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总结王平教授中医辨证小儿遗尿的临证经验.王平教授认为该病元气亏虚失运乃发病之因,脏腑功能失调乃起病之源,"阴火"常有余乃疾病之特点.其主要病机可归纳为"元气亏虚失运、脏腑功能失调".治疗上以"培调元气"为基本原则,多脏辨证,标本兼顾.此外对于患儿的日常调护教养以及心理干预也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附验案1则,以资佐...  相似文献   

2.
神水将枯是指因泪液减少,甚则枯竭,致白睛、黑睛干燥失泽,转动失灵,甚至黑睛混浊等症的眼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角结膜干燥综合征。主要病机是脏腑受损,津液亏虚,或津液不能上承,目失濡润。历代医家多从肝论治,但笔者认为该病涉及脏腑不止于肝,从肺肾论治神水将枯症应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气血两虚证是指因饮食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或大病失血耗气、或机体素体禀赋不足导致元气不足,脏腑气血生化功能减退,尤其是中焦脾胃化源匮乏,气不生血而致气与血两方面亏损,气虚累积血虚,血虚导致气虚,出现神疲气短、头晕眼花、面白心悸等气血并亏的证候.本文将依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理论对此疾病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病机一、素体虚弱,肌腠疏松,经络感受风寒湿邪侵袭.《内经》云“邪之所腠其气必虚”.经络阻滞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楚、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证,均说明导致腰腿疼痛的原因是由素体虚弱,而感受外邪.二、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或病后体虚不复,或年老体虚,以致肾精亏损,筋脉失养而致腰腿疼痛.《景岳全书·腰痛》篇认为“腰痛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从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之范畴。冠心病的病因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脏腑亏虚,其根本在于肾虚。心血依赖肾之阴精而补充,肾之阴精亏虚,心阴失于濡养,脉道失润,可致本病。肾又内寄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源,若肾气亏虚,不能蒸腾,心阳不足,可致心之运血无力,久之致气滞血瘀而发胸痹心痛。故本病肾虚为本,瘀血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积心脉,使气血运行受  相似文献   

6.
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足跟痛,本症患者多为中老年素体虚弱之人。对其治疗,大多单纯使用活血之法治疗,但收效甚微。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足跟痛的本质是脏腑亏虚,经络失养,湿邪侵袭而致足跟部筋肉疼痛.现结合验案,就本病的治法细微之处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基于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及其并发症的病机演变规律。COPD的主病之脏为肺,同时与脾、肾、心、肝等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可致他脏之病。COPD患者反复外感后,可导致肺气亏虚,痰湿内生。痰留肺间致本脏传变而出现支气管扩张、肺癌;气虚不能助心行血,心血瘀阻则致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疾病;肺气亏虚,子病犯母,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内生则致胃食管反流病;肺气郁滞,肝失疏泄则致焦虑、抑郁等情志病;肺虚及肾,肾精亏虚,骨软无力则致骨质疏松;肺脾肾虚,呼吸不利,气道肌肉失养则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肺胀病久,肺脾肾阴津亏损,燥热内盛则为消渴。临床治疗COPD应首先注意筛查其合并症,基于五脏相关理论,综合调理全身脏腑以防治COPD合并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元气论始于《难经》,其理论基础丰厚。元气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肺与元气关系紧密肺脏可以推动元气的运行,促进元气的生成,元气充实亦可以提高肺脏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促进慢性肺疾病的康复。元气亏虚、肺气虚痿是慢性肺疾病发病的病机基础;元气亏虚,卫外不固,外邪侵袭是慢性肺疾病发病的重要环节。治疗当以培元固本以扶正为根本治法,纠正机体邪盛正衰正胜则邪退,元气实可使脏腑调和,肺宣降功能恢复,则肺气可通。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排便的过程是依赖大肠的传导功能来完成的,而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与否,又取决于肠道的润涩及与之相关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若劳倦、饮食内伤,或病后、产后以及年老体弱之人,气血两亏,气虚则大肠失去传送能力,血虚则津枯不能滋润大肠。若病久则肾阴、肾阳亏损,肾阴一亏,则肠道更加失润而干枯;肾阳一亏,则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二者均可导致排便困难,甚至失通。由此可见,虚性便秘与肾密切相关。 笔者自拟“归蓉五仁汤”治疗虚性便秘,一般服药2~3天后大  相似文献   

