZnO/Al2O3、CuO/ZnO/Al2O3和CuO/ZnO/Al2O3/CeO2等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讨论了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可能的吸附位,结果表明改进型的CuO/ZnO/Al2O3/CeO2催化剂中Cu+/Cu0比CuO/ZnO/Al2O3催化剂多,这有利于提高合成甲醇的速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步法配制卤与采用中和法配制精卤相比可提高石灰中的有效CaO利用率,节省了27.78%,减少苛化泥27.78%,提高原卤利用率2.77%,使重质纯碱的结晶颗粒增大,白度增加,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等量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r-M/ZrO2双金属及单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O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贵金属Pd和Pt与Cr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催化作用。在Cr-Pd/ZrO2和Cr-Pt/ZrO2上,CO100%转化的温度较在Cr/ZrO2上分别下降了约220℃和130℃。XRD和TPR结果表明,Cr/ZrO2中Cr以表相和体相的Cr2O3存在,体相的Cr2O3与载体ZrO2间发生了强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ZrO2晶粒间的烧结和t-ZrO2→m-ZrO2的相变,微量Pt或Pd的加入使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的还原性增强。对微量Pt和Pd在Cr/ZrO2中的作用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用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MoO3-SiO2表面复合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MoO3-SiO2担载的Cu-Ni双金属催化剂,用IR、TPD、TPSR和微反技术研究了CO2和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与反应性能。结果表明,Cu-Ni/MoO3-SiO2催化剂对CO2和CH3OH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反应活性,CO2和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产物主要为碳酸二甲酯(DMC)、CH2O、CO和H2  相似文献   

14.
用原位红外技术研究了Pd/Al2O3催化CO氧化反应,对CO吸附态的特征以及CO氧化反应中CO和O2的配比进行了试验,获得Pd/Al2O3吸附多重谱带和它在285~373K温区范围内的变化情况。由此证明,Pd与Al2O3发生了相互作用。根据桥型谱带在CO和O2共吸附于不同温度时的变化,确定了转化反应较快的CO和O2配比为2:1。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重量法在电子天平上,测定了C2H4和CO2分别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扩散动力学曲线。研究表明,在沸石类(如5A、13X和丝光沸石)吸附剂上,CO2的平衡吸附量均大于C2H4的平衡吸附量,且C2H4的平衡吸附量也很大;CO2的吸附扩散速率与C2H4的吸附扩散速率接近。在炭分子筛吸附剂上,CO2的平衡吸附量也大于C2H4的平衡吸附量,C2H4的平衡吸附量也较大;但CO2的吸附扩散速率则远大于C2H4的吸附扩散速率。模拟变压吸附评价表明,C2H4-CO2混合物(C2H4为88.43%,CO2为11.57%)通过该炭分子筛吸附剂时,CO2的穿透时间长,可得到100%的纯乙烯。增加吸附压力有利于选择吸附CO2。  相似文献   

16.
用非传统方法制备了Rh2Co2/Al2O3、Co2/Al2O3、Rh4/Al2O3和用传统方法制备了(Rh+Co)/Al2O3催化剂。用连续流动微反装置研究了上述催化剂的CO加氢活性及选择性,并系统地研究了H2/CO比值和温度对反应活性及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h2Co2/Al2O3的活性不仅高于Rh4/Al2O3和Co2/Al2O3,而且也高于(Rh+Co)/Al2O3,在选择性方面与上述样品也有明显差异。当H2/CO比值从6:1变到1:1时,其它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大为降低,而Rh2Co2/Al2O3仍保持高活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醇盐法制备了超细CuO-ZnO-SiO2催化剂,进行了CO2加氢反应和透射电镜测试,同时以超细CuO-SiO2为对比,分别进行了XRD、TPR研究。对于CO2加氢反应,CuO-SiO2催化剂在加入ZnO组份后催化活性显著提高。TEM测试表明CuO-ZnO-SiO2催化剂前体在400℃及600℃焙烧后平均粒径分别为28nm和34nm。XRD测试表明在CuO-SiO2体系中存在CuO晶相,但更接近于无定形或微晶状态;而在CuO-ZnO-SiO2体系中,则存在CuO晶相和ZnO晶相。TPR研究表明,CuO与ZnO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随ZnO含量增加,CuO还原峰向高温移动。ZnO对CuO还原最大峰温的影响取决于ZnO加入相对量的变化,即ZnO/CuO(mass%)比值。  相似文献   

18.
用于C2氢反应的超细CuO—ZnO—SiO2催化剂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醇盐法制备了超缰CuO-ZnO-SiO2催化剂,进行了CO2加氢反庆和透射电测试,同时以超细CuO-SiO2为对比,分别进行了XRD、TPR研究。对于CO2加氢反应,CuO-SiO2催化剂在加入ZnO组份后催化活性显著提高。TEM测试表明CuO-SiO2催化剂前体在400℃及600℃焙烧后平均粒径分别为28nm和34nm。XRD测试表明在CuO-SiO2体系中存在CuO晶相,但更接近于无定形或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ZrO2负载的由不同前体得到的Ru-Fe双金属及其单金属催化剂的CO加H2反应活性。结果表明,ZrO2负载的由Ru2Fe(CO)12或RuFe2(CO)12获得的Ru-Fe双金属催化剂较负载Ru3(CO)12、Fe2(CO)9及其混合簇催化剂以及由RuCl3、Fe(NO3)3制备的常规双金属催化剂具有高得多的CO加氢活性。用程序升温分解(TPDE)方法研究了ZrO2负载的Ru3(CO)12,Fe2(CO)9及其混合簇催化剂的脱羰基过程。结果表明,除脱附作用外,负载络合物的羰基在Ar中TPDE主要歧化生成CO2,在H2中TPDE主要加氢生成CH4。  相似文献   

20.
助剂对CO_2/CH_4重整Ni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程序升温(TPR、TPO)和活性评价等方法研究助剂(MgO,CaO,La2O3和Ce2O3)对CO2/CH4重整制合成气Ni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O和Ce2O3能较多地提高CH4和CO2的转化率,助剂Ce2O3能最有效地抑制催化剂的积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