10.
神经血管单元(NVU)是脑内神经元等多类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其生理变化与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其核心结构血脑屏障(BBB)的破坏及神经血管失耦联是其失稳态病理基础,其病机变化包括元气亏虚和气血郁滞两端。NVU的结构损伤或细胞凋亡可致精亏髓减;血液亏耗及脉络破坏,则血虚不荣;细胞间通讯障碍可致气虚失用。NVU信号通路及通道受阻,又与气机郁滞有关;屏障功能渗透性增高,脑水肿形成,而为水湿痰浊;微血管闭塞与瘀血阻络有关;炎症、氧化应激、兴奋毒性、凋亡或坏死则形成邪毒积聚之势。精气血之亏损与气血痰毒之留滞互为因果致病,形成NVU失稳态的复杂病机。  相似文献   

11.
【上期病案分析】例一:【证候分析】患者女性,年过半百,任脉已虚,太冲脉衰少,脏腑已虚。素体较胖,多阳气偏虚、多湿,气血周流缓慢,易聚湿生疾,痰浊阻遏心气导致心阳不振,心脉闭阻,气血不通则痛,故产生胸痛。因发病年余,病久则虚,故致心气、心阳亏虚。又生气加重,乃为气滞血瘀,瘀于心脉,则成左胸刺痛。由于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匀,而心脉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将其归为"眩晕""头痛"范畴。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伤肝,可出现肝阳上亢高血压。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致肾阴虚,出现阴虚阳亢高血压。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心脾受损,致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或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发高血压。其病机要点为虚、火、风、痰、气、瘀等六个方面,治疗时要分清病邪性质、脏腑虚实、证候之间的兼夹转化,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可由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证候,气血亏虚后又加重病情、影响康复,治以补气养血之法,可望减轻致残程度,促进康复。1 气血亏虚证候的形成1.1 本病自伤 因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思虑烦劳过度致气血亏损,真气耗散;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肝阳素旺、横逆犯脾,久逸不劳之人、中阳素馁,致脾虚失运,水谷精微化生痰湿,气血不足,均可致脑络失养,气虚无以行血,气虚血瘀,脑络瘀滞不通而发生中风。既病中风之后,风助火威,心肝之火益炽而“壮火食气”;昏迷病人水谷不入,吞咽困难者,水谷入少,气血日衰;久病卧床,伤及脾气,气血化生减少,都会加重中风…  相似文献   

14.
脑络痹是因用脑过度,过食甘肥,房事不节,或年老肾虚,致精血亏少,经脉失柔,或痰浊瘀血阻滞,气血阻痹,脑失所养所致.以头痛,头晕,情志改变,或有肢体麻痹震颠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脑动脉硬化症.  相似文献   

15.
骨痿探源     
骨痿类似于现代临床医学中的骨质疏松症.中医认为,骨瘘病位在骨,但病之脏腑在肺、脾胃与肾三脏,病因病机为肾虚髓减、骨枯致痿,肺热津亏、气津失布,脾胃亏虚、气血乏源.对于骨痿的治疗应以肺脾肾三脏为要,辨其虚实,调其经脉,针药并用,法于四时,因时施治,养护结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老年便秘主要与老年人脏腑功能的失调有关,其发病多与饮食不节、思虑过度、久病而气血亏虚等,使其大肠传导失常而致.临床可分为实秘、虚秘两类.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凡因疾病困扰、房事过度、年老体弱都可引起肾虚腰痛。这种腰痛在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其临床特点为逐渐形成,疼痛时绵绵隐隐并不剧烈,常伴有四肢酸软乏力,坐卧休息时,腰痛能减轻,活动时,腰痛会加剧。由于肾虚腰痛属于慢性疾病,一般采用饮食疗法加以调养具有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广。以下各方,可  相似文献   

18.
小儿有如草木方萌,阴阳稚嫩,气血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面未壮。"且其卫外功能未固,每易为外邪所侵,而幼稚之体,易实易虚:倘病发而邪气留连,则常令元气亏虚。更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理不周者,常因虚致病,因病致虚。久之,  相似文献   

19.
虚痛,是指因气血不足或阴阳亏虚而形成的疼痛。历代医家对虚痛病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虚痛是由于阴阳、气血之不足,以致脏腑、经络失其濡养或温煦所致。这就是所谓“失养而痛”,或称“不荣而痛”。另一种见解认为,虚痛的病机仍为气血不通。也就是“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20.
吴学梅  黄浩 《西部医学》2015,46(3):16-17
<正>黄荣宗教授善治疑难杂症,更善治疑难重症。他认为补气者首推参芪也。人参大补元气,黄芪大补阳气,二者相伍,则元气能守能走,阳气能上能下,能内能外,无所不达。对于元气亏虚者,不重用则不能起沉疴。今举3例验案以证之。[例1]庞某,女,60岁,干部,福州人,已婚。以胃痛、失眠、脚软为主诉就诊。观其面色淡黄,精神疲乏,形体肥胖,四肢困倦,筋骨酸软,懒于行走,上街购物,步履艰难,胃痛时作,咽部梗塞,时有喛